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作曲家孫川離世,那英《霧裡看花》就是他作品,先生一路走好

2024年04月18日20:55:12 娛樂 1386

藝術圈又傳來一則不幸的消息。

國家一級作曲家孫川在年前離世了,享年67歲,不過因為家人希望低調處理後事,所以就沒有第一時間公佈於眾,也沒有舉行追悼會。

一級作曲家孫川離世,那英《霧裡看花》就是他作品,先生一路走好 - 天天要聞

孫川活躍於八九十年代,創作了不少耳熟能詳的作品,現在很多歌曲,都被大家稱為經典,比如《萬事如意》、《孔雀東南飛》、《中華武魂》。

那英的那首《霧裡看花》也是她的作品,這首歌獲得了不少大獎。

《中華武魂》幾十年來,更是一直被網友封為經典之作,孫川的離開,可以說是音樂圈的一大損失。

一級作曲家孫川離世,那英《霧裡看花》就是他作品,先生一路走好 - 天天要聞

孫川出生於1957年,當時身為小提琴手的媽媽,在懷孕的時候,聽了一些貝多芬,以及克萊斯勒的音樂,這無意中激發了孫川的天賦。

後來,媽媽跟着部隊文工團進京演出,在路過四川的時候, 孫川降生。

因此給兒子起了個名字叫孫川,看起來草率,但是卻對兒子充滿了期待。

一級作曲家孫川離世,那英《霧裡看花》就是他作品,先生一路走好 - 天天要聞

孫川降生以後,父母沒有帶着他和姐姐去藏區吃苦,而是給孩子落戶北京,所以他沒吃過什麼苦。

幼兒園讀的是玉泉山下的「六一」幼兒園,小學讀的是有貴族學校之稱的育英小學

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孫川就已經開始追求富足的精神生活了,八九歲的年紀,就讀了很多長篇小說,包括《黎族之鷹》、《歐陽海之歌》等等,尤其喜歡托爾斯泰,以及巴爾扎克

一級作曲家孫川離世,那英《霧裡看花》就是他作品,先生一路走好 - 天天要聞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展露了不俗的音樂天賦。

小小年紀,就已經會背八段樣板戲,《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作品更是信手拈來,親戚朋友都嘖嘖稱奇,覺得這個孩子非常有天賦。

一級作曲家孫川離世,那英《霧裡看花》就是他作品,先生一路走好 - 天天要聞

1973年,孫川的父母從西藏回到了北京,並且帶回來了很多唱片,剛剛16歲的孫川一聽,這些唱片自己好像都聽過。

母親一聽就笑了,這些唱片都是自己懷孕的時候聽的,可見胎教的重要性。

以當時孫川的條件,他沒必要上山下鄉。

一級作曲家孫川離世,那英《霧裡看花》就是他作品,先生一路走好 - 天天要聞

不過孫川有自己想法,就偷着拿身份證,辦理了去延安插隊的手續,回到家裡的時候,家人感到吃驚但是已經沒有辦法。

到了農村之後,孫川才知道理想與現實相差有多少。

從來沒幹過農活的他很快就厭倦了這種生活,幹了幾個月農活,他就去放羊了,邊放羊,一邊看《和聲學》。

一級作曲家孫川離世,那英《霧裡看花》就是他作品,先生一路走好 - 天天要聞

孫川運氣不錯,下鄉第二年,就恢復了高考,他考進了西安音樂學院

三年後,孫川花了5塊錢的報名費,成了音樂泰斗繆天瑞的徒弟,又一次回到了北京,然後正式開始了自己創作之路。

別看人生順遂,沒怎麼吃過苦,但有相當一段時間,孫川都非常迷茫。

一級作曲家孫川離世,那英《霧裡看花》就是他作品,先生一路走好 - 天天要聞

特別是剛讀研究生的時候,流行音樂開始在中國走紅,而孫川學的一直都是嚴肅音樂,這有點讓他手足無措的感覺。

有心嘗試流行音樂,但是導師不同意他轉移注意力,只好作罷。

這種迷茫,直到1993年,孫川寫出了《霧裡看花》這首歌之後,這種情況才得以改變,後來他又寫出了《踏雪尋梅》、《追緣》、《孔雀東南飛》等好歌。

一級作曲家孫川離世,那英《霧裡看花》就是他作品,先生一路走好 - 天天要聞

但是可惜都沒能超過《霧裡看花》,這也是孫川的遺憾,但他依舊成了中國歌壇的領軍人物。

而如今孫川離世,業內也是萬分悲痛,希望他能夠一路走好,在天堂創造出更好的音樂。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裏,每天都上演着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