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過了山海關,就是找本山」。這句話,幾乎所有中國人都耳熟能詳。它指的,正是喜劇演員趙本山這個在中國文藝界響噹噹的人物。
然而,趙本山的成功路上並非一帆風順。所幸在艱辛道路摸索的過程中,遇見了三位難得可貴的「貴人」。可以說,沒有這三位貴人的相助,就沒有趙本山的傳奇故事。
他們改變了趙本山的命運,推動了他攀登成長得以成功。如今,隨着趙本山逐漸淡出舞台,這三位默默相助的貴人也終於浮出水面。那麼,這三位貴人與他有怎樣的關係?在他微末時期又提供了什麼幫助?
趙本山演藝之路上的「再生父親」
趙本山的人生在兒子出生時遭遇滑鐵盧,但同時他也遇見了人生中的貴人。這個貴人就是李忠堂。
17歲那年,趙本山憑一技之長被文工團選中,開始在舞台上表演二人轉,受到觀眾喜愛。1979年,他終於娶上了同村趙淑珍,生活安穩下來。兩人簡單的婚禮上,趙本山面帶微笑地牽着新婚妻子的手,心中滿是幸福和美好的憧憬。
然而好景不長,兒子趙鐵蛋的降生讓他再次陷入困境。趙鐵蛋生下來就患有多種難治疾病,維持治療需要天文數字的費用。妻子抱着病弱的嬰兒痛哭流涕,趙本山臉上掛滿了眼淚,卻不知該如何是好。
正當趙本山四處奔波賺錢時,一位「再生父母」李忠堂出現了。李忠堂是當地一位有影響力的戲曲家與政協委員,他性格熱心腸,經常資助有困難的戲曲演員。他看重趙本山的演技,讓他參與了話劇《摔三弦》的演出。在李忠堂的指導下,趙本山用3天時間成功掌握了角色。
通過這齣劇,趙本山一舉成名,被譽為「天下第一瞎」。從此,他在東北二人轉界佔有一席之地,事業開始騰飛。妻子看着丈夫一夜間成名,激動地流下了眼淚。可以說,是李忠堂改變了趙本山的人生軌跡。趙本山心存感激,誓要報答李忠堂的知遇之恩。
在李忠堂的再次提拔下,趙本山結識了另一位重要夥伴潘長江,二人合作喜劇《大觀燈》轟動一時。趙本山當著李忠堂的面,磕頭感謝他的恩情。
作為趙本山人生中重要的貴人與恩人,李忠堂給了趙本山翻身的機會,也成就了趙本山事業上的高峰時刻。趙本山永遠銘記李忠堂這個「再生父親」,拜他做義父,並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學會知恩圖報。
姜昆的鼎力相助 讓趙本山榮登春晚
趙本山在東北混得再好,也不過是個地頭蛇。他想要在全國範圍內成名,就必須登上央視春晚這個舞台。為此,趙本山多方奔走,通過關係聯繫上了相聲大師姜昆,請求他向春晚導演組推薦自己。
姜昆此前從未聽說過趙本山這個人,對這個請求心存疑慮。趙本山的乾爹李忠堂見狀,便描述趙本山是多麼出色的表演藝術家,如果能上春晚,收視率必定能翻番。姜昆雖然對趙本山仍不了解,但也被李忠堂的殷切期盼打動,決定先觀察實際情況再做決定。
機緣巧合之下,某次姜昆在遼寧的演出卻不受歡迎,觀眾反饋更喜歡當地藝人趙本山的表演。姜昆大感意外,也很好奇,特地去看了趙本山的演出後,確實被他的演技折服。從此,姜昆信誓旦旦地承諾一定會讓趙本山登上春晚舞台。
然而頭兩年的春晚推薦嘗試都未成功,導演組對這個默默無聞的東北演員仍持觀望態度。姜昆沒有氣餒,繼續遊說導演給趙本山一個機會。到1990年,在姜昆再三鼎力相助下,趙本山終於如願以償。
春晚造就了趙本山的全國性知名度。此後21年,他幾乎每年都會在春晚亮相,常與宋丹丹的小品最受歡迎。那個戴藍帽的老頭形象,也成為他的標誌性符號,深入人心。
可以說,沒有姜昆的推薦和幫助,就沒有趙本山的今天。姜昆可謂是趙本山演藝事業路上最大的貴人,對趙本山來說實至名歸。
同颱風格不同 培育經典搭檔
一次春晚前夕,導演組突然要求趙本山和范偉搭檔的春晚小品修改劇本。情急之下,趙本山趕緊聯繫多年好友編劇何慶魁尋求幫助。何慶魁聽說後立即動身趕來,不料他的妻子高秀敏也跟着來了。
高秀敏是一位資深的春晚編劇,她聽說趙本山遇到了困難,主動提出要一起商討如何修改劇本。趙本山對高秀敏的熱心幫助印象深刻,於是三人開始了長達一個通宵的緊張討論。經過反覆推敲修改,終於在截止日期前提交了新的劇本。
這次合作讓趙本山和高秀敏互相賞識,也拉開了三人後續多部作品的序幕。他們合作推出的農村買官賣官、城市夫妻吵架等作品大受歡迎,每次搭檔合作都能輕鬆調動氣氛,發揮各自特長,成為舞台上絕佳的組合。
可是好景不長,隨着時間流逝和事業發展,三人之間在演出酬勞分成上的矛盾逐漸顯現。趙本山為首要演員卻給配角較少報酬,高秀敏看不過去而公開表達不滿。
過去的信任與欣賞漸漸被利益關係取代,三人漸行漸遠最終僅是點頭之交。高秀敏不久後便因病離世,趙本山收到這個消息非常難過,為當初的誤會而感到遺憾。曾經舞台上默契無間的金色組合,終究散作了過往雲煙。
趙本山,中國小品界的「大哥」
趙本山,這個名字在中國的東北乃至整個國家都是家喻戶曉的。他是一位喜劇大師,一個舞台上的魔術師,他用幽默和笑聲征服了無數觀眾的心。小品之王娛樂圈地位無可撼動。
在春晚這樣千萬觀眾同時收看的現場直播上,趙本山擁有可以說是驚人的臨場應變能力。他可以巧妙化解各種舞台事故,讓觀眾分不清到底是故意還是意外,從而達到喜劇效果。
除控場之外,趙本山成功的另一關鍵在於他對平民百姓的情感邏輯的深刻理解。他的小品中那些接地氣的農民形象,深深打動着觀眾。這與他長期生活在民間,對老百姓的豐富觀察不無關係。趙本山似乎天生就對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有着敏銳的洞察力。
他的劇本經常只是八分,但通過他的演繹,可以上升到十二分。一個小品的成功,需要對生活的細緻觀察,以及對劇本和人物的反覆調整。編劇給出的只是框架,而趙本山則在反覆演練中不斷完善人物性格,使之栩栩如生。
在小品緊俏的年代,觀眾總是對本山的作品寄予厚望。哪怕整場晚會乏善可陳,本山的小品依然能帶來滿堂歡笑。他編導、執導、演出一身兼之,可謂功力深厚。本山對中國的小品文化貢獻良多,培養了小瀋陽、宋小寶等一大批傑出演員。
趙本山是春晚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角色。80年代他已成為春晚的常客,並以其段子手風格紅透半邊天。如今雖然本山淡出春晚舞台,但「小品之王」的地位無人能撼動。他給後生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被尊為小品界的領路人。
隨着才華進一步被發掘,趙本山坐擁的財富也日漸增長。他將事業版圖不斷擴大,從電視圈跨足到影視圈,投資拍攝多部電影。本山還創立了自己的演藝公司,簽下多名藝人。資產暴漲的本山買下私人飛機,在圈內引領奢侈風氣之先。
本山與各路娛樂大亨關係密切,其中不少更是他的好友。有強勢的人脈做後盾,趙本山在圈內勢力巨大。很多娛樂界新人都夢想成為本山的徒弟,以藉助他的平台出頭。
趙本山有過硬的實力。豐富的創作才華、淵博的表演經驗、強大的人脈網絡,這些都是本山實力的支撐。他不斷突破創新,以全能的能力助力中國小品文化繁榮。本山勇於發掘培養後輩新人,也為娛樂產業注入活力,良好的社會形象更讓他備受尊重。
結語
一個來自窮鄉僻壤的賣藝人,在生活的逼迫下開始了表演生涯,卻不知自己的人生從此開啟了傳奇篇章。年少無知的他在艱難困苦中掙扎求生,卻因緣際會遇見慧眼識才的貴人,得到了難得的機會在央視大舞台表演。這成就了他在演藝界嶄露頭角的重要一步。
舞台給了他施展才華的平台,而他勤奮刻苦的品質也逐漸被人們認可。即使早期條件艱苦,他仍然一步一個腳印,不懈努力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這成就了他在演藝界逐漸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
隨着時間的積澱,他逐漸成長為一代喜劇大師「小品王」,讓觀眾們在他的表演中忘記煩惱,享受歡樂。當春晚的舞台被他佔據,他也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代名詞。當功成名就之時,他依然懷有感恩之心,將機會傳承給後人。這份謙遜品格也成就了他在演藝界的長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