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徐 來
編輯|徐 來
《——【·前言·】——》
2025年3月22日,高英的去世帶來了無數影迷的悼念,她與毛永明的銀幕情侶形象,也成了時代的永恆記憶。
緣起銀幕,閃耀一時
1979年,江蘇話劇團的高英,正在日常的排練中,度過她平凡的日子。
誰也沒有預料到,這個時常在台上,帶着清新氣質的年輕演員,將會在那個夏天,因一次偶然的機會,踏上銀幕,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桑弧,這位在中國電影圈備受推崇的導演,決定把目光投向高英,找到了她,並立即被她的演技吸引。
桑弧說:「她的眼睛像有生命一樣,可以表達很多情感。」
這是一句簡單卻頗為打動人的話,尤其是對演員而言,這正是基本的評價。
而桑弧所執導的《她倆和他倆》,也迅速從劇本到銀幕,成了一個突破性的作品。
高英一人分飾兩角,演繹了性格迥異的雙胞胎姐,顧方方與顧圓,方方潑辣機靈,圓圓溫柔嫻靜。
在這個角色的詮釋中,高英把雙胞胎角色的差異,表現得淋漓盡致。
她那雙會說話的眼睛,在影像中引發了強烈的共鳴,影片一經上映,立刻引發了觀眾的關注,高英憑藉這一角色,被譽為「眼睛會說話的璞玉」,成為當時的國民女神。
《她倆和他倆》的成功,讓高英的名字,成為那個年代的代表之一。
她和另一位主演——毛永明——的合作,也就此開始。
毛永明在片中,也同樣扮演了雙胞胎角色,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兄弟楊大林與楊小林。
這個設計,為影片增添了不少複雜性,他與高英之間的銀幕對手戲,也正因為如此,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和張力。
兩人的默契配合,使得影片中的「城鄉文化碰撞」,成為了觀眾津津樂道的話題。
他們的化學反應,猶如銀幕上的完美情侶,這一對銀幕上的搭檔,成了那個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
銀幕情侶,誤解的重負
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高英與毛永明兩人,在《丈夫的秘密》《多情的帽子》中的再次合作,似乎讓他們牢牢地,捆綁在了一起。
觀眾看到了角色,他們甚至開始相信,銀幕上展現的情感,就是兩人現實中的關係。
尤其是1985年,《丈夫的秘密》中的一場戲,令兩人的關係更加複雜。
那場戲是兩人即興設計的「菜園爭吵」場景,有着深刻的社會學價值,也成為了影片中的經典之作。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戴錦華曾評價,這一場戲是「輕喜劇外殼下的倫理探討」,讓影片在娛樂的外衣下有着更為深刻的內涵。
隨着這類角色的深入人心,觀眾逐漸將兩人的銀幕形象,與現實生活混為一談。
許多粉絲認為,既然在電影中是如此親密,那在現實中,他們也必定是夫妻。
「南京電影製片廠,每月收到120封詢問婚期的信件,甚至有影迷寄來拼貼的『結婚照』。」
這件事迅速引起了轟動,而高英也不得不親自澄清:「這是觀眾對角色的祝福,但生活不是劇本。」
儘管如此,這種誤解並未消失,還成為了他們生活中難以擺脫的陰影。
兩人從不避諱彼此的關係,也從未公開確認過,任何關於私人感情的言論,他們在生活與角色之間遊走,分不清的是彼此的情感,還是戲中的角色。
但這些不影響他們的合作,和演藝事業的成功。
1980年代末,《喜盈門》《小小得月樓》相繼成為了,高英與毛永明合作的又一高峰。
兩人演繹的角色與形象,早已成為了當時,中國電影喜劇的代名詞。
在輝煌的背後,除了金錢與名譽,更多的是無法言喻的困擾。
觀眾的過度認同,甚至對他們個人生活的關注,成了那段時間裏無法迴避的話題。
無論是公開場合還是私下裡,兩人總會被詢問關於婚姻的問題,甚至有媒體,試圖挖掘更多他們私生活的細節。
這種無法脫離「銀幕情侶」身份的沉重,讓高英與毛永明的關係,開始變得複雜和微妙。
對於高英來說,她曾說:「演戲是創造美,生活是解構美。」
這句自嘲式的回答,或許是她對這個問題直接的回應,她努力將這段銀幕上的情感,與生活剝離開。
而對於毛永明而言,生活中的「銀幕情侶」標籤,讓他無法擺脫被貼上某種身份的困擾。
告別銀幕,歸於舞台
進入90年代,中國電影市場進入調整期,輕喜劇逐漸失寵,國產電影也面臨票房,與藝術價值的雙重挑戰。
高英選擇悄然離開喧囂的銀幕,重新回到,她熱愛的劇場舞台。
1997年,高英被任命為江蘇話劇院院長,這是她人生中極具轉折意義的一步。
在那個越來越重視票房和市場的年代,她卻回歸基礎,回歸訓練,開始為下一代戲劇演員鋪路。
在她任職期間,親手培養出20餘位國家一級演員,她注重「眼神的語言」「身體的韻律」和「語境的真實」三大要素,極大提升了江蘇話劇的整體表演水準。
高英對經典作品的改編也頗具匠心。
《雷雨》《茶館》這些耳熟能詳的作品,在她手中加入江南文化元素,透出水墨情懷和民俗氣息。
這些創新演繹打破傳統舞台的表達方式,也讓這些老戲重新煥發光彩。巡演超千場,廣受好評。
而此時的毛永明,卻走上了另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同樣在90年代,毛永明離開影壇,轉行做婚慶產業,試圖尋找新的生活重心。
遺憾的是,商業嘗試以失敗告終。
他自嘲道:「演戲是創造美,經商是解構美。」經歷了人生的高峰和低谷,他逐漸變得豁達。
後來他移居美國,從舞台回歸生活,卻也未曾真正遠離藝術。
他策划了「海派喜劇北美巡演」,試圖將中國式的輕喜劇帶出國門。
此外,他開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日常烘焙視頻,自稱「演廚子都不用化妝」,體重暴增至200斤,成了粉絲口中的「憨萌老戲骨」。
而高英始終以嚴謹態度堅守舞台與熒屏。
晚年,她頻繁出現在主旋律影視劇中,多以母親、師長形象示人。
特別是在《人民的名義》中,她飾演的吳心儀溫婉而有力量,令人動容,身患疾病,她依舊堅持不用替身,每天訓練台詞兩個小時。
2024年,她在南京藝術學院開設公開課,嗓音已沙啞,卻依舊能用眼神震懾全場,令台下學生動容。
她的敬業與堅持,贏得了同行的尊敬,也成為年輕演員心中的榜樣。
身影遠去,光影長
今年高英因病去世,享年69歲,消息一出,影視圈與戲劇界震動無比。
毛永明悼念,這個陪伴了幾代觀眾,成長的「銀幕情侶」,就此定格成回憶。
高英去世後,年輕一代,通過二創重新認識她的作品。
《多情的帽子》里的台詞「抬頭嫁女兒,低頭娶媳婦」被改編成短視頻金句,成為跨越代際的文化現象。
她的代表作在多個平台,被緊急上架點播,各地影院也開始舉辦,「高英銀幕紀念影展」,一座座曾經熙攘的老電影院,再度坐滿了懷舊的觀眾。
南京藝術學院宣布設立「高英表演藝術獎學金」,她生前整理的教學筆記,與表演手稿,也將於年內以《舞台表演的呼吸韻律》為題出版。
這是她對舞台深沉的遺產,也是她留給後人的藝術遺囑。
高英的隕落,是中國電影界的一次重大失落,更是藝術精神的一次提醒:真正偉大的演員,從不止步於流量,也不會被記憶拋棄。
毛永明與高英,這對曾經的「銀幕雙生」,沒有在生活中成為伴侶,卻在影像中締結了永恆的默契。
如今,一人離世,一人仍在,只是身形巨變、身份錯落。
時光不會重演,但作品會替他們記住彼此——
在膠片上,在台詞中,在億萬觀眾的回憶里。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