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德雲社的創始元老徐德亮大罵郭德綱分紅不均:「一場商演,你拿40多萬,分我150元,這是打發要飯的嗎?」郭德綱回了他一句話,徐德亮語塞。可是沒多久他做了一件轟動相聲界的事情。
徐德亮是相聲界出身北大的演員,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10歲前,他學的是京劇,後來跟隨許多相聲大師學習這門傳統藝術。有一次,徐德亮在北京一家茶館表演相聲,偶遇了和他同齡、也熱愛這門藝術的郭德綱。兩人一見如故,決定組成搭檔合作演出。
那時的郭德綱和徐德亮都沒有太高的知名度,能有機會上台表演就心滿意足了。1997年,徐德亮考入北大中文系,專攻古典文獻,而郭德綱選擇了全情投入相聲事業,想靠說相聲改變自己的命運。大學畢業後的徐德亮並未像郭德綱一樣選擇相聲作為職業,而是當上了一名記者,後來又進入了互聯網行業,月薪早早達到了上萬元。
2002年,徐德亮拜德雲社創始人之一的張文順為師,繼續提高自己的相聲造詣。由於有穩定的主職工作,這段時間他登台演出的次數並不多。到了2006年,徐德亮看到德雲社已經小有名氣,決心辭去其他工作,正式成為一名專職相聲演員。這時的郭德綱已是德雲社的總舵手,徐德亮改名為「徐德亮」,加入德雲社,想在這裡大展宏圖。
然而好景不長,隨着德雲社越來越紅,徐德亮對待遇的不滿也逐漸積累。他發現,每場演出的票價在迅速上漲,德雲社的收入也增加了許多,但自己的出場費卻維持原樣,每場只有區區150元。這讓他倍感委屈。一次,徐德亮主動找德雲社財務王惠要求漲薪,但王惠說這事必須郭德綱做主。
徐德亮於是去找老朋友郭德綱談判。郭德綱卻拿出德雲社的各項費用支出清單,說場地租金、員工薪資都在飆升,自己也是勉強維持,無法增加徐的出場費。徐德亮聽後怒不可遏,因為他知道郭德綱剛買豪車換司機,生活優渥。更讓他無法忍受的是,有一次一個四十多萬票房的演出,郭德綱分得七八萬,他還是那150塊錢。
2008年,徐德亮實在忍無可忍,當眾宣布退出德雲社。他批評郭德綱分配嚴重不公,一樣的演出他才150,郭德綱卻能拿上萬。他甚至公開說是自己捧紅的郭德綱,結果對方不只忘恩負義,還小氣吝嗇。這番話引起不小轟動,徐德亮的恩師張文順都出面要收回他的德雲社字牌「德」字,讓他改回原名徐亮。
退出德雲社後,徐德亮一直在圈內批評郭德綱的分紅不公。他強調德雲社起初就是大家一起創立的,後來賺錢了卻都進了郭德綱的腰包,自己辛苦也沒多賺多少,實在太不公平。這段時間他靠寫作賺取稿費度日,還與王文林在北京成立了海淀文化館,與南城的德雲社遙遙呼應。
海淀文化館剛開始也小有名氣,徐德亮賺了一筆創業資金。但隨着德雲社影響力日益擴大,海淀館的熱度也漸漸消退下去。當初鬧翻的老東家現在名聲赫赫,讓徐德亮異常介懷。其實,他對自己的定位一直不太準確。在德雲社,他只能算是元老級演員,而郭德綱是掌門人。分配問題的根源在於他沒能正確認識到這層關係。
對徐德亮的做法,我們不應片面責怪。德雲社初期確實是眾人共同奮鬥才有了今天,分配上確實有可商榷之處。但他不滿後採取的手段也過於極端,同窗多年不該輕易翻臉。整件事反映出徐德亮性格直爽又較真,也缺乏團隊合作精神。郭德綱作為創始人,在財務分配上也應該更公開透明、體現社員貢獻。可以說,這是團隊成長中不可避免的煩惱,需要時間和智慧來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