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倪萍所說,這本《聊聊》就是聊天,聽聽16位不同年齡段、不同行業的女性的故事,講講倪萍自己過去的故事。
印象中的倪萍還是主持人的樣子,還是年輕的樣子,但是書中的小姑娘都叫她阿姨了,只得嘆歲月啊。
在這本書里,倪萍再次成為主持人,採訪的對象是千千萬萬普通人里的一員。她們有培訓機構的老闆,有編劇,有童書編輯,有營銷總監,還有影視工作者等等。
不同行業的人,不同年齡段的人,不同婚姻情況的人,她們來到了倪萍這裡,講述了自己的愛情故事、工作故事,把她們的困惑表述出來。
雖然她們的故事只是發生在她們身上的,但是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析她們的問題,為她們的困境找到出路,對其他女性而言,有一定的參考性。
聊聊,不是只傾聽,不是只認同,更多是一種互動,倪萍參與其中。
從培訓機構的前台做起,到培訓機構合伙人,到投資培訓機構,從一家到五家,嘉玲趕上中國教育行業高光時刻。不僅事業有成,還有兩個孩子,四位老人也接到身邊,可謂是人生贏家。
疫情來了,不想降低幸福指數,唯有維持原有水平。關掉一些學校,只留下一家,同時開始兼職保險代理人,開始慢慢還債。
正如倪萍所言,成年人的世界裏就沒有容易二字。
倪萍放下話筒,離開了台里,為了給孩子治病,要去掙錢。她說,在自己真正的人生和苦難面前,虛無的臉面一文不值。
確實,國人好面子,可面子又值幾個錢。沒錢的時候,長毛的麵包都捨不得扔,因為扔了就沒有吃的,想要吃就要再花錢。難道不知道毛長的東西不能吃嗎?不吃就要餓肚子啊。
倪萍以自身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的路,本來就是摸索前行,彎路上摔了,大不了爬起來重新起個頭好了。
任何事情,無論是在大都市打拚的她,還是糾結孩子與丈夫關係的她,在倪萍那裡,她總會幫她們從另一個角度找到辦法,倪萍的文字簡簡單單,卻充滿了力量。
由白馬時光出品、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這本《聊聊》,有我們身邊人的影子,有我們自己的影子,參考她們的故事,汲取智慧與力量,找到我們人生困境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