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檔觀察:當「小檔期」成為情感共鳴試驗場

2025年04月06日17:13:07 娛樂 1286
清明檔觀察:當「小檔期」成為情感共鳴試驗場 - 天天要聞

這個清明假期,你是否與家人共享一部好片?2025年清明檔,電影市場再度證明「小而美」的能量。《我的世界大電影》《向陽·花》《不說話的愛》三部題材不同的影片以高口碑撐起檔期熱度,親情、女性成長等現實主義主題引發廣泛共鳴。這並非清明檔首次「黑馬」頻出,近年來這一傳統節日逐漸成為新片競逐的「情感剛需檔期」,小檔期為何能持續孵化佳片?背後有怎樣的供需調配?

清明檔觀察:當「小檔期」成為情感共鳴試驗場 - 天天要聞

情緒經濟學

檔期與題材的雙向奔赴

清明不僅是祭掃的日子,更是春天新生的開始,觀眾既需要宣洩情緒,也渴望被治癒撫慰,今年清明檔影片精準切中這一心理。

清明檔觀察:當「小檔期」成為情感共鳴試驗場 - 天天要聞

《不說話的愛》用聾啞家庭的無聲對話詮釋親情羈絆,被觀眾一直點評為「紙巾指數」(觀眾帶紙巾比例)超高影片;《向陽·花》講述一群社會女性的自我救贖,在與命運對抗中重新書寫另一種「芳華」,貓眼數據顯示女性觀眾佔比81.3%;而《我的世界大電影》則展現了一種別樣的「合家歡」,在奇幻冒險旅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療愈。

清明檔觀察:當「小檔期」成為情感共鳴試驗場 - 天天要聞

業內學者認為,這類影片填補了傳統大檔期缺失的「中間情感帶」——既非合家歡的喧鬧,也非文藝片的疏離,而是提供具有公共性的情感療愈。

片方的「錯峰戰術」

避開大檔期內卷

「大檔期拼排片,小檔期拼長線。」在電影行業內一直有這樣的「默契」策略。春節檔、暑期檔往往被頭部商業片壟斷,而清明、端午等檔期排片競爭較小,口碑效應更易發酵,中小成本影片開始轉向「檔期錯位競爭」。

清明檔觀察:當「小檔期」成為情感共鳴試驗場 - 天天要聞

2024年清明檔票房冠軍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宮崎駿的奇幻世界迷人治癒;2023年新海誠的《鈴芽之旅》最終總票房達到8.07億元;2022年的《精靈旅社4:變身大冒險》,2021年的《我的姐姐》……縱觀近幾年清明檔票房冠軍,細膩敘事與題材深耕似乎是這些影片的共同特徵,與大製作、大明星的高流量對比,它們「內斂」許多,潤物細無聲地在觀眾與社交平台上形成「自來水」式傳播。

今年《我的世界大電影》《向陽·花》《不說話的愛》《熱烈》也十分符合以往檔期特點,在各自垂直題材中形成能量場,刺激行業重新評估小檔期價值。

市場下沉

小城青年的觀影紅利

清明檔的發力,某種程度上是「小鎮青年」與「都市情緒」共同作用的結果。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今年二三四線城市票房佔比較多,尤其是四線城市的觀影熱情高漲,以電影《向陽·花》為例,截至4月6日,四線城市票房佔比18.8%,三線城市票房佔比16.7%,二線城市票房佔比15.7%,從城市活躍度來看,四線城市活躍度最高,其次為二三線城市。

清明檔觀察:當「小檔期」成為情感共鳴試驗場 - 天天要聞

清明節,回到故里、祭奠先人、踏青出遊,無論是年輕人還是長輩們,他們都在通過自己的方式獲取放鬆,而看一場電影恰是不錯的選擇。「假期踏青,帶着父母看看電影,感覺是一種難得的『家庭團建』,這種感覺還和春節不太一樣,特別的舒適。」觀眾李曉說,這次她特意選擇了《不說話的愛》,把平日無法言說的感激,在大城市打拚無暇顧及父母的愧疚,借電影一併向他們表達出來。

隨着電影市場進入「碎片化消費時代」,清明檔的持續升溫或許預示着當一部電影能精準對接某個節日的國民情緒時,三天假期足以讓它長成參天大樹。這不僅是檔期策略的勝利,更是中國觀眾用腳投票選出的內容進化論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宋經緯

編輯:宋經緯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被父親「吸血」半生的最慘星二代,如今怎麼樣了 - 天天要聞

被父親「吸血」半生的最慘星二代,如今怎麼樣了

文 | 米粒媽前陣子,米粒媽寫了「小青」陳美琪的故事:《嫁富豪,被出軌,流產後終身不孕,<新白娘子傳奇>里她的變化讓人不敢認!》因為家裡重男輕女,所以從小她就被送進尼姑庵里,孤苦無依掙扎求生,每天要自力更生,努力幹活才能換到一頓齋飯。
「汽水音樂民謠派對」用和弦解凍整個城市 萬人合唱定格春日旋律 - 天天要聞

「汽水音樂民謠派對」用和弦解凍整個城市 萬人合唱定格春日旋律

春夜,當最後一片櫻花隨風飄落,不小心與吉他弦震顫的漣漪撞了個滿懷。3月22日至23日,由背背佳總冠名,攜手行業贊助藍盒子、三棵樹、美的,盤龍文旅指導,指定合作夥伴棲息地、夢創聯合打造「汽水音樂民謠派對」,在全場的溫暖合唱中緩緩落下帷幕。春風仍在傳唱那些未完待續的故事,讓我們穿越時空的縫隙,再次走進那些被音符填滿的...
「完美網紅」房琪翻車了?網友:可笑的才女! - 天天要聞

「完美網紅」房琪翻車了?網友:可笑的才女!

不得不說,綜藝真的是一面「照妖鏡」。前有《再見愛人4》的麥琳、李行亮、楊子、黃聖依,後有《浪姐6》的房琪。可以說,一部綜藝裏面,有人被發現優點,而有些人卻因此徹底翻車。今年的《浪姐6》就完美體現了「照妖鏡」三字。要說也是最抓馬的一季,表演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