登頂戛納各大場刊,《接近終點》的音樂密碼

2025年05月28日04:32:05 娛樂 1316

戛納近兩周的喧囂和混亂在2025年5月24日晚終於落幕,主競賽單元評審團主席朱麗葉·比諾什宣布,伊朗導演賈法·帕納西視聽風格極簡的政治諷刺電影《普通事故》拿下第78屆戛納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獎。評審團獎由西班牙導演奧利維爾·拉克謝(Oliver Laxe)首次入圍主競賽單元的《接近終點》(Sirat)和德國導演瑪莎·施林斯基的《望向太陽》平分。比諾什率領的評審團為畢贛新作《狂野時代》特設「特別獎」,以表彰他對電影影像出色的想像力。

登頂戛納各大場刊,《接近終點》的音樂密碼 - 天天要聞

畢贛領取特別獎 ©️ Sameer AL-DOUMY,本文配圖均為戛納國際電影節官方供圖

對戛納這樣的九人制精英評審團來說,頒獎結果從來不會是「公允」的,其結果受個人品位影響太大。在官方層面之外,自由鬆散的民間組織也通過各類場刊來對影片質量進行量化和區分。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就是《銀幕》(Screen)雜誌場刊、國際迷影協會(ICS)場刊和有上千人參與的媒體總場刊,華語媒體場刊近年來也逐漸被全世界看到。拿下小獎的《接近終點》以黑馬之姿,登頂多個場刊,成為本屆戛納主競賽單元的「無冕之王」。

登頂戛納各大場刊,《接近終點》的音樂密碼 - 天天要聞

拉克謝領取評審團獎 ©️ Bertrand GUAY

沒有音樂,這電影就不復存在

伊斯蘭信仰中,Sirat是一座架在地獄之上的橋,所有人死後都必須走過它,以進入天堂或墮入地獄。這座橋極其險,它比頭髮細,卻比刀刃還鋒利。在撒哈拉沙漠中拍攝的《接近終點》講的就是這樣一段極其艱難的「過橋」之旅。故事發生在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已打響,一群來自歐洲的亞文化「難民」深入撒哈拉腹地,投身一場類似火人節銳舞(rave)狂歡派對。在1980年代末的歐洲地下文化中,「銳舞」不僅僅是一種派對形式,它以電子音樂為核心,在廢棄倉庫、森林、沙漠或城市邊緣地帶的黎明前,構築起一個個臨時的烏托邦。音樂的鼓點單調、重複、猛烈,卻用這一律動召喚着身體的釋放與靈魂的脫軌。《接近終點》一邊是天堂地獄之間的如履薄冰,一邊是一場沒有明天的瘋狂熱舞,電影就遊走在這「一高一低」之間。

串聯起這「一高一低」的,是法國電子音樂人康定·雷(Kangding Ray,本名David Letellier)創作的techno舞曲(1980年代起源於美國底特律電子舞曲,節奏強烈、結構簡約)。也許聽上去很滑稽,甚至有些無厘頭,就像電影開頭那一串組裝音箱的鏡頭之後,一排造型感十足的音箱坐落在山谷之間沙漠之上的那種違和感一樣。在拉克謝前作《大火將至》(O que arde)里,他用假聲男高音安德列亞斯·朔爾(Andreas Scholl)溫和高貴的維瓦爾第詠嘆調來拔高已經很「高」的詩意鏡頭和靈性表達,這選擇自然,但略顯順拐。在《接近終點》里,拉克謝發出墜落的指令,康定·雷用那些隸屬於地下場景的功能性十足的跳舞音樂,來連接那些高高在上的形而上存在難題。高與低不再是線性的、單向的,而是形成了一個閉環。

對於超過90%的電影來說,拿掉配樂只是少了一層情緒濾鏡,但對《接近終點》來說,沒有音樂電影就不復存在,康定·雷功不可沒。他通過前置於拍攝的創作為音樂獲取了一種獨立性,音樂與電影場景的強關聯又確保了兩種介質的親密。這是一種極簡的方法論,提醒我們新方法誕生於新視角,而不是一味地堆砌素材。

登頂戛納各大場刊,《接近終點》的音樂密碼 - 天天要聞

康定·雷(右一)在戛納紅毯 ©️ Sameer AL-DOUMY

康定·雷如今旅居柏林,藝名取自他早年在中國四川康定的生活經歷,並曾多次在中國演出。他的音樂早年受到阿瓦·諾托和坂本龍一影響,在摸索自己風格的過程中,他逐漸遠離阿瓦·諾托,找到一種更原始、更本能、更迷幻的路徑,將柏林的techno場景、實驗電子以及歐洲和日本的迷幻節慶文化融於一體。

他既理解學院派、機構化的音樂傳統,也深諳地下俱樂部的文化氛圍,在為《接近終點》創作音樂時,能自然地呈現這兩種面向。《接近終點》的音樂也將配樂與來源於畫面的「有源音樂」(diegetic sound)進行了一種既鬆散又緊密的結合,即既作為敘事工具,又能在畫面中被人物所感知和回應,這使得他的作品跳脫了傳統配樂的範疇,成為觀眾身體與情緒體驗的一部分。在音樂的兩面性之外,康定·雷也與聲音設計師萊雅·卡薩諾瓦(Laia Casanovas)合作,將音樂與聲效進行融合。電影中在沙漠里開車的那段戲,風的摩擦聲、沙子的聲音,還有車本身的震動,構成了一種隱藏的節奏,觀眾能聽到一種低沉的,掩蓋在沙漠深處的節拍。而這都是用一種很微妙的方式去呈現。

主競賽單元頒獎前一晚,第15屆戛納原聲帶獎率先開獎,康定·雷毫無懸念拿下此獎。之前獲獎人還有為《刺客聶隱娘》創作配樂的林強

5月24日一早,戛納電影宮德彪西大廳最後一次放映《接近終點》,不料在影片進行至90分鐘時,全戛納停電,影片放映被迫中斷,觀眾錯愕。有人就此離場;有人受到techno的感召,起身跳舞;有人抱怨道:這是最讓我投入的電影,太沉浸了,一定要看完再離開。為了安撫觀眾,在短暫的道歉廣播後,德彪西大廳內放起了貝多芬弦樂四重奏。6分鐘後,古典退場,場燈熄滅,techno繼續。

當地時間2025年5月22日,南方周末在戛納採訪了康定·雷。

「不是對着畫面寫音樂」

登頂戛納各大場刊,《接近終點》的音樂密碼 - 天天要聞

《接近終點》劇照

南方周末:你是怎麼參與到影片《接近終點》的?

康定·雷:我之前為一部德國電影做過音樂,但這是我第一次和奧利維爾·拉克謝合作,也是我第二次寫電影原聲,整個合作特別好玩。我們差不多一起工作了一年半。在收到劇本後,我就開始創作。最初的工作完全基於劇本、故事和它給我的印象,也就是說更多是精神層面的創作。我不是對着已攝製好的畫面作曲,而是根據故事和奧利維爾腦子裡的東西來寫。

南方周末:一般電影音樂都是對着電影影像做的。

康定·雷:沒錯。我倆的合作強度很高,比如很多時候我會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和他一起工作五天。他會跟我描述他腦子裡的電影,而我則試着找到對的聲音和對的音樂主題,直到找到合適的聲音質感、氛圍。整個過程其實就是在尋找那個奧利維爾腦中的「對的語調」。

南方周末:你讀完劇本後的第一感受是什麼?

康定·雷:說實話我有點害怕。因為我覺得這個項目非常有野心,非常瘋狂。很多情節我都產生過疑惑,我一度想說:「你確定真的要這麼拍嗎?」但後來我明白,他是導演,我得信任他。

南方周末:但你也可以跟這個故事產生共鳴?

康定·雷:完全有共鳴。這部電影的神秘性、對銳舞文化的描繪,還有它關注的那些平時在電影中很少被看到的人群,都和我創作中常常思考的東西緊密相關。我們希望呈現這種亞文化,以一種最真實的、最尊重他們的方式。這些人生活在社會邊緣,住在卡車裡,他們遊離於當代社會之外,自願隱形,成為被社會拋棄的人。但同時他們非常純粹。我雖然住在柏林,算是城市裡的一分子,但我非常理解他們的心態。

南方周末:音樂創作是你主導,還是奧利維爾主導?

康定·雷:音樂是我做的,他會給出反饋,過程充滿互動。我不做那種很酷的音樂,我也不在乎音樂的形式,重要的是找到適合這個故事的聲音,他為此給予我高度的信任。在他的引導下,我們討論很多概念,通過對話來找到對的聲音,這是最高層面的智識交換。

我不是那種寫音符的作曲家。我不會給交響樂團寫譜子。我用的是聲音本身。聲音先於一切,我會去找一種聲音,去貼合那種質感、那個腳本或影像里的感覺,還有美學方向。這部片90%的音樂其實在拍攝之前就完成了,拍攝時他們已經有音樂可以參考,這其實很少見。後來在剪輯階段,我們做了非常精細的調整,這花了很長時間,甚至可以說剪輯是由音樂驅動的。

南方周末:我聽過你為《你何時會親吻我的傷口》(Wann kommst du meine Wunden küssen)做的音樂,那張原聲更克制、更有氛圍。但《接近終點》的音樂明顯更粗糲、直接,幾乎是最純粹、原始形態的techno。

康定·雷:兩部電影完全不同。《你何時會親吻我的傷口》是漢娜·多澤(Hanna Doose)執導的一部非常細膩的影片,講的是三個女人的危機故事。導演的風格很溫柔,故事也是由情緒和對話驅動的,不是由動作驅動的,所以我用了更內斂、柔和的音樂。而《接近終點》就像是一記響亮的耳光,是一次精神與身體向深淵的墜落,音樂自然要匹配這種能量。這部片的聲音從銳舞派對的硬核techno開始,然後一路解構、稀釋,逐漸音軌化,最後只剩下像是沙粒一樣的細碎聲音。故事也是如此,慢慢就溶解掉。我用了很多自然聲音,比如風、沙等,用迷幻的手法營造一種地平線的感覺,它本質上就是一場迷幻之旅。

南方周末:這正好引出我下一個問題。我感覺這部電影可以被分成兩部分:前半段是在尋找,尋找出走的女兒,尋找下一個銳舞;後半段則銳變為求生遊戲。你已經解釋了你在聲音上做出的不同處理。

康定·雷:對,其實後半段也是在尋找,不過是尋找自己。不是往外找,而是向內找。我們也想通過聲音告訴觀眾:你不是在「看」電影,而是「在」電影裏面。聲音把你帶進去,觀眾也變成了尋找者。所以這是一部沉浸式的電影,你是在往內看自己。你會面對一些你平常看不到,甚至不願面對的東西。所以這已經不是娛樂了,而是靈魂的探索。

靈魂的另一種聲音

南方周末:你有沒有問過奧利維爾為什麼這部片子要用techno?我之所以這麼問,是因為他上一部電影《大火將至》里用了很多古典音樂,比如維瓦爾第和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哈斯(Georg Friedrich Haas)。《接近終點》同樣是一部具有靈性意味的電影,卻完全不用古典音樂了。

康定·雷:我覺得這跟他想呈現的文化有關,是那種靠舞蹈來體驗的原始的文化,舞蹈是中心。跳舞代表的是活着,是還活着,是掙脫苦難。很多角色有身體上的殘缺,比如失去一隻手或經歷過傷痛,舞蹈是他們排解痛苦的方式。宗教和舞蹈、靈性和舞蹈之間的聯繫其實很深,就像尼采說的:「我只信仰一個會跳舞的神。」跳舞就是人在確認自己的存在,是生命的慶典。所以我們不只是想要「跳一點舞」,而是真的要用猛烈的方式來跳。還有一點是關於「質感」的。沙漠的質感不是柔軟的,不是光滑的,它是顆粒狀的,是沙子,是岩石,是熾熱的陽光,是無限的地平線,是乾涸的河床。聲音必須要能傳達出這種感覺。所以在我們最初的討論中,我們就在想聲音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們怎麼用聲音傳達出沙漠的那種浩瀚,那種「人在天空面前渺小得像塵埃」的感覺?這其實是對「我是誰」的一種追問,是在浩瀚宇宙中尋找自我。

南方周末:在傳統電影音樂里,作曲家通常會創作出主題和動機,再加上重複和變奏去豐富音樂層次。你也用類似的方法創作舞曲嗎?

康定·雷:我們用了一個動機,有一段貫穿全片的主題,它有三種形態。第一次出現在開始的銳舞派對中,它開啟了這場旅程,在電影中段會再次出現兩到三次,但每次都會被「削弱」,像慢慢分解一樣,到最後一場戲裏你已經聽不出來那是它了。它就像整部電影的過程一樣,是緩慢瓦解的,你可以賦予它很多意義。美國作曲家威廉·巴辛斯基(William Basinski)有部作品叫《瓦解循環》(The Disintegration Loops),他不斷重複播放磁帶,直到磁帶物理崩解。那種聲音的物理瓦解過程對我很有啟發。在《接近終點》里,聲音變得越來越難以辨識,因為它在退化。

南方周末:電影角色婕德(Jade)說了一句又好笑又諷刺的話,大概是:「這種音樂不是用來聽的,是用來跳舞的。」她是在向電影中的父親解釋銳舞文化。

康定·雷:對,那句是對父親說的。那場戲特別好,因為你能感覺到父親很煩躁,他很討厭那種音樂,但他必須經歷這一切,到最後他慢慢理解他們為什麼這麼做。這段對話其實就是給他介紹一種亞文化,而父親代表的則是體制。很多人會說techno就是噪音,就是「咚咚咚咚」,但如果你身在其中,那就不是噪音了。如果沒有這層文化背景,當然會覺得太吵、受不了,還是聽點弦樂更舒服。但如果你是這個文化的一部分,那你對「噪音」的理解就完全不同了。其實音樂史上一貫如此。朋克剛出現的時候,也被說是噪音。伊基·波普(Iggy Pop)就說過,體制總是叫我們「噪音」。當人們不了解某種新聲音時,他們會把它歸為噪音。它確實吵,但吵和「有沒有意義」是兩回事。就像朋克,你理解了它的態度和文化,它就不是噪音,而是音樂。電影里父親說「我聽不出來區別,全都一樣」,她就回,「這不是用來聽的,是用來跳的」,這是他們理解音樂的方式。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馬光輝

責編 劉悠翔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幾分鐘生成一檔播客?這AI實習生會不會太誇張了 - 天天要聞

幾分鐘生成一檔播客?這AI實習生會不會太誇張了

如果說,2025年開年的行業爆點,是由DeepSeek帶來的深度思考模式。那麼今年年初這股通用AI Agent(智能體)浪潮,則與MCP(模型上下文協議)一起,成為接下來一段時間各家廠商着重去思考、發掘和推廣的關鍵。就這段時間,位元組出品的 Agent 產品「扣子空間」開啟了開放測試。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終於不用排隊,也不用折騰邀請...
罕見!馬斯克公開與特朗普唱反調 - 天天要聞

罕見!馬斯克公開與特朗普唱反調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美媒報道,當地時間27日,美國企業家馬斯克公開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全面減稅和削減開支法案表示擔憂。他在當天發佈的一段視頻中表示,他認為該法案將會增加美國的預算赤字,並削....
成都家門口遇害女生母親感謝明星為女兒發聲:雖然年紀大不熟悉明星,但很開心很感謝 - 天天要聞

成都家門口遇害女生母親感謝明星為女兒發聲:雖然年紀大不熟悉明星,但很開心很感謝

5月27日,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發佈關於被告人梁某某被控犯故意殺人罪一案延期開庭的公告。公告稱,因在庭前會議中,出現被害人近親屬的訴訟代理人、被告人及辯護人申請證人出庭等法定事由,決定延期開庭審理。5月28日,被害人的母親王女士告訴瀟湘晨報記者,她和律師遵從法院的規定,在下次開庭前會做好自己的工作。被害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