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閃一閃亮星星》爆了!
上映第二天,票房破5億,一周後,票房直逼7億,成績一騎絕塵,領跑元旦檔。
與此同時,它的口碑卻爆炸了!
片方之前宣傳的浪漫唯美「下雪特別場」,觀眾實際迎來的是「雪災」現場。
全國各地的影院,花樣百出——
有雪花變異成泡沫的;
有局部下雪的;
有自助式的;
還有「指哪哪下」的;
主打一個你既沒聽說過,也沒見識過
。
咱就說,這雪是非下不可嘛???
從觀眾的反饋看,別說是雪了,就連看片也是沒必要的。
很難想像,電影和劇版是同一個製作團隊。
故事開局便是屈楚蕭、張佳寧身穿宇航服,分別站在月球上,像是青春版的「流浪月球」。
一個小時過去了,不知道主角在幹嘛,隨後反手空降一個平行時空。
邏輯不通,人設降智,內容注水。
頂多60分鐘能搞定的劇情,硬是靠吞吞吐吐地念台詞+MV式慢鏡頭多拉了半小時。
最可笑的是,結局反轉全憑女主一張嘴。
艾瑪,也不知道前面鋪墊了個啥,是真覺得觀眾閑得慌嘛?!
看了本片,廠長最大的感觸是,人不能太輕信宣傳,再怎麼會整活,搞得再花哨,都不如踏實地講故事。
最動人的,永遠是鏡頭裡流露出的真誠——
《藍色大門》
本片上映於2002年,獲金像提名。
豆瓣上,43萬多人打出了8.4的高分,這擱現在的華語市場,也絕對稱得上青春愛情片中的佼佼者。
有人說,它適合單純如水的人來看。
廠長卻覺得,我們長大成年,經歷得越多,越值得去回味。
因為《藍色大門》能讓人撿起回憶,紀念那些所逝去的青春。
片中,有青澀的桂綸鎂。
這是她第一次拍攝電影,也是第一次擔任女一號。
她的臉上不施粉黛,留着清爽短髮,微微一笑,很戳人。
陳柏霖陽光、健康、樂觀,由內到外都是校園裡招人喜歡的類型。
這樣的兩個人,在綠意盈盈的台北夏天,屏蔽掉了一切與美好無關的東西,定格美好瞬間。
學生時代,人人都有當時最好的朋友,一起做淘氣的事情。
比如孟克柔和林月珍為了逃掉體育課,便裝作崴傷,坐在操場邊的樹蔭下聊天。
話癆阿珍不停地講一個男生,他怎麼好,怎麼帥,怎麼迷人。
她說他是她的老公。
而阿柔在一旁,聽着閨蜜說荒唐的話。
既然這麼喜歡他,為什麼你不去告白?
性格爽朗的阿柔發起靈魂一問,結果阿珍低下頭,秒慫。
她只敢在阿柔的面前,表達對男生的喜愛。
這天晚上,阿珍拉阿柔去體育館,周圍沒有一個人,只見泳池裡一個男生在游泳。
這男生名叫張士豪,正是阿珍口中的「老公」。
她們躲在欄杆後面,偷瞄張士豪,期間,阿珍請阿柔幫忙自己告白。
誰成想,阿珍的話音剛落,阿柔就扯着大嗓門喊「張士豪,有人喜歡你,想讓你當男朋友」。
阿豪聽到,受到了驚嚇,他害怕保安聽到,吆喝說話的人快閉嘴。
就這樣,阿柔站了出來。
此時的阿柔對阿珍怒其不爭,她怎麼這麼弱,不敢露面,還提前逃走了。
阿豪看到阿柔,無論她怎麼解釋,他都堅信是阿柔暗戀他,口嫌正體。
從這一晚開始,三人命運的齒輪轉動起來......
區別於現在很多同類型,本片沒有過度的濾鏡,也沒有精緻的服化道,很接地氣,畫面流淌着生活的氣息。
這氣息讓人覺得熟悉又平靜,帶來一種舒適的感覺。
比如在川流不息的小街道,騎着單車,吹風;
比如在夜晚的海邊,聽着篝火的聲音;
比如在校園裡,學生們打完籃球,汗流浹背;
......
淡淡的情愫,流淌在治癒的風景中。
不難猜測,在接下來的劇情里,阿柔在阿豪和阿珍中間充當丘比特的角色。
阿柔拉着阿珍,在阿豪面前刷存在感。
阿柔幫阿珍傳遞寫給阿豪的情書,可是,落款卻寫的是阿柔。
意料之中的,阿豪逐漸對阿柔這個女生產生興趣。
他搞不懂為什麼見了面對他冷丁丁,沒好臉色看的阿柔,會給他寫情書,用詞還那麼曖昧。
他不懂阿柔為什麼要「口是心非」。
如此大的反差,讓他愈發覺得可愛。
看到這,或許會有人猜測,兩女一男,勢必閨蜜兩個要鬧掰。
放心!爛俗的設定並沒有出現!!!
阿柔無比在乎阿珍,她對阿豪坦誠,自己可能不喜歡男生,而是喜歡女生。
當她對阿珍試探性的一吻後,得知阿珍不可能喜歡自己,便努力把她推到阿豪的身邊。
阿珍是典型沉浸在暗戀中的女生,所有的情緒都圍繞着阿豪,但只敢想,不敢做。
她只敢偷拍他,收集他丟棄的東西,拿着阿豪的筆一遍又一遍地寫着張士豪三個字。
她想着,等到筆芯空了,阿豪會不會喜歡上她。
阿豪一如既往地陽光、爽朗,他聽到阿柔的獨白後,並沒有表現出詫異。
他依然會和阿柔騎單車在馬路上追逐,開玩笑,永遠是那個明朗的大男孩。
臨近分別,他對阿柔說——
我叫張士豪,O型血,天蠍座,游泳隊,吉他社。要是有一天你喜歡男生了 一定要告訴我。
是的,阿豪理解阿柔。
他知道阿柔出生在單親家庭,從小父親就離開了,只有母親一個人將她撫養長大。
阿柔沒有什麼親近的人,這些年都是阿珍陪伴在她身邊。
記得阿柔被阿豪告白後,她躺在床上問母親,「爸離開的時候,你是怎麼活過來的。」
母親淡淡地回答,「我不知道,就這樣活過來了。」
在豆瓣上,看到這一則評論——
我們每個人都以為我們不會成為自己不希望變成的那樣。可是到後來我們總是憂傷地發現,象許多別的人一樣,在成長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改變了許多初衷也忘記許多心愿,我們已經勢不可擋地成為了我們本不希望的那樣。
就像阿柔在影片結局的旁白,「三年、五年以後,甚至更久更久以後,我們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呢?是體育老師,還是我媽。」
這部電影,更像是回首往事時候,導演送給每一位觀眾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