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十一月是金馬獎舉辦頒獎典禮的日子,這個日子在曾經也算得上是電影節的輝煌時刻,可以說不少實力派演員都是這個獎項『捧出』來的,像是周冬雨、馬思純以及章子怡都是這個獎項的獲得者,別說是獲獎,就算只是提名也足夠這個演員吹一陣的了。但是時過境遷,往日風光無兩的金馬獎到了現在終於是把自己『作死了』。
在第59屆金馬獎入圍名單來看,香港電影人以及內地電影人依舊會缺席,名單當中出現的演員也都是台灣省的藝人,僅有幾個香港藝人,卻也不算是有名氣。最搞笑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實在沒人參加了,在這個名單當中,最佳新導演的提名當中居然出現了柯震東的名字。看到這大家不由得感嘆,金馬獎如今還真的是涼涼了。
其實,金馬獎走到今天倒也怪不得別人,都是自己作的結果。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獎項,金馬獎好像一直都有一種莫名的『傲氣』,面對電影人更是有一種站在高處俯瞰大家的感覺,但它好像忘了,正是這些千千萬萬的電影人的支持之下,才有了金馬獎,而不是現有的金馬獎才有的電影人。
金馬獎對於電影人的不尊重早在張國榮那個時候就有所體現。之前張國榮憑藉《春光乍泄》提名金馬獎影帝,頒獎嘉賓卻開始調侃張國榮在劇當中的表現,甚至說到了這是『本色出演』。作為有着良好素質的人,哥哥張國榮自然是全程微笑,並沒有讓事情變得難看,但是自此之後他再沒參加過金馬獎。
無獨有偶,黃渤作為頒獎嘉賓參加金馬獎的時候被主持人蔡康永懟「這是我家不是你家」,在那個時候金馬獎搖擺不定的立場就已經初見端倪了,只不過當時黃渤的機智和幽默化解了尬尷,大家說起來也直接的黃渤的高情商,而忽略了當時蔡康永一句話背後的立場。
金馬獎沒落的開端是在2018年,其實在這之前就已經開始了,但是在這,它開始迅速地敗落。18年是金馬獎55周年,本來該是盛大的一場典禮,請來了李安、鞏俐、劉德華、張藝謀等人,真的算得上是娛樂圈的半壁江山都來了,但偏偏是在這個場合,一位中國台灣女導演說了一段不合適同樣的也不符合國家統一的話,一時之間在場的嘉賓無一不尷尬起來。
當時最出名的李安和鞏俐的神圖就出自這裡,李安的尷尬,鞏俐拒絕上台的反對,張藝謀的圓場,還有中國老藝術家們在台上說出的那句「很榮幸來到中國台灣金馬獎」這些都在顯示着金馬獎從此即將就像衰敗。那一年的慶功宴內地演員全部缺席,自此之後金馬獎逐漸走向凋零。
香港電影協會勸告電影人不要參選金馬獎,廣電總局禁止內地電影參加金馬獎,各大讚助商紛紛退出,由此金馬獎徹底成為台灣省內電影人的狂歡。
看到這個相信大家已經忍不住要化身原始傳奇遊戲當中的戰士,先給金馬獎來個半月彎刀,看看出品方腦子裡都在想什麼,再給他們來個開天斬,讓他們清醒清醒。希望他們能夠清楚,現在的和平穩定都是因為有祖國在背後,在這個世界上永遠只有一個中國,而台灣一直是中國的台灣,這件事不會改也永遠都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