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2022年08月22日07:01:39 娛樂 1935

本文作者:小玄兒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相信你可能和我一樣,懷揣着巨大的期待「搶先」觀看了《分手的決心》這部影片。

但是在看完之後,卻陷入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沉默。

面對網絡上對這部影片和導演朴贊郁,以及湯唯演技的吹捧,

以及對影片是否是「男性凝視」的討論,

這些紛繁複雜的聲音反而讓自己有點不知道

該如何安放觀看這部電影之後的情緒。

如果你也是這樣,我們先握個手。

於是,我糾結了好久,才下定了「寫稿的決心」。

不是為了搶熱點或吹捧這部影片有多厲害,

而是單純的和大家交流這部電影的觀後感。

關於這部影片的三大看點,

可以歸結為「戛納最佳導演的作品」和「湯唯的表演力作」,

以及充滿了「偵探和黑色電影」元素的以「愛情」為主題的電影。

我覺得這三大看點:導演、表演和電影劇作,分別帶出了三個問題。

朴贊郁的導演功力在《分手的決心》中是如何體現的?

如何評價湯唯的表演,以及對宋瑞萊這個角色的塑造?

電影的主題關於愛情,我們該如何進入這個故事,又如何消化這個結局?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Part 1: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

要回答第一個問題,

我們先快速回顧一下朴贊郁之前的作品。

正好七月份我在多倫多電影資料館(TIFF Bell Lightbox)的大銀幕,

重新觀看了朴贊郁的復仇三部曲,

從《我要復仇》、《老男孩》到《親切的金子》可謂是印象深刻。

同樣是復仇的故事,

朴贊郁每次都能找到一個不同的面向、更深的角度,

去挖掘人性在復仇的過程中那種病態和扭曲。

在第一部《我要復仇》的故事中,

復仇成功的人並沒有找回自己珍愛的人,而是更加痛苦。

甚至變成了被「復仇」這個行動所驅使的行屍走肉,

直到被反殺後,才得以解脫。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在《老男孩》中,

也是兩個復仇者的相互追逐。

一個在明,一個在暗。

在這裡復仇者為了達到目的,

變態地製造出了另一個自己。

而吳大秀在復仇之後,

面臨著無限的空虛和黑暗,以及禁忌的愛情。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在《親切的金子》中,

復仇的主體從男性變為女性,

復仇的行為從個體變為集體。

同樣,探討了在集體復仇之後,

如何解決復仇之後帶來的空虛。

以及每個家庭紛紛留下聯繫方式,

為了儘快拿到補償金的現實。

而影片最後我們可以看到金子強烈地渴求被救贖的願望。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在朴贊郁之後的《斯托克》和《小姐》中,

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一種強烈的類型電影帶來的感官刺激,

通過在劇情上把人物的狀態推到極限,突破倫理道德的界線,

從而使人們觀看影片的時候獲得一種「上癮」一般的快感。

在導演的層面上《我要復仇》重在講述故事,

通過人物的行動來塑造戲劇張力。

到了《老男孩》朴贊郁開始大膽使用導演技法,

在鏡頭、節奏和配樂上,給予強烈的影像風格,(開場、對比剪輯、橫向畫面等等)

觀眾的注意力從第一秒就被牢牢抓住,

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視聽語言的托舉。

到了《親切的金子》朴贊郁對影像的把控能力更加成熟了,

人物的塑造更豐富,敘事的效率更高,觀看的快感也更強烈。

你會發現朴贊郁在復仇三部曲之後,

例如《斯托克》和《小姐》等影片中,

每次拍攝的方式都不同。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自由地把控影片的風格,

細節里都是導演的心思,

從而讓每部影片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從 2002 年的「復仇三部曲」,

到 2022 年的《分手的決心》,

這 20 年中,朴贊郁(幾乎)每次都參與編劇的工作。

而每一部和女性有關的電影,

他都是與編劇鄭瑞景合作。

從 2005 年的《親切的金子》,

到 2016 年的《小姐》,

再到 2022 年的《分手的決心》。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這次兩個人找到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講述「復仇」的故事——那就是「愛情」。

關於愛情的發生、愛與被愛的關係、再到愛情的消失,

這些完全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

只是悄然地發生在人物內心的情感。

朴贊郁試圖在他的電影中,

用他獨特的方式呈現出來。

他在採訪中非常直白地說,

這部電影沒有什麼象徵和隱喻,

觀眾只需要走進電影院,

好好地感受和體驗這部電影就好。

我相信大家一定都在這部影片里

體會到了這些與「愛情」有關的瞬間

例如:愛情誕生的時刻,

兩個人之間的相互凝視。

看與被看的關係,

監視與被監視的關係,

聆聽與被聆聽的關係,

在電影的上下部分中,

還被刻意地顛倒過來。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在影像的表達上,在影片的上半部分,

朴海日飾演的張海俊,他對湯唯飾演的宋瑞萊的監視和觀察是調查,

是光明正大的、是赤裸裸的、是直接的、甚至是侵入式的。

也就是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既有希區柯克後窗》似的窺探,

也有臆想上對於湯唯飾演的宋瑞萊在生活空間上的闖入和觀察。

而反過來,在影片的下半部分,

宋瑞萊對於張海俊的跟蹤和觀察都是在暗中的,

張海俊完全不知道自己處於宋瑞萊的視線之中。

這和前面宋瑞萊非常清楚地知道,

並且看到張海俊對自己的跟蹤和監視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說朴贊郁在《分手的決心》中創造的影像世界

有一本可供觀眾解讀的詞典的話,毋庸置疑,

一定是那本被宋瑞萊捧在手裡的《山海經》。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朴贊郁的這部《分手的決心》

從劇情的發生地「山上與海邊」的兩場死亡事件,

到角色的服裝「土地與大海」的顏色對比,都非常明顯。

宋瑞萊藍色的毛衣、風衣、家中的壁紙和她手中的書,

都在無時無刻地賦予這個角色代表「海」的符號意向。

海是無聲無息的,所以宋瑞萊對張海俊的觀察是不被察覺的。

海也是神秘而美麗的、激情澎湃的、充滿危險的、深不見底的。

而與之對應的山,則是裸露在外的,

無法隱藏秘密的,給人壓迫感的存在。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張海俊作為一個失眠,焦慮的中年警察,

與脆弱內心相對應的,是他執着的行動。

他看到殺人案會興奮,

他不允許秘密的存在,

他要親手揭開所有的謎題。

當他第一次看到宋瑞萊的時候,

他被她身上迷樣的氣質吸引了。

但是當他把宋瑞萊的過去和現在,

殺人的方式和殺人動機揭開之後,

也就像宋瑞萊說的,他的愛就消失了。

而此時宋瑞萊的愛,才剛剛開始。

這樣的情感錯位,

導致了接下來以宋瑞萊為主導的下半部分的故事。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電影在一小時後,進入第二部分——13個月後。

從「山」篇,進入「海」的章節,

地點換到了霧氣迷濛的「梨浦市」。

可以說這部影片,

大到敘事結構,

小到鏡頭移動,

都在導演朴贊郁的控制之下,

對於正反打的插入和跳脫,

對於觀看與被觀看的設計,

這個鏡頭從我們之前講過的

新浪潮祖母瓦爾達的《短岬村/短角情事》里,就被用於愛人之間的凝視。

到了導演伯格曼,以及無數導演用影像的重新書寫——攻殼機動隊。

再到《分手的決心》

朴贊郁刻意地賦予了張海俊和宋瑞萊,

每人一個凝視對方的鏡頭,

當然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

可以說導演在承前啟後的層面,

我們可以追溯到很多影史經典,

故事和影像語言又極具原創性,

導演融入了自己的風格和想法,

再加上充滿東方神秘色彩的文化優勢,

難怪戛納評委們紛紛為最佳導演買單。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Part 2: 劇情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影片在劇情上

還有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地方,

就是在宋瑞萊的家族故事中,

出生在中國的她,

在韓國有一座屬於她的山。

當她冒着生命危險,偷渡到韓國,

在不斷被家暴的境遇下,殺死丈夫重獲自由後,

帶着曾經懷疑她,同時也愛上了她的張海俊,

一起登上這座山,完成自己的心愿後,

她下定了「分手的決心」。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也就是說宋瑞萊這個女性角色不僅僅代表着海,

她的內心和命運里也包含着山。

現在再回看電影的海報設計,

完完全全都是在詮釋這個主題。

而深陷其中的警官張海俊是渺小的、迷茫的。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他看似每次都解決了案件,

但是卻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和睡眠,

更加無從猜測宋瑞萊的下一步。

他從宋瑞萊生活的監視者和闖入者,

逐漸地轉變為一個被動的,後知後覺的角色。

而宋瑞萊從一個男性眼中的「異國的」、「謎一樣的女人」,

經典黑色電影里的「蛇蠍美人」(femme fatale),

逐漸過渡到一個有着強烈的個人情感,面對愛情會主動進攻,

即便是殺人,也會選擇奪回生活的主控權,

即便是自殺,也會以自己決定好的方式去進行的角色。

在這裡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影片對於

傳統男性凝視和強勢角色的諷刺,

警官張海俊的生活和內心最終一起崩塌了。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我們也可以看到影片對於蛇蠍美人的塑造和打破,

宋瑞萊擁有蛇蠍美人表象的一切,

但是在內里則完全不同。

對於名利金錢毫無興趣,

她是一個追求愛情的人。

當愛情不在、心愿已了時,

她決定分手,選擇自我消失。

我們判斷一個角色最終是否成立,

往往在於TA最終的行動是指向TA者,還是為了對自己有所交代。

如果說宋瑞萊的死,

是為了成為別人生活的中的未解之謎,那麼這就是一種被動的,徹底的悲劇結局。

如果說宋瑞萊的死,

是她自己的選擇,無關張海俊的生活,那麼這才是一種主動的,積極且圓滿的結局。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你認為影片呈現的是哪種呢?

對我來說整部影片最大的觀影障礙,

是將影片理解成「通過愛情來複仇」的故事,尤其是另一個譯名《報複式分手》

其實《分手的決心》英文名字是 Decision to Leave —— 離開的決定。

與其說《分手的決心》是一部用愛情來複仇的電影,

不如說《分手的決心》其實是一部決定離開的故事。

「離開」包括了和心愛的男人分手,

以及「離開」這個令人失望的世界。

導演在影片的結尾,將宋瑞萊的自殺——也就是「離開」,

刻畫得毫不悲情,甚至可以說是壯麗,

宋瑞萊放下愛情,放下一切後的坦然,

她舒展的手指,和徘徊其中永遠無法逃離的張海俊身影的重疊,

鏡頭裡的海浪,對沙土堆積起來的「山」不斷侵蝕並使其崩塌。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唯有從這個角度理解,

影片才是從女性視角出發,

描寫了一段不被世人認可,

但是卻發生了的愛情故事。

作為觀看者的我,才能體會到這個女性角色是具有主動性的。

Part 3: 湯唯的美與宋瑞萊的魅力

上述兩個部分的觀點

都是從正面來闡述這部《分手的決心》。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

導演在場太過明顯,

劇本太過匠氣工整,

符號和設計滿到溢出畫框。

也是讓我在觀影的過程中,

充滿了間離感,無法進入故事的主要因素。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那些刻意誤導觀眾的正反打,

把人物臆想實體化的呈現方式,

手機翻譯軟件和 Apple Watch 錄音的使用,

都讓影片不斷地離真實感越來越遠。

湯唯的每一張劇照,眼神里都充滿了戲,

但是只要她一動起來,一講中文台詞戲就破了。

我覺得一方面是韓國導演和編劇

確實無法細微地指導和把握中文台詞的演繹;

另一方面,湯唯雖然是個語言天才——英語和粵語都講得非常流利,韓語也能現學現用。

但是就是普通話,對於生於浙江成長在杭州的她來說,感覺就像是第二語言。

在她的戲裏面,最弱的反而是普通話。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好的角色有《色戒》里的王佳芝和《黃金時代》里的蕭紅

都是和她本人性格氣質特別貼近的角色。

而《分手的決心》里的宋瑞萊,

我只能說,笨拙地講着韓語的湯唯是有角色感的,

但是當她一開始講普通話,人物就開始跳戲了。

當然,這是我非常私人的感受,

可能也是華語電影觀眾觀看這部電影的一個障礙。

我想在朴贊郁導演和外國電影觀眾看來,並無問題。

最後想說說,對於宋瑞萊這個角色的看法。

如今對女性角色的開創性塑造,對於男性凝視的反思,

已經是近年來主流文化、電影行業的一大課題。

我雖然喜歡那些經典的黑色電影,

但是我真的不喜歡那些電影里的蛇蠍美人。

這些電影在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女性角色的同時,

也塑造了多年來人們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也是當時在鏡頭背後,男性凝視最直接的體現。

女性被賦予了魅惑的、危險的、追逐名利的標籤。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更可怕的是,這些電影里還有一類女性形象,

她們是瘋癲的,愚蠢的,滑稽的,歇斯底里的,

幾乎在每部老電影里,

女性角色都要被男性扇一個巴掌才能清醒。

以去年女性電影的代表《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為例,

講述了現代女性對於自我的正視,對於自身優點與缺點的認同。

那麼如今亞洲電影的高峰,還在將女人塑造成一個「謎」。

認為異國的,謎一樣的女人才是富有魅力的,

在審美和價值觀上,我覺得未免有些落後了。

我絕對不否認朴贊郁這部影片的導演功力和編劇的劇作水平,

但是說到底,我其實不太能接受《分手的決心》中

宋瑞萊最後說出的:「也許我是想成為張海俊的未結案件。」這句台詞。

導演的在場與不在場,劇作的編織與人物的雙重性 | 分手的決心 - 天天要聞

這是宋瑞萊離開前最後一句話,

它代表着宋瑞萊這個主體從生到死都是被動的,悲劇性的。

宋瑞萊看着連續劇學習韓語,

最後把人生活成了悲情結局。

這樣的死亡是美麗的嗎?

我們該欣賞她的死亡嗎?

感謝你看到這裡,我是小玄兒,歡迎留言你對《分手的決心》的觀後感,

好電影和書一樣,值得被反覆觀看

2022年8月20日小玄兒記

-----------------------------------------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裏,每天都上演着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