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時,我媽一位朋友王姨來串門。
和她聊天,我發現,她是個挺有意思的老太太。
當聊到「孫子和外孫有什麼區別」時,這位65歲阿姨的回答,好真實。
01
前些年,她一直在女兒家幫忙帶外孫。小傢伙從吃奶到上幼兒園,都是她一手操持。
剛送去上學沒兩年,兒媳又生了個男孩,她便從外孫家「調崗」,轉身去照顧小孫子了。
關於帶外孫和帶孫子,她說:「不一樣啊,說輕鬆點,是方式不同;說現實點,是心裏不一樣。」
她覺得帶孫子,考慮得更多一點,畢竟,與她「對接」的,是兒媳。
婆媳之間,要守好邊界。說話方式、行為方法等,都要注意分寸。
尤其是兒媳有主見,講究科學育兒。
比如孩子不吃飯,她想追着喂,兒媳就在旁邊說:「媽,他不吃隨他,等餓到下頓再吃,不能慣着。」
雖然會心疼孩子,但這時候,王姨還是不會勉強。
畢竟,年輕人有年輕人的育兒方式,她若搶了主權,這婆媳矛盾就來了。
但以前在女兒家帶外孫時,若女兒餓着孩子,她不僅要把孩子餵飽,還得數落女兒兩句:
「孩子不吃飯怎麼行?下午沒力氣玩,一會又吃零食了。」
女兒雖然也會回幾句嘴,但小事上,到底還是會妥協。
哪怕為了孩子,兩個人吵架了,話說得過了,不一會,兩人又是親母女,說說笑笑。
但帶孫子不行,若因為孩子跟兒媳吵,那兩人可能記很久,兒子夾在中間也難做。
所以,要說帶孫子和帶外孫有什麼區別?
就是孩子媽媽不一樣,老人的角色和分寸也不一樣。
02
聊着聊着,話題不知怎麼就滑到了「誰更親」上。
王姨看了看四周,像是怕誰聽見似的,壓低聲音靠近我:「這話以前我都不敢說,現在也就偷偷跟你聊聊。」
我點了點頭,她繼續說:
「按理說,孫子是兒子的孩子,跟我一個姓,血脈上更近。可你說奇不奇怪——真到了心裏頭,那份親,反而是外孫更重些。」
她講了個小事。
「我孫子現在跟他爸媽親得很,我啊,就是管吃喝拉撒的,其他的事插不上手。
有一次他在客廳摔了個跟頭,我趕緊去扶,他抬頭第一句話居然是喊『我不要你,我要媽媽』。那一刻,我心裏咯噔一下。」
「你說我不疼他嗎?也疼,可在他心裏頭,親的是每天陪着他說故事、教他寫字的爸爸媽媽。」
說到這,她笑了:「外孫就不一樣了。我帶得久啊,小時候他非要摟着我睡覺。夜裡他腳涼,我一邊困得要命,一邊給他捂腳丫子。」
「現在大了,每次一放假,還嚷着要來姥姥家住,說我炒菜比媽媽炒得好吃。」
她說這話的時候,嘴角有點驕傲,也有點落寞。
「其實啊,外孫還是孫子,親不親,真不是看誰姓什麼,是看誰陪在他身邊,誰替他捂過腳、擦過鼻涕、哄他睡過覺。」
她抬頭看着我,目光堅定得像在說一個被她活明白的真理:
「親情不是血緣綁出來的,是陪伴養出來的。」
03
我正聽得出神,王姨忽然說:
「其實啊,哪怕你再說『一視同仁』,老人心裏,外孫和孫子——終歸還是不一樣。」
我抬眼看她,她慢悠悠地說:
「孫子跟我一個姓,從一出生,戶口本上就寫着我們家這頁。他長大了,拜的是咱們這邊的祖宗,過年過節回的也是咱這個『家』。」
她喝了口水,頓了頓,語氣放輕了些:
「你說說,這孩子從骨子裡就算是『我們家』的根,咱心裏,能沒點不一樣的感覺嗎?」
我沒吭聲,她卻主動接著說:
「外孫呢,跟他爸姓。他家過節掃墓,不會來我們家祖墳。他來我們這兒,是『做客』;但孫子來,是『回家』。」
「你說我偏心吧,我嘴上說不出口,可心裏清楚得很。」
她笑了笑,那笑里沒有責怪,更多是無奈:「不是說不疼外孫,但那種『一碗水端平』的理想——說真話,做不到。」
「不是每個人心裏都有把秤,但每個人心裏都有桿『感覺』。」
接着,她又緩緩地補了一句:
「不過話說回來啊,人老了以後才明白,姓什麼是命里的事,誰陪你過日子才是心上的事。」
她笑着嘆氣:
「到頭來,誰常回來看看你,誰惦記你冷不冷、吃沒吃,那才是真正的『家裡人』。」
04
聊到這兒,王姨忽然像想起什麼似的,撇撇嘴,說得特別直:
「你別看現在都講什麼平等,其實很多老人心裏,還是覺得——孫子,是要挑家裡大梁的。」
我笑了笑問她:「怎麼說?」
她也笑,但笑得有點苦:
「你想啊,孫子跟咱家一個姓,他將來有本事了,外人一聽,就說『喲,誰誰家的孫子真爭氣!』那不光他揚眉吐氣,咱整個家族的臉上也有光。」
「但外孫就不一樣了。外孫混得再好,那也是他爸那邊祖宗的榮耀,咱們這邊——撐死了,也就沾點光。」
她攤開手,話鋒一轉:
「所以啊,很多老人會想,家裡的財產、鋪子、房子,還是得留給孫子。外孫……有空回來看看就行。」
我忍不住問她:「那你以後有錢,是不是也都留給孫子呀?」
她「哎喲」一聲,樂了,擺手說:
「我哪來的錢啊?這輩子能不拖累兒女,已經燒高香了。」
「這年頭,養老誰也靠不住。你想著兒子養老吧,他有他的小家、他的壓力;你指望女兒吧,她能來照顧你幾天,但心早就被婆家牽着。」
她語氣不重,卻句句實在:
「說到底,別老盼着誰養老,誰孝順。指望孩子,是退路;靠得住的,還是自己。」
我看着她,她彷彿看穿了我的心思,笑了笑說:
「我不指望孫子、外孫給我什麼回報。他們長大了,有出息了,我替他們高興。將來我走不動了,他們誰能來看我一眼、跟我說兩句話,我就知足。」
她說著說著,聲音低了下去:
「孫子也好,外孫也罷,都是我命里的福。不是看他姓什麼,而是看他心裏有沒有你。」
我沒接話,但心裏忽然就有點酸。
王姨的這些話,沒有什麼大道理,卻句句在理——
在這個世界上,最深的親情,不是誰和誰有血緣,而是誰願意在你身邊,陪你走過那些不容易的日子。
外孫也好,孫子也罷。
誰願意陪你捂腳、聽你嘮叨、惦記你三餐冷暖,那就是你這一生最親的人。
真正的「親」,從來不是寫在戶口本上的。
是寫在時間裏,藏在陪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