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廚房裡熱氣蒸騰,我正揉着麵糰準備蒸饅頭。婆婆聞聲過來想搭把手,我笑着攔住她:"媽,這點活我自己能行,您坐着休息,咱說說話。"
沒想到這一聊,卻聊出了滿心的苦澀。婆婆絮絮叨叨地說起小姑子的事:當年外甥女出國留學,小姑子一家把錢都投到買房裝修上,結果學費準備不足。
第一年勉強撐過去,第二年才發現學校學費逐年遞增,一下子就慌了神。婆婆心疼外孫女,二話不說拿出20萬救急;到第三年畢業時,又補上8萬的欠費窟窿。
外孫女回國後找到了工作,在工作那個城市要租房子,中介要求房費押一付三,這兩萬塊錢也是婆婆掏的。
更讓我沒想到的是,2023年,小姑子回東北看望婆婆,婆婆主動給小姑子存了5萬塊錢,說是給的養老錢,因為小姑子的退休金少。臨走時又塞了2萬。粗略一算,這幾年婆婆在小姑子身上就花了37萬。
可輪到我呢?結婚時給1萬,那時候的一萬塊錢是不少,可以置辦全部的結婚傢具和家電。我兒子結婚時,婆婆給了1萬,生孫子給2千,有一次我回東北探親給1千,加起來都不到2萬5。
前兩年,當公婆需要照顧的時候。小姑子跑得最快。大伯哥和大姑子也不靠前。
我老公辭去了打工的工作去照顧他的父母。接着我們又把他們從東北接到了我們家和我們一起生活。
我們盡心儘力照顧公婆的飲食起居,陪她看病聊天,自認為問心無愧。
看着婆婆滿臉笑意地說著小姑子的事,我心裏卻像被潑了盆冷水,拔涼拔涼的。都是子女,為什麼差別這麼大?這份偏心,真讓人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