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 | 家裡的剩菜,其實都是父母們給自己準備的
分類:情感
瀏覽數:8496
*本文為《品讀》2025年第1期內容
或許因為經歷過苦日子,平時我做菜總是偏多。剩菜放進冰箱,下頓加加熱,就成了一道仍可以吃但色香味俱無的菜。多數情況下,也只有我會動幾筷子。兒子偶爾想吃,我也會攔住他,說吃剩菜對小孩子身體不好。他問我,那你怎麼還吃呢?我說,我是大人。他就說,你是捨不得吧?我承認是捨不得。好端端的菜說扔就扔了,這在我的老家是會挨罵的。父母說,他們小的時候家裡是不會出現剩菜的。吃都吃不飽,哪來的剩菜?母親有一個弟弟、兩個妹妹和兩個姐姐,父親有4個姐姐和兩個哥哥,都是一大家子人,靠着幾畝薄地,能吃飽飯就是最大的奢望了。我們這代人雖然生活好了點,但幼時剩菜也不常見。那些勞動力不足或者人口太多的人家,日子仍過得緊巴巴。我有個剛剛初中畢業的堂哥,幹不了別的活,我姑就讓他做一家人的飯。起初堂哥還挺高興,認為做飯比下地輕鬆多了,然而只做了3天,他就堅決要求下地了。每天天不亮堂哥就得起床推磨。早餐多是玉米餅子,堂哥排行老小,上面有3個姐姐和兩個哥哥,加上我姑和姑父,8個人要吃的玉米面全靠他一個人磨。還得挑水、洗菜、切菜、抱柴、燒火、燉菜、貼餅子,既要忙灶火,又要忙鍋里。待飯終於做好,下地的人回來風捲殘雲,滿滿一鍋飯瞬間消滅乾淨。一家人吃完飯再下地,堂哥又接着推磨、洗菜、燒火、燉菜、貼餅子……慢了,全家人的午飯就得耽擱。待下午,這過程還得再重複一遍。後來堂哥對我說,那時他多希望家人能少吃點啊!如果有剩下的,他下頓飯就能輕鬆一些。然而,不管他怎麼干,做多少飯,剩飯剩菜都是不存在的。記得家裡開始有了剩菜,我已經讀小學五年級,那時每戶人家都能夠吃飽飯了。但吃得飽不等於吃得好,夏天應季蔬菜還算豐富,到了冬天只能是白菜蘿蔔當家。我對頓頓白菜蘿蔔深惡痛絕,母親便把它們做出花樣——燉豆腐,燉粉條,燉蝦醬,包包子,包餃子……有時菜不好吃,就有了剩菜。而剩菜是不可能被倒掉的,第二頓熱一熱,母親會將它放在自己面前,將新做的口味更好的菜讓給丈夫和孩子們吃。生活條件好起來後,母親做飯時總會多做出一些,她擔心家人會吃不飽。結果有上一頓的剩菜,她就只吃剩菜。後來我長大了,懂了些事,告訴他剩菜里含有超量的亞硝酸鹽,對身體有害,還會替她偷偷將剩菜倒掉。可是那樣做自然會被母親罵一頓,她說,吃一輩子了都沒事,怎麼就突然有害了?為這事我跟母親說了很多次,甚至好幾次大了聲音,母親卻總改不掉她的習慣。現在,她的這個習慣,又傳給了我。我有時會想,家裡的剩菜,其實都是父母們給自己準備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