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2022年10月01日07:35:36 娛樂 1792
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 天天要聞

白毛女》《浮生一夢》劇照

近期,上海芭蕾舞團在結束了《閃閃的紅星》演出後,又開啟了上芭2022年第二輪全國巡演,全團分為《白毛女》《浮生一夢》兩個劇組,分別在各地進行演出。在上海舞協主席、上芭團長辛麗麗的帶領下,上芭首席主要演員、藝術創作部主任吳虎生自編自導自演了《難說再見》《浮生一夢》,並和上芭青年編導陳琪共同創作了《青藍紫》,其中《浮生一夢》集中展示了上海芭蕾舞團近年的原創作品。他們努力展現着上芭的「當下」:勇於探索的藝術家前輩播下了夢想的種子,傳承者們用智慧的源泉澆灌着靈感的花朵,把「海派芭蕾」的韻味與活力盡情展現在觀眾眼前。

能如此快地重啟演出,也在於 「停演不停功」的堅持,每天都付諸的行動。今年5月3日,尚在疫情封控期間,辛麗麗帶着6名演員組成「突擊隊」,返回劇團,實行駐團閉環管理。與此同時,5月9日起,所有居家的演員每天準時通過在線會議軟件開啟線上基訓課。此外,上芭還開啟了「藝起前行」線上直播,包括19部海派芭蕾代表作、由辛麗麗執教的芭蕾大師課等,共在線上輪番播出40餘場,播放量超4000萬。自2020年2月上芭試水直播「雲課堂」以來,「口罩芭蕾」以及背後「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精神持續感染着大量網友。辛麗麗表示,希望通過直播讓更多人看到芭蕾明星的普通日常以及上芭25歲以下的新人,他們是舞團的未來。

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 天天要聞

專業舞者vs斜杠青年

讓年輕的力量發光發熱

一個舞團要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人才。2011年起辛麗麗擔任上芭團長,從台前到幕後,從舞者到創作者、管理者,在致力於舞團藝術風格探索的同時,也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培養下一代。「對他們而言,我是老師、家人、營養師和心理輔導員。2000年,范曉楓參加第19屆瓦爾納國際芭蕾比賽,心理壓力太大,躲在房間打起退堂鼓。我比她還着急,但只能耐心疏導。她最後拿了那年瓦爾納國際芭蕾舞比賽青年組女子金獎。同一年,季萍萍參加第九屆巴黎國際舞蹈比賽,當時她已經26歲,也許是最後一次參加國際大賽了。但我看中的人,絕不放棄。她最終拿到了青年組女子金獎。吳虎生2007年拿了第九屆美國紐約國際芭蕾舞比賽依戈·尤斯科維奇評委會特別獎以及大賽男子組第一名。他這個獎更不容易,他個子太高,力量不足,進團之後連續苦練了三年。每年除了大年初一,沒休息過一天,他渾身上下沒有一個關節沒受過傷。芭蕾就是這樣,美麗的花朵都是用辛勞的汗水澆灌的,只有持之以恆的付出才會換來收穫。」

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 天天要聞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 天天要聞

辛麗麗指導演員

其實2007年獲獎時,就有頂尖芭蕾舞團兩度向吳虎生拋出橄欖枝,但他乾脆地拒絕了,「我留在上海能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事實也正是如此。從群舞一步步「跳」到舞台中央,到成為近20部大型芭蕾舞劇中最重要的男主角,劇目排演和國際大賽的輪番歷練,讓吳虎生迅速成長。對此,作為團長的辛麗麗感到欣慰的同時,也開始考慮如何讓「小虎」以及團里很多像他這樣的年輕人,獲得最大意義的「可持續成長」——同時,這也事關上海芭蕾舞團的可持續成長。鐵打的舞台,流水的舞者,這並不是辛麗麗想要的,她希望打破這種「宿命」,於是,她開始鼓勵吳虎生嘗試新的角色——舞蹈編導。

2017年,吳虎生首次嘗試中型芭蕾作品創作——《難說再見》。而立之年,從零起航,這個過程顯然不會那麼容易,現在每每回想這個「第一次」,吳虎生仍然會感慨一句,「太難了」。「作為演員,我只要關注我自己的角色,但作為編導,要知道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編舞的經歷真的讓我彷彿重新認識了自己。」

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 天天要聞

《難說再見》劇照

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 天天要聞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 天天要聞

但收穫隨之而來,「隨着創作的深入,我越來越享受這個挑戰,從構思的形成,到音樂的選擇,到演員的確定,儘管其中經歷過種種困惑與躊躇,但日復一日這個作品在自己手下逐漸豐滿、成型,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2017年創作《難說再見》後, 吳虎生又創排了《荊棘》《驚蟄》《觸不可及》《浮生一夢》《青藍紫》等作品,獲得了諸多獎項……

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 天天要聞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 天天要聞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 天天要聞

《浮生一夢》劇照

「我的創作之路才剛起步,但我想把這條路走得更寬一點,去影響更多年輕的舞者,告訴他們只要你願意,這一行一樣可以走很遠。哪怕我這輩子不能編出非常優秀的作品,也可以做些積累,為之後更年輕更有才華的人做鋪墊。」吳虎生說。而這也正是團長辛麗麗的初衷,縱然舞蹈演員的舞台生命有限,但是在上芭,每個人的藝術生命都可以多姿多彩、蓬勃長青。

芭蕾明星vs青年領袖

讓「青出於藍」成為上芭的追求

2014年,吳虎生成為了一名兼職團幹部,任上海芭蕾舞團團總支副書記,2021年,他成為了上海芭蕾舞團團總支書記和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團委書記。在做好基礎團務工作的同時,吳虎生積極整合中心旗下資源,帶領團委聯合高校在疫情期間打造了「青年藝術家進復旦」系列活動,組織團員積極投身於「上海腦癱兒童芭蕾訓練營」項目等,將藝術的力量延伸到舞台之外。去年,上海芭蕾舞團團總支在他的帶領下,提出了青年人才服務行動「青藍計劃」,以「傳幫帶」的形式在業餘時間幫助青年演員提升業務能力,也為團組織進一步了解青年所思所想提供了契機。如今,這一活動已開展至第十一期,吳虎生也成為了大家心目中的領頭羊和定心丸。

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 天天要聞

上海腦癱兒童芭蕾訓練營

談到為何會提出「青藍計劃」,吳虎生靦腆地說,這不是他的創舉,這只是上芭的傳統。這一點,辛麗麗深表認同:「團里現任首席主要演員范曉楓、吳虎生都是剛滿20歲便在多個國際頂級芭蕾舞比賽中拔得頭籌,同時通過精品劇目的輪番歷練,逐步從『明日之星』成長為『芭蕾明星』的。從『後備人才』培養成『拔尖人才』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旅程,在這段意義非凡的藝術苦旅中,上芭一直力求為他們提供大量優秀的芭蕾作品,甚至為他們量身打造舞台角色,讓他們與世界一流的編導、藝術家團隊合作,幫助他們在排練和實踐中形成開闊的藝術視野,最終成為舞台上最耀眼的首席明星。」而除了最大程度地保護好「今天的台柱」,讓第一線的,尤其是最拔尖的領軍型演員儘可能多地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同時,上芭也為「昨天的台柱」度身打造舞台角色,充分發揮其舞台表演經驗豐富的優勢以及「傳幫帶」作用。

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 天天要聞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 天天要聞

「青藍計劃」——志願芭蕾基訓課

如今正嶄露頭角的青年演員戚冰雪無疑也是上芭人才培養體系的受益者。2014年,剛剛從舞蹈學校畢業的戚冰雪正茫然於職業之路何去何從,恰逢上海芭蕾舞團在招聘,於是抱着試一試的態度報了名。正是這次至關重要的抉擇,讓戚冰雪夢想的畫卷徐徐展開。進團第一年,她就參加了第三屆北京國際芭蕾舞比賽,並且拿到了女子青年組第一名。2015年,進入上芭僅一年的戚冰雪迎來了自己的機遇和舞台,當時上芭大戲《長恨歌》開演在即,原定的女主角卻突發急症,於是正在北京參加比賽的戚冰雪被緊急召回。一個18歲的新人,又是進入舞團的第一台戲,對於戚冰雪固然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對於上芭,做出這個決定卻更顯勇氣和底氣。因為只有敢於給年輕人舞台,上芭才能真正擁有一批實力過硬的新鮮血液和後繼力量。

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 天天要聞

「其實拿到這個機會,我一方面挺驚喜的,一方面也挺緊張的。但是領導和前輩們的信任真的給了我很多動力,我覺得還是要逼着自己迎難而上,然後,逼着逼着,我覺得這幾年我真的成長得蠻快的。」如今的戚冰雪笑起來依然是個一臉甜蜜的小姑娘,可是,已經有了「台柱」的從容和底氣,而這些底氣,正是來自她背後這個「團魂」熊熊又生機勃勃的集體:「雖然訓練很辛苦,但我一定不會離開芭蕾的舞台,因為我知道那一刻舞台上不僅僅只有我自己,還有一代一代上芭人的熱愛和理想!」

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 天天要聞

◀《長恨歌》劇照 ▼《茶花女》劇照

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 天天要聞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 天天要聞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 天天要聞

不只是戚冰雪,事實上,在上海芭蕾舞團,還有許多和她一樣的青年舞者,通過每年百餘場演出,以老帶新、以戲帶人的培養體系,正一步步成長為優秀的新生力量,那些前輩們燃燒自己照在他們身上的光,最終讓他們自己也發出光來,共同點亮了舞台。

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 天天要聞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 天天要聞青藍之光,照亮年輕的芭蕾 - 天天要聞

文編| 劉莉娜

美編| 慢慢華

圖片來源|上海芭蕾舞團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裏,每天都上演着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