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卷宗的背後,都是一場悲歡離合」 ——《底線》對法治題材電視劇創作的啟示

2022年09月26日21:18:02 娛樂 1869

來源:中國藝術報

轉自:最高人民法院

特別提示:凡本號註明「來源」或「轉自」的作品均轉載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

「每一本卷宗的背後,都是一場悲歡離合」 ——《底線》對法治題材電視劇創作的啟示 - 天天要聞

饒曙光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底線》是我國首部全景展現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題材電視劇,該劇由最高人民法院、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廣播電視局指導創作,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監製,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支持,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電視台)、瀟湘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人民法院出版社有限公司、湖南當燃影業有限公司、北京法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浙江賢君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出品,中國煤礦文工團、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長沙縣人民法院聯合攝製,湖南當燃影業有限公司製作發行。整部作品體現出較強的專業性、前瞻性、思想性,展現了新時代法治人的精神與信仰。

「每一本卷宗的背後,都是一場悲歡離合」 ——《底線》對法治題材電視劇創作的啟示 - 天天要聞


 「求真、求實、求精」的創作思想


《底線》講述了張偉民、方遠、周亦安、葉芯等新時代法院人投身法治建設,在工作中不斷磨礪成長,始終踐行法院人的初心使命、堅守法治信仰的動人故事,無論是題材上還是類型上都是此前影視劇鮮有表達的,可以說是一次「冒險」,也實現了有效突破。為了能夠更加真實地展現新時代法院人的初心和信仰,《底線》項目組在拍攝的各個階段都始終將「求真、求實、求精」作為創作的基本原則和堅守的準則。


該劇從2019年開始構思, 2020年10月採風到2022年2月開機,同年5月30日殺青,項目歷時3年,超過1128個小時反覆打磨劇本,前後修改共計20稿,AB兩組拍攝94天,最終完成了40集成片。


「每一本卷宗的背後,都是一場悲歡離合」 ——《底線》對法治題材電視劇創作的啟示 - 天天要聞


在拍攝籌備階段,《底線》項目組系統地組織採風團隊赴長沙、衡陽、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廣州等60餘家法院和調解組織進行實地調研,系統性地了解法院的組織架構和運作機制。


採訪一線法院工作者200餘名,建立起人物原型檔案:從律師轉型的基層法官、 59歲還在一線辦案的民事法官、中國最早一批的知產法官、 90後員額法官等典型人物都在劇中出現。此外,項目組收集各類具有代表性的案件300餘件,並建立了案件素材庫。


與此同時,還整理分類出符合《民法典》精神的細分案例100餘例,以及老百姓關注的部分刑事案件,力求全方位展現當前社會與人民生活,契合時代主流精神和價值觀,最大限度地與接受者建立起對話空間,形成良性互動,達成共情共鳴共振。


拍攝期間,400餘位主創團隊成員行程4656公里,在長沙170多處實地取景,耗時1200小時搭建共40個高還原度、總計3000平方米的法院內景,準備服裝10000套、道具30000個,努力將每個細節做到極致真實。


《底線》除了建立人物和案件的素材庫,以及在場景、服裝、道具等細節上力圖還原當下真實的法院人和法院生活外,主創團隊和參演人員還深入當下法院人的生活和工作,跟班實踐,了解基層法官真實的工作生活狀態以及精神面貌。


對於參與的演員來說,深入其中的實踐既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相應的專業知識,使得演員在具體創作過程中可以有更加真實表現的可能性,與此同時,在更加切身地了解了法院人的生活和工作以及精神面貌的基礎上,演員可以在保證求實、求真的同時向求精的方向發展,由內而外地增加作品的真實性和現實感,從而使得整部作品不局限於外部的設計和展示上的客觀性,而是內外相結合,呈現出更加立體和真實的法治面貌。


案件單元全景展現司法改革成果


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底線》並沒有採取常規電視連續劇的設計和敘事方法,而是以「大案套小案」等方式來共同構成整體。這首先給予觀眾更加豐富的觀劇體驗,其次不同類型和形態的案件也有利於增加觀眾更多地了解當下司法案件的可能性,從而在某種程度上起到相應的普及、警示和教育作用。


比如,劇中新南省榕州市星城區人民法院近幾年受理的新型案件越來越多,而故事也是從一個新興行業的勞動糾紛進入:一家MCN機構所屬的主播在直播中當場猝死,其父母趁最高法領導來星城區人民法院調研之際大鬧立案大廳,該案承辦法官、星城法院立案庭庭長方遠迅速緩解了當事人情緒,而最高法幹部葉芯出於對網紅主播相關案例的專題研究,申請了解此案。隨着案件的不斷反轉,真相浮出水面。電視劇對新型案件的涉及,本身就具有重要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這不僅僅是一個案件的展現,還是作品貼近當下社會現實的體現,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觀眾法治思維的提升和開拓。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底線》中不同案件看似彼此獨立,但它們之間又並不是絕然獨立的存在。首先體現在,不同單元講述的案件可能是有所不同的,但它們都指向共同的主題,或者可以說是共同主題統攝下的具體呈現,是對當下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不同展現。其次,對於具體的案件而言,它們雖然彼此獨立,但是許多案件之間卻體現着共同的問題。


「每一本卷宗的背後,都是一場悲歡離合」 ——《底線》對法治題材電視劇創作的啟示 - 天天要聞


比如,方遠作為當事人的「校園欺凌案」和宋羽霏審理的「唐嘯雲弒母案」,兩起看上去並無關聯的案件背後卻共同直指教育問題。通過對兩個案件的呈現,讓我們看到從兒時教育到長大成才,家庭和家長的示範作用極其重要。家長的錯誤引導,不僅會毀掉孩子的一生,更會讓家庭破碎,給社會徒增隱患。通過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得電視劇不僅能夠在更大程度上對當下法治改革進行全景式呈現,具備更多的現實意義,同時能形成強大的敘事動機、敘事懸念、敘事張力,有效「帶入、代入」觀眾,讓觀眾心甘情願地跟着劇情走。


電視劇的感染力、影響力、傳播力是硬道理,而硬道理的前提就是採取各種各樣的手段和方法帶着觀眾跟着創作者走,並且最終成為劇作情感上、審美上、思想上的「俘虜」。


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深度聚焦百姓生活


正是因為《底線》求真、求實、求精的創作態度,力圖從多方面、多角度來還原當下法院人以及司法改革的成果,在有助於觀眾更加了解法院人工作的同時,也使得法院人能夠更加走入觀眾心中,從而讓觀眾能夠對其有更加清晰、全面的認知。法院人的工作有深度,更有溫度,同時也有難度。


樁樁件件的背後,都有他們的堅守和智慧,也促使他們永不停歇地成長。正如他們所說:每一本卷宗的背後,都是一場悲歡離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底線》不僅是內容本身對當下現實的呈現,還有利於司法群體更加貼近觀眾生活。


「每一本卷宗的背後,都是一場悲歡離合」 ——《底線》對法治題材電視劇創作的啟示 - 天天要聞


《底線》的創作努力做到深度聚焦百姓生活,用心甄選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件作為創作基底,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完善故事邏輯結構和描寫法治建設的真實生態;以真實的筆觸塑造了新時代法院幹警們司法為民、勇於擔當、無私奉獻的良好精神風貌和崇高作風,讓法官群體的正面形象走入老百姓的內心;以極具現實質感的情節、豐沛充盈的人物情感、妙趣橫生的台詞及細節,最大程度引發觀眾的共鳴和共情,並自然生動地完成了社會正能量傳播和普法教育宣傳,努力讓觀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和正義。


總之,《底線》堅持現實主義深化原則和方法,大膽直面問題,有效融入當下一些社會熱點,情節富有張力、人物形象飽滿,能夠有效「帶入、代入」觀眾並且形成最大限度的共情共鳴共振,是法治題材電視劇創作生產的新實踐、新拓展、新收穫,相信會受到觀眾的熱烈追捧。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51歲陳德容放飛自我,和男友人依偎在一起,面容嬌嫩好似少女 - 天天要聞

51歲陳德容放飛自我,和男友人依偎在一起,面容嬌嫩好似少女

雖然瓊瑤已經離世了,但是她的名字一定不會被人們忘記。因為她創作的作品,她選定的瓊女郎,都一直讓人印象深刻。說起瓊女郎,人們就不得不為瓊女郎陳德容感到惋惜。要知道,瓊瑤當初就是因為她的容貌,而選擇讓整個劇組停拍三年,來等待她的成長。三年後成長
范旭侖 | 錢鍾書愛講成人故事 - 天天要聞

范旭侖 | 錢鍾書愛講成人故事

上海《時事新報》。排版曲里拐彎,找到文章中提到的報道標題已不容易,正文更費功夫。上海《時事新報》1946年3月7日《鄭振鐸籌備大學教授會要求提高待遇》:「昨日下午二時,古拔路中國文物整理委員會舉行茶會,由中國博物館長徐森玉氏召集,到國內名學者鄭振鐸、王庸、錢鍾書、李百益等十餘人。座間談及中國古史及詩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