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8日下午,一代歌后鄧麗君在泰國清邁因突發疾病離開了人世,時年42歲。她的死亡原因也引起了外界的質疑,一時間謠言四起,甚至有人說她是被害死的。就在這時,台灣情報機構退休少將谷正文的一番話,令輿論為之嘩然,也揭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真相……
曾幾何時,鄧麗君的歌聲被視為「靡靡之音」,聽之會「消磨革命意志」。
改革開放之初,伴隨著錄音機這一新興事物的引進,一個醇厚甜美的歌聲迅速在大江南北流行開來。
在播放的磁帶封面上,人們發現那位女歌者人如其聲,長相也是清純動人。
儘管經歷了一開始的爭議,但隨着思想解放的潮流,鄧麗君這個名字,在甜蜜蜜、小城故事、夜來香、月亮代表我的心等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中,紅遍了全中國,成為一代人心中的成長記憶。
鄧麗君的祖籍是河北省大名縣,她的父親鄧樞畢業於黃埔軍校,曾是國民黨軍官,後跟隨敗逃的國民黨部隊到了台灣,母親趙素桂是山東東平人,因此鄧麗君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然而,她一生的足跡遍布全世界,卻從未到過大陸,這其中有何隱情?是否真如傳聞中所說的那樣,她是台灣當局派出去的「間諜」?
死亡之謎
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逐漸進入不惑之年的鄧麗君,開始減少在大眾面前的亮相次數,特別是她生命的最後兩年,除了偶爾參加慈善義演之外,基本上很少出席大型歌唱演出,處於「半退隱」狀態。
主要原因在於她的身體,頑固的哮喘疾病常年困擾着她,而且隨着年齡的增長,病情也越發嚴重,這對於她的演唱事業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
為了維護自己良好的個人形象,也為了能夠安心養病,鄧麗君不得已作出了暫離演藝圈的決定。
在這期間, 一直陪伴在她身邊的是外籍男友保羅。
保羅是法國人,是一名攝影師,因工作關係兩人於巴黎相識相戀,後來保羅隨鄧麗君回到台灣,並成為了她的私人助理。
這是一段典型的「姐弟戀」,保羅比鄧麗君小了十四歲,個性也比較任性,有些孩子氣,但鄧麗君對他很包容。
1995年4月,鄧麗君和男友來到了泰國清邁,這裡是聞名世界的度假勝地,但她來這裡另有目的。
泰國佛教盛行,當時鄧麗君又篤信佛教密宗,因此她這次旅程主要是為了拜佛,以求得內心上的寧靜。
他們下榻於清邁湄賓酒店,住的是位於15樓的一間豪華王子套房。
5月8日下午4點左右,鄧麗君哮喘突然發作,為了求生,她一直敲打門板求援。服務員聞聲前去查看,當時鄧麗君臉色蒼白,已經喘不上氣來。
雖然眾人及時地對她進行了急救,之後又火速將她送到了醫院,但終究回天無力,一代歌后就此與世長辭。
此時,他的男友保羅卻不在身邊,當天下午鄧麗君發病前,他就離開了酒店,一直到晚上7點才回來。
當酒店經理告訴他,鄧麗君已被送往醫院時,他竟漠不關心,倒頭便睡,直到警察把他從床上叫醒。
鄧麗君去世後,她的死因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有日本媒體指出:鄧麗君的遺體從左邊頸部到額頭出現明顯紅色痕迹,像是勒痕、巴掌印。
由此引發了「鄧麗君是被暗殺」的猜測,酒店經理則根據保羅的冷漠表現,判斷她是被男友氣死的。
隨後,醫護人員作出了回應:「鄧麗君身上沒有淤青,也沒有任何外傷。」
謠言雖然平息了,但鄧麗君的家人對保羅在事發前後不負責任的態度極為憤怒,甚至不允許其參加鄧麗君的追悼會。
之後,保羅黯然回國,從此銷聲匿跡。
谷正文一語驚天
就在鄧麗君的葬禮結束後不久,台灣的《獨家報道》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猶如一枚重磅炸彈,引起了輿論的軒然大波,也令世人為之嘩然。
文章中,台灣情報機構退役少將谷正文出面作證說:
「鄧麗君是國民黨國家安全局的秘密情報工作人員,隸屬於台灣安全局第三處,協同工作的是國民黨軍事情報統計局。」
一向以清純甜美形象示人的鄧麗君竟然是間諜?恐怕想像力再豐富的人,都不會把這兩者聯繫到一起。
谷正文是山西人,曾經是愛國的熱血青年,但被捕後變節叛變,成為國民黨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特務頭子,有着「活閻王」之稱。
內戰時期,他利用曾在中共黨內工作的優勢,破獲了我軍的地下電台,致使我方蒙受重大損失。
1955年,他又成為了著名的「克什米爾公主號」爆炸事件的幕後黑手,幸虧周總理臨時改變計劃,這才躲過了一劫。
國民黨敗退台灣後,他繼續得到蔣介石的重用,專門從事對中國大陸的顛覆滲透工作,並在台灣情報系統里扶搖直上,最後官至少將。
作為老牌特工,谷正文既然敢於就此事在報紙上發聲,顯然是不會捕風捉影、毫無根據的。
果然,隨着他的敘述,一段塵封的歷史真相浮現在世人眼前……
1968年夏天,時年15歲的鄧麗君收到了新加坡方面的邀請,當地有一個慈善演出想請她參加。
為此,鄧麗君向國民黨當局有關部門提出了出境申請。
當時,台灣正處於「軍事戒嚴」的白色恐怖之中,各種民間社會活動和人身自由均被「明松暗緊」地監視着,出入境管理自然也就更加嚴格。
在那一時期,進出台灣的任何人都毫無例外地受到「台灣國家安全局」的嚴格審查。
在出入境申請的審查過程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項目,即申請人是否能夠利用他(她)現有的條件為台灣國民黨政府進行情報工作。
1949年,蔣介石改編重組了國民黨特務系統,「特務政治」從此成為籠罩在台灣社會上空揮之不去的陰雲。
當時,有一大批民間人士、知識分子以及文藝界人士均因各種原因,被收編進了國民黨特務組織。
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屬於需要出境,為了得到出境許可,才不得已地接受了台灣國民黨特務組織的交換條件,被收編為「台灣國家安全局」的情報工作人員的。鄧麗君正是屬於這一類。
關於這些人的任務和作用,谷正文進一步解釋說:
「像鄧麗君這樣被吸收進來的特務工作情報人員,原則上與其他專業間諜有着根本的區別,他(她)們不承擔那些需要特別間諜技能的諜報工作,而只是利用他(她)們現存的條件,在適當的情況下為台灣國民黨政府效勞而已。」
可以看出,當年鄧麗君為了出境演出,不得已被台灣情報部門收編,成為了一名「間諜」。
然而,鄧麗君當年只有15歲,還屬於未成年人,缺乏判斷能力和獨立自主能力,再加上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她的這一行為完全是被逼無奈之舉。
可以確定的是,鄧麗君不是那種真正意義上的間諜人員,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個信息傳遞媒介而已。
儘管她是一名中國人,但她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和社會環境,這也造成了很多時候她都是身不由己,無奈而為之。
但是,她的歌聲早已超越了所有偏見和分歧,成為一個時代的經典記憶,也成為海內外所有華人共同的精神財富。
實際上,鄧麗君是一個愛國情懷很濃厚的人,她在任何場合都以自己是一個中國人為榮。無論走到哪裡,她都堅持唱中文歌。在日本發展期間,她拒用日貨,並拒絕取日本藝名。
鄧麗君曾演唱過一首《原鄉人》,表達了生活在台灣的大陸人對故鄉的懷念之情。
1988年,當時在兩岸三地紅極一時的鄧麗君曾接到過中央電視台的邀請,參加第四屆「海峽之聲音樂會」,但由於台灣當局的百般阻撓,加上種種複雜的歷史原因,鄧麗君最終未能成行。
一生未能踏足故土,也成為了鄧麗君和萬千歌迷心中永遠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