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來旺
這個國慶假期,9月30日正式上映的國慶檔電影《萬里歸途》受到了熱捧。
根據真實故事改變的《萬里歸途》,是人們第一次在大銀幕看到的以當代中國外交官為主角的影片,也是第一部以「中國式撤僑」為主題的影片。
據了解,在這部電影的首映禮上,有多位外交官淚目。人們看慣了外交官們西裝革履、唇槍舌劍的樣子,卻很少意識到實際工作中他們會遇到太多太多不為人知的困難。
中國電影人選擇這樣的題材,本身就是一個新的巨大挑戰,外交政策的正確把握和體現,真實歷史的合理還原與加工,特殊群體的形象刻畫與展示等等。而這部影片的意義恰好是對中國外交為民的完美詮釋。
毫無疑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3年來,在外交上取得的輝煌成就之一,就是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展現了中國外交獨具魅力的大國氣派和風格。其中在策略層次上富有特色的創舉之一是海外利益保護地位凸顯。
隨着中國參與全球事務的不斷增多,伴隨着「一帶一路」的推進,海外利益的不斷擴展,中國「國家利益」的內涵在不斷得以豐富發展。新形勢下如何實現「海外利益」的有力保護,成為中國對外戰略與政策乃至國家安全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中國正在建立起包括風險預防、法律保障、資金保障及應急協調等日趨完備的保護機制,包括外交部與國家其他部門多部委聯動,外交部、駐外使領館與其他相關方多方合作的保護網,海外利益保護體系正在迅速構建。
筆者有過一段體會「外交為民」的親身經歷。
2018年筆者在海外常駐期間遭遇空難後,一直設法與使館保持着聯繫,被使館接到的那一刻,仍忍着全身疼痛、冒着二次傷害的風險,咬緊牙關、堅強站立勇敢向前,令現場不少人驚訝。
那是筆者在海外看到組織、看到祖國最親近的人時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殊興奮。
困難時刻,看到中國使館的外交官就像看到了自己的親人一樣興奮。
筆者與使館的特殊情感不是一朝一夕突然萌發的,是十多年來在長期與使館保持着密切互動、友好合作的工作關係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筆者曾在微信朋友圈裡寫到:「使館是海外遊子的家。」
組織跨國營救,這不僅是人們在電影和電視劇里看到的情景,也是筆者多年在海外常駐期間日常採訪報道的題材與工作對象。
可是,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哪天居然會成為中國使館組織跨國營救的對象!
擺在面前的一個現實就是,2018年4月,中國駐印尼大使館,在肖千大使的領導下緊張有序地圍繞我們受傷記者的情況,從傷員運轉至駐在國首都、當地後續治療、啟動應急機制、協調國航、國內彙報對接、藉助國際救援公司等,使館主導,多方參與,組織了一場相當成功的跨國營救行動,筆者真實體會到了使館工作人員的熱情耐心服務。
我在病床上左手用手機完成的那本勵志書籍中有詳細描述。
這些年來,海外滯留中國公民的安危,一次次引起中國政府、國內相關機構與全國人民的牽掛。「外交為民」理念彰顯大國外交風範。在現實生活中,中國外交人員用他們一次次的艱辛努力,為海外中國公民保駕護航,讓他們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對公民的承諾,也更加直觀、深切地感受到來自祖國母親堅強而又溫暖的呵護。
從正在全球上映的電影《萬里歸途》,將再次感受撤僑故事的勇敢和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