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故事
文/賀楚建
沙河,是我故鄉小鎮一條不起眼的自東往西流的小河,小得就像一根銀線,蜿蜒于田間山野,因此,曾被人嘲笑為一道過水溝。的確,在中國地圖上很難找到它的位置。
殊不知,在叢叢綠樹掩映下,沙河兩岸竟藏着眾多神秘的故事。
很久以前,這裡不叫冠市鎮。那時冠市勞動人民用沙河水與沙河旁的陶土,拌和、制坯、繪畫等工藝,再經過三天兩夜上千度高溫燒烤後,就成了家家戶戶再好不過的炊事用具,人們稱為「沙罐」,這個地方叫罐子場,後改稱罐子街,新中國成立後又以諧音得名冠市鎮。
位於冠市鎮楓山村,有一座傍沙河水而立的古皇山,曾經救過無數窮苦人的命。相傳炎帝神農氏,為人類遍嘗百草,教種五穀。有一次,炎帝從安仁來到此山找尋百草為葯,看到窮苦人因飢餓而死傷,便在山腰指泥為食,在山頂指地為井,這片泥土從此成了「仙泥」;每當饑荒年時,窮人家靠它充饑,讓窮苦人死裡逃生;井水清澈甘甜,汩汩而流,常年不絕,養育着萬物與生靈。千百年來,這裡的勞動人民男耕女織,勤勞樸素,祖祖輩輩奮鬥不止,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給子孫後代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冠市紅豆腐、黃竹「全牛宴」、「三星樓」鮮榨米粉、冠市燒餅等等,尤其是冠市紅豆腐,更是當地一絕。
如今沙河兩岸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並不是冠市人坐享歷史的慷慨饋贈和大自然的恩賜得來的,而是他們弘揚先輩的「沙罐」精神,在一路風雨歷程中,不斷發展和壯大。尤其是近兩年,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立足本村實際,取得了重要進展,為沙河兩岸帶來了新的故事。為讓沙河「返老還童」,為實現沙河流域「河暢、水清、岸綠」的生態環境,冠市鎮黨委和政府把水生態修復,作為創建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來抓,設置了河長制辦公室。一是開展「清四亂」專項整治行動,二是積極開展沿沙河兩岸亮化美化建設。通過清淤、擴寬和護坡,河岸更靚了、河水更清了,老百姓笑了。
近年來,一批批中小型企業在沙河兩岸漸漸興起,先後引進了恆鑫生物、東永汽配、東星農林等十多家民營企業,以精細化工、機械加工、農林開發、車身製造等產業為主。讓更多人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同時,也大大提高了他們種糧的積極性,糧食產量一年一個新台階,全鎮農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長。
為解決沙河旁的老街農貿市場的安全隱患等問題,在凌波新區建成了建築面積26000平方米的新農貿市場,基礎設施齊全,環境優美。同時在凌波新區修建了一條雙向六車道的凌波大道,徹底解決了冠市鎮每逢節假日堵車的難題,老百姓的「幸福煩惱」從此不會再有。
沙河兩岸,故事頗多,讓我無法寫完。這越來越多的精彩新故事,讓沙河兩岸變得越來越美好。
(原載於「湖南生態文學」微信公眾號,有刪減。)
賀楚建,湖南省衡南縣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散文學會會員、湖南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衡陽市網絡作家協會文創部主任,湖南紅網衡陽論壇版主,毛澤東文學院第十七期作家班學員。著有《沙河彎彎》《沙河水暖》等故鄉沙河系列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