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大明風華》中,朴妃、安貴妃雖然鏡頭不多,但因為由於是當紅小花孫驍驍、趙韓櫻子出演。使得二人演技也頗為出彩,那麼很多人不禁就要問了,朴妃和安貴妃最後去哪了?其實二人的結局在劇中也已經表露過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認真的觀查。在朱棣的第五次北伐中,朱棣病故,在擺放朱棣棺槨的兩側有兩個小盒。我想大家也猜到這兩個小盒是做什麼的了,沒錯,這兩個小盒就是盛斂朴妃和安貴妃的棺槨。說到這裡我想大家一定好奇,他們為什麼這麼早早的就死了,那是因為大明王朝實行的是人殉制度。這兩位妃子其實是被實施殉葬了。那接下來昊濤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明朝殘酷的制度——殉葬制度,它的興起於結束,他因何興起而又因何被廢除那。
大明風華劇照
明代宮殉制度開始到廢除
明代宮人的殉葬與商周時期的人殉制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殉人的身份基本上僅限於嬪妃和宮女。明初,從太祖朱元璋開始,大規模的宮人殉葬制度死灰復燃,歷經成祖、仁宗、宣宗、代宗幾位皇帝,至天順八年被明英宗朱祁鎮明令禁止。
一、.明代宮廷殉葬
明代的宮人殉葬制度以宮廷殉葬最為盛行,殉人大致僅限於嬪妃和宮女,其始作俑者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萬曆野獲編》記載較詳細:
「太祖孝陵,凡妃嬪四十人,俱身殉從葬,僅二人葬陵之東西,蓋洪武中先歿者。
由此可知,為朱元璋殉葬的妃嬪共有三十八人, 宮殉人數在明代帝王中是最多的。到明成祖朱棣的時候《明會典》卷九十記載:
「長陵十六妃,俱從葬。」
我們可以清晰的看見明成祖的殉葬人數為十六人但也有不同記載。朝鮮《李朝實錄》的記載與此不同,說是三十人。《李朝實錄》世宗卷二十六還記載:
及帝之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韓氏臨死,顧謂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語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與崔氏俱死。諸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親入辭訣。韓氏泣謂仁宗曰:「吾母年老,願歸本國。」仁宗許之丁寧。
此處記載明成祖殉葬的人數為三十餘人,不是十六人。韓氏等人的殉葬並非出於自願,而是被迫從死,殉死的過程非常凄慘,由此可知,宮人殉葬制度實在慘無人道。除此之外明仁宗的殉葬在《明實錄》中也有記載:
「(洪熙元年七月己巳) 謚皇庶母仁宗貴妃郭氏曰『恭肅』,淑妃王氏曰『貞惠』,麗妃王氏曰『惠安』,順妃譚氏曰『恭僖』,充妃黃氏曰『恭靖』。」
殉葬諸妃的封號、姓氏、謚號都有記載,是比較可信的。在殉的五人中,貴妃郭氏的地位最高,是明代的從殉者中地位最高者。除此之外明宣宗死後至少有十一位宮人殉葬。明代宗景泰帝也擁有殉葬的但是具體殉葬幾人卻沒有言明。以上幾位就是明朝擁有殉葬制度的幾位皇帝這從此之後,殉葬制度就被明英宗廢除了。
殘酷的殉葬制度
二、明英宗廢除宮殉制度及其原因
明代宮殉之制貫徹了洪武、永樂、洪熙、宣德、景泰五朝,在明英宗時中斷。天順八年,明英宗駕崩時留下遺詔廢止了宮人殉葬,大興於明初的宮人殉葬制度到這裡才算是進入了尾聲,以後的二百年間,明代帝王均不再用宮人殉葬。《禪寄筆談》云:
「我朝高廟、文廟、仁廟、宣廟皆用人殉葬,至英宗臨崩時召憲廟謂之曰:『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子孫勿復為。』至今遂為定製。嗚呼!英廟好生之徳其至矣乎。」
明英宗為什麼會廢止殉葬制度呢?這是宮人殉葬制度的不合人心以及英宗坎坷的人生經歷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周憲王朱有燉奏疏的影響。
明英宗廢止宮人殉葬制度的原因之一是受周憲王朱有燉的影響。洪熙元年周定王朱橚薨逝,作為其嫡長子的朱有燉襲封周王爵位。正統四年,朱有燉薨,年僅十三歲的明英宗就按照朱有燉的意思出手制止過殉葬。《明史》記載:
「有燉,正統四年薨,無子。帝賜書有爝曰:......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既而......皆殉死,詔謚妃貞烈,六夫人貞順。」
明英宗聽到朱有燉的死訊後,按朱有燉生前喪葬從簡的意願,賜書通知襲封周王的朱有爝,王妃及夫人以下都不需要殉葬。可是皇帝的奏疏剛到,朱有燉的王妃鞏氏和六位夫人已經殉死了,明英宗痛惜之餘也只能下詔為他們追謚了事。王妃及夫人七人白白殉死一事對年少的英宗觸動非常大,此事與他日後廢除明朝的殉葬制度有直接的關係。
大明風華劇照——明英宗
2、宮人殉葬制度不得人心。
當把英宗口授的遺詔送到內閣潤色時,對於英宗的決策,內閣大臣彭時等人讀後竟然非常驚愕,以至於激動地涕淚橫流,悲愴不能自制。從這些大臣的反應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宮殉制度是多麼的不得人心,廢除宮殉是人們期盼已久的。
3、英宗重視夫妻感情。
英宗性格仁厚,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重視夫妻之情。從記載上我們就能夠發現,《明史·后妃傳》記載曰:
「英宗孝庄皇后錢氏,海州人。正統七年立為後......英宗北狩,傾中宮貲佐迎駕。夜哀泣籲天,倦即卧地,損一股。以哭泣復損一目。英宗在南宮,不自得,後曲為慰解......英宗大漸,遺命曰:『錢皇后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大學士李賢退而書之冊。」
從這簡短的描述中,我們就能看出英宗和錢皇后深厚的感情。錢皇后為英宗飽經磨難,雖得到英宗的厚愛,也必然招致其她嬪妃的嫉妒,尤其是太子的母親周貴妃。錢皇后無子,這在複雜的後宮鬥爭中極為不利,明英宗生前還可以保護她,死後她是很有可能被逼殉葬的。所以這也是他取消殉葬制度的原因之一。
4、英宗坎坷的人生經歷。
明英宗的命運可謂是一波三折,一年非人的俘虜生活和接近七年軟禁的煎熬,使他嘗遍了人世間的福禍相交和悲歡離合,也遭受了古代帝王少有的恥辱。也正是這坎坷的人生經歷和遭遇,使他對人生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悟。對於喪葬,英宗認為生死是自然規律,即便聖人也是如此,喪葬應當儉約,不應當令活人殉葬。複位以後,英宗對自己的人生做了深刻的反思,認識到了自己之前的過錯,充滿了懺悔之情,因此在臨死之前,希望做一點積德之事來彌補自己的過錯。
明代前期宮殉之風盛行的原因
明初統治者違背歷史發展的潮流,違背儒家「仁政」的主張,在皇帝和外藩諸侯王死時大規模推行令人詬病的殉葬制度,主要是因為什麼那?
一、靈魂不死觀念的影響
所謂靈魂不死觀念,即人們認為人死後靈魂依然存在,而且靈魂會超脫肉體,人的生活會經歷從陽間到陰間的過程。對於古代的人類來說, 死亡是一種極其神秘而難以理解的現象,他們逐漸開始用各種儀式來表達自己對死亡的理解,這應該就是靈魂不死觀念的最初起源。古人迷信,認為人死之後靈魂是不死的,只是人生活的世界由陽間轉移到了陰間而已,那麼人們自然認為自己在生前享用的東西,在死後依然應該享用,為了使自己到陰間生活得好,就依然需要保衛者和服侍者,也需要妻妾奴婢來陪伴自己。為了實現這種願望,人們十分重視死者的葬禮儀式,因此在埋葬死者時,除了把他生前用過的各種生產生活用具拿去陪葬之外,還要將其身邊的人送去殉葬,所以就有了殉葬這一陋俗。封建帝王為了供自己享受,不僅生前妻妾、奴婢成群,死後還企圖把這些人帶到陵墓,繼續供自己役使。所以,簡而言之,人殉的目的就是「事死如事生」,讓殉葬者到陰間保護、照顧、服侍、陪伴死者。
二、傳統觀念的束縛
隨着明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加強,儒家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道德進一步強化,宋明理學的貞節觀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封建的三綱五常和守貞殉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在這些的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妻殉夫、奴僕殉主、子殉父都成為天經地義的事情。歷朝統治者都致力於培養遵從「三從四德」的賢妻良母,因此撰修了許多有關女訓的書籍,有漢代班昭的《女誡》,長孫皇后的《女則》,明成祖徐皇后的《內訓》,等等。這些書主要是向女子灌輸各種封建禮教思想,對女子的德行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說教,要求其學習婦德、婦言、婦容和婦工等內容,其中對女性傷害最大的莫過於貞節觀教育,書中羅列了大量守節殉夫的範例供女性效仿。在封建禮教的禁錮下,婦女貞節觀也成為女性自我約束的工具,為夫殉死守節成為很多女性追求的目標。
三、朱元璋「嚴內教」的考慮
大明王朝建立以後,朱元璋總結元代滅亡的教訓,認為:
「元末之君不能嚴宮闈之政,至宮嬪女謁私通外臣,而納其賄賂,或施金帛於僧道,或番僧入宮中攝持受戒,而大臣命婦,亦往來禁掖,淫瀆邪亂,禮法蕩然,以至於亡」。
所以,總結元代的教訓,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一整套「嚴內教」的制度,對明代政治生活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基於吸取前車之鑒而防微杜漸的政治理念,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開始大規模實行宮人殉葬制,目的之一是嚴防後宮干政。在朱元璋「嚴內教」的措施下,後宮女子的生活被限制在了規定好的框架模式內,生死之權全由皇帝掌控,因此再也沒有機會影響明代的政權。
四、蒙元習俗的影響
明朝初期,不管是統治階級上層制定的政治體制,還是社會下層黎民百姓的民俗風氣,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元朝的痕迹。 元朝是由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建立起來的龐大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來的以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長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蒙古族統治者自由、奔放的個性,蒙元統治者視生命如草芥,喜好殺生,下層民眾也是如此。元代的這種社會風氣對明代統治者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朱元璋上台以後也崇尚殺戮,採用了非常殘暴的統治手段,胡惟庸、李善長、藍玉三案共誅殺約十萬人,功臣幾乎被殺光殆盡。不僅如此,還制訂了一系列殘酷的刑罰,實行恐怖的特務統治,在朝堂之上,朱元璋動輒對犯言直諫的大臣施以屈辱的廷杖之刑,折辱了大臣們的士氣和尊嚴。朱元璋死後,為他殉葬的妃子、宮女至少就有三十八人。
除此之外,明代前期宮人殉葬之風的盛行還與統治者的虛榮心有關。封建統治者生前妻妾成群,死後自然不肯一個人孤零零地到另外一個世界,他們希望死後還有很多人簇擁自己,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因此他們就將自己的妻妾、婢女等帶入陵墓,繼續供其役使,這也是明代復興宮人殉葬制度的一個原因。
結語:
活人殉葬制度是古代社會最糟的糟粕,毫無人性,更是毫無積極意義。人殉制度是古代社會特定歷史條件和思想意識的產物。明代之所以盛行,一方面受蒙元「視生命如草芥」的社會風氣的影響,另一方面是朱元璋鑒於前代女禍而「從嚴內教」的考慮。但其根本還是從古至今的封建思想所導致的結果。在這裡我們不得不為取消人殉制度明英宗點個贊。雖然他並沒有徹底解決明朝人殉制度,但他卻也在廢除這一制度上出過大力。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