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 圖
針對粉絲在登機口聚集追拍、進入隔離區後追逐逗留拍照等擾序行為,首都機場公安局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分局依法打擊多名違法行為人,今年以來已對31名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的違法行為人進行了行政處罰。
考慮到今年才過去一個季度,就有31名粉絲受到了行政處罰,這個數字並不低。換言之,31名粉絲背後想必還有大量的圍觀接機事件。必須明確,粉絲接機的前提是不能影響公共秩序和機場安全,一旦因為聚集圍觀導致場面失控,法律絕不會容忍。
類似的案例,近年來其實在很多機場都發生過。2019年一次粉絲接機,由於現場人太多,上海虹橋機場的自動扶梯玻璃直接被擠碎;2023年4月在首都機場也有6名粉絲試圖「刷關」(即粉絲購買與明星相近時間的機票,過安檢達到「追星」目的後,再退票的行為),最終被給予行政處罰。
這些瘋狂的粉絲「接送機」行為,不僅讓公眾反感,而且有可能導致機場混亂、飛機晚點,損害普通乘客的合法權益。必須加大力度治理類似行為,已經成為社會共識。
從首都機場公布的信息看,目前已經採取了一系列綜合措施。除了行政處罰之外,首都機場公安局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分局還建立了「文娛機構-文旅部門-公安機關」協同治理機制,召開「粉絲」秩序管控約談會,試圖從源頭上治理違規接機的問題。社會也期待着這些措施可以進一步強化,形成更大的力度,給粉絲行為立規,也給公共秩序更大的保障。
還應追問的是,這些粉絲為何能輕易得到明星的出行信息?類似的隱私泄露問題,也應當納入治理視野。
比如今年2月,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就判決了一起案件,某航空公司外包客服工作人員,非法獲取藝人航班信息等個人信息出售給他人,涉及王俊凱、王源、時代少年團等多位藝人,共獲利1萬多元,最終被判決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0個月,緩刑一年。
這樣的司法判例也是個警示,對於倒賣出行信息的行為,必須嚴加打擊。只有進一步強化隱私保護,才能對粉絲違規接機治理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從更深的層面看,狂熱的「接送機」很多時候也成了「粉絲經濟」的一部分。很多接機並不是一種自發行為,而是經紀機構、粉絲群體為了營造明星人氣的一種表演。此前就有媒體報道,這些接機行為在粉絲群體內部高度組織化,乃至商業化,接機行為還有相應的報酬,成為人氣造假的一部分。
對此,無論是明星藝人、經紀公司、粉絲群體都應當有所反思。要知道,如果連遵守、尊重公共秩序都做不到,又憑什麼得到公眾的尊重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