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在2025年春節向網暴其徒弟雲朵的核心人物帝都韓姐、王子汝城拜年的行為,折射出娛樂圈生態與個人利益的複雜博弈,其心態及社會影響可從以下維度深入剖析:
一、刀郎的行為動機:流量邏輯下的生存策略
1. 粉絲經濟的依賴性
帝都韓姐和王子汝城作為刀郎的「核心粉絲」,在數據打榜、輿論引導和商業推廣中扮演關鍵角色。例如,帝都韓姐通過直播推銷刀郎周邊產品獲利,其直播間曾因網暴言論被投訴,但仍能持續活躍。刀郎的拜年行為本質上是對「粉絲戰鬥力」的認可,尤其是在其2025年巡迴演唱會和新專輯推廣期間,需要依賴這些粉絲的流量支持。這種選擇反映了娛樂圈「流量至上」的畸形生態——藝人往往通過默許極端粉絲的行為,換取他們在商業活動中的忠誠。
2. 版權糾紛的間接博弈
刀郎與雲朵的矛盾根源在於版權問題。根據刀郎公司2024年10月聲明,雙方已解除合約,但云朵演唱的《西海情歌》等歌曲版權即將到期。有分析認為,刀郎對網暴的沉默可能與版權談判有關,甚至存在「借粉絲之手施壓」的嫌疑。例如,帝都韓姐曾公開質疑雲朵「忘恩負義」,煽動粉絲對立,這種輿論壓力可能間接影響雲朵在版權續約中的立場。
3. 個人性格與處世哲學的體現
刀郎在公眾形象中常被塑造為「江湖氣」較重的音樂人,其作品《羅剎海市》曾被解讀為對行業亂象的暗諷。此次拜年或延續了其「快意恩仇」的處世風格,即通過直接互動強化與支持者的關係,而非公開介入爭議。但這種處理方式也被批評為缺乏對網絡暴力的明確立場,與「人民藝術家」的期待存在落差。
二、公序良俗爭議:道德底線與法律邊界的模糊地帶
1. 法律層面的爭議
根據《民法典》第8條,民事主體從事活動應遵守法律,尊重公序良俗。刀郎的拜年行為雖不直接違法,但其對網暴者的示好可能構成以下問題:
- 對網絡暴力的變相縱容:帝都韓姐和王子汝城的賬號曾發佈大量攻擊性言論,甚至涉及侮辱少數民族等敏感內容。刀郎的拜年客觀上可能被視為對這些行為的默許,間接助長網暴風氣。
- 社會示範效應:作為公眾人物,刀郎的行為可能傳遞「極端粉絲行為可獲偶像認可」的錯誤信號,與《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中「禁止利用網絡暴力信息實施商業營銷」的要求相悖。
2. 道德層面的批判
- 與傳統文化價值觀的衝突:華夏文化強調「尊師重道」「以德報怨」,而刀郎對網暴者的示好與雲朵的隱忍形成鮮明對比。雲朵在被網暴期間多次聲明「永遠是刀郎的徒弟」,並呼籲粉絲停止攻擊刀郎,這種反差進一步激化了公眾對刀郎道德立場的質疑。
- 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刀郎未利用自身影響力引導理性討論,反而通過拜年強化了粉絲的對立情緒。這種「明哲保身」的策略,與央視倡導的「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理念形成衝突。
3. 輿論的多元立場
- 支持者觀點:部分粉絲認為,刀郎的拜年是對粉絲長期支持的感恩之舉,屬於私人社交行為,不應過度解讀。例如,自媒體人「淺淺」強調刀郎對粉絲的「知恩圖報」,並認為其行為體現了「有溫度的人格」。
- 批評者觀點:更多聲音指出,刀郎的行為突破了道德底線。例如,搜狐網評論認為,刀郎「給網暴頭目拜年等同於肯定其言行」,可能導致「粉絲將攻擊他人視為獲取偶像關注的捷徑」。法律人士則強調,若刀郎明知粉絲行為違法仍給予支持,可能構成共同侵權。
三、事件背後的深層矛盾
1. 娛樂圈生態的困境
刀郎的選擇折射出娛樂圈「流量至上」的畸形生態。在粉絲經濟模式下,藝人往往需要在維護商業利益與堅守道德底線之間妥協。例如,帝都韓姐通過推銷刀郎U盤獲利,其直播間曾因網暴言論被投訴,但仍能持續活躍。這種現象暴露了平台監管與藝人責任的雙重缺失。
2. 版權糾紛與師徒關係的複雜性
刀郎與雲朵的矛盾根源在於版權問題。根據刀郎公司聲明,雙方合約解除後,雲朵仍享有部分歌曲的演唱權,但刀郎公司在2024年10月聲明將收回授權,引發爭議。有分析認為,刀郎對網暴的沉默可能與版權談判有關,甚至存在「借粉絲之手施壓」的嫌疑。
3. 公眾人物的社會責任缺失
刀郎的行為凸顯了部分藝人在網絡暴力事件中的消極態度。作為擁有千萬粉絲的音樂人,他未利用自身影響力引導理性討論,反而通過拜年強化了粉絲的對立情緒。這種「明哲保身」的策略,與央視倡導的「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理念形成衝突。
四、總結與反思
刀郎的拜年行為本質上是娛樂圈「流量邏輯」與個人利益考量的產物,其心態可概括為**「維護核心粉絲群體」與「迴避爭議風險」的雙重驅動**。儘管這一行為未直接違反法律,但其對網絡暴力的間接支持已觸碰社會道德底線,可能加劇「以暴制暴」的網絡生態惡化。
從公序良俗角度看,刀郎的選擇存在明顯爭議。公眾人物的言行具有社會示範效應,若對網暴行為採取模糊態度,可能削弱社會對網絡暴力的譴責力度。此次事件也提醒我們,在粉絲經濟時代,藝人需更謹慎地平衡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而監管部門與平台也應加強對網絡暴力的源頭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