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最隱秘的癮:情緒乞討

深夜的朋友圈,總有人在emo;凌晨的對話框,總有人瘋狂輸出負能量;就連打車遇到的司機,都能對着陌生人抱怨半宿婚姻不幸……

當代人似乎集體患上了一種「情緒饑渴症」——把朋友當情緒垃圾桶,把愛人當24小時心理醫生,把同事當免費樹洞

可悲的是,這些人一邊高喊「我需要情緒價值」,一邊活成了「情緒巨嬰」,生生把人際關係榨成一片荒漠

心理學有個扎心數據:美國心理學會調查顯示,75%的人曾因過度傾訴毀掉一段關係。

有的人搭了同事的順風車不過三次,就敢把同事當成人形情緒回收站,吐槽領導、抱怨同事、哭窮賣慘,甚至要求對方必須「共情到位」。這種「情緒吸血鬼」的做派,比職場PUA還讓人窒息。

更諷刺的是,這個人均「心理大師」的時代,微博#情緒價值#話題閱讀量超過50億,可99%的人根本不懂什麼是真正的情緒價值。

看看那些真正活明白的人——漫畫家鹿溟山被校園霸凌時,沒在朋友圈寫小作文,而是用畫筆把痛苦熬成《山海經》里瑰麗的妖;梭羅瓦爾登湖獨居兩年,沒找基友哭訴懷才不遇,反而在自耕自食中寫出了「每個人都是自己帝國的皇帝」等金句。就連《皮囊》里那句刷屏全網的話都在說:「有的山長滿荊棘,有的山全是野獸,所以你該是自己那座山。」

原來這些狠人早就參透了一個真理:成年人的情緒價值,從來不是求來的,而是自己煉出來的!

所以啊,別再問「為什麼沒人懂我的脆弱?」

看看那些活成光的人——鹿溟山在孤立無援時硬是用畫筆殺出血路,抑鬱症纏身的太宰治在《人間失格》里自嘲:「懦夫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會受傷。」

這世上哪有什麼情緒救世主?不過是在絕望處把自己捏碎了重塑,在至暗時刻親手點燃自己的燈。

與其跪着求別人施捨情緒價值,不如站着給自己造個發電站。

當你停止做情緒的乞丐,全世界都會為你亮起綠燈——因為真正的大人,連崩潰都要講究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