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越是無能的人才越善良,高手基本都很「殘忍」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筆團

編輯 / 湯米

人類的本性究竟是什麼?

英國思想家大衛·休謨的著作《論人性心理》中,他探討了人類本性的複雜性,指出人性中包含着原始的動物屬性,同時人性也包含人類具有的獨特屬性。

休謨強調,人性中既有令人難以直視的弱點,也存在着能夠觸動人心的善良之處。

因此,休謨認為,理解普遍的人類本性以及個人的天性是非常重要的。

通過這種理解,一個人能更好地自我認知和適應現實,從而挖掘自身潛力,達成生命的既定目標。

那為何常有人感嘆,世上最令人恐懼的便是人心呢?

我們不妨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來闡明這一點。

大眾普遍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條件的。

然而,經過對眾多案例的研究,心理學家們發現,並非所有父母都能做到對子女的無條件愛。 父母首先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在成為父母之前,就已經是充滿人性弱點的普通人。

許多時候,父母聲稱為孩子好的陳述,實際上可能是自我欺騙的假象。

那些急於催促結婚的親戚,他們看似關心後輩,實際上更多的是在將自己的不安投射到他人身上,以此來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

這種行為反映了人性中的一種焦慮轉移和壓力釋放機制。

這就是所謂的人性深處的表現。當你真正理解了人性,就會發現,通常那些能力較低的人更容易表現出無私的善良,而那些技藝高超的人則往往顯得更為「冷酷」。

這種現象的成因是什麼呢?

這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 那些能力較弱的人表現出的善良,並非全因他們的純樸。

實際上,這些人因為缺乏能力拒絕他人,即便是面對無理的要求也難以拒絕。

在這種背景下,心懷惡意的人往往會加倍地利用這些善良的人。

如俗話所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正是描述這一現象。

心理學家曾經針對這類善良的個體進行了研究,並發現這些人通常患有「拒絕恐懼症」

他們內心的自卑感較強,經常覺得自己不如他人。

這種心理狀態與他們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聯,他們可能在高壓的教育氛圍中長大,很少獲得父母的肯定。

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這些人往往通過迎合他人來尋求心理的平衡。時間長了,他們便形成了一種討好型的人格特徵


一旦他們拒絕了他人的要求,就會感到極大的恐懼,擔心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受損,從而失去了所謂的認可。

因此,這類個體常常成為惡人壓迫的目標。利用這些人的心理弱點,惡人們一再對他們進行欺壓。

因此,許多過度善良的人最終顯得無能為力,因為除了迎合他人,他們似乎別無長處。 正是由於這一點,人們不能無限度地表現出善良。

真正的善意應該留給那些懂得感恩和回報的人,而不是那些忘恩負義的人。

當我們遭遇感恩的人時,善意的人通過施以援手後也能獲得回饋,這種回饋為行善者帶來額外的利益。

讓我們分析一下,為什麼許多情況下似乎「殘忍」呢?

需要指出的是,此處的「殘忍」並非字面意義上的殘忍,因為真正的正義總是能夠戰勝邪惡,世間正義不斷顯現其為正道的本質。

然而,深入理解人性之後,我們應認識到不能完全地體現出極端的善良,而是要在必要時刻展現出必要的「殘忍」。

例如,在好萊塢電影海王中,電影開頭不久展示了一幕:

海王救助了一群遭海盜襲擊的船員,在與歹徒激戰的過程中,特別是那對殘忍的父子海盜頭目,他們造成了大量船員的傷亡。因此,當那位海盜父親被他自己的炸彈困住時,海王選擇不救他,以防他再次害人。

這種「殘忍」是強者的選擇,目的是為了保護更多無辜的平民免受傷害。

事實上,無論是與家人朋友還是與同事上司交往,我們都應該在適當的時候展現出一些「殘忍」。

適度的「殘忍」不僅有助於個人快速成長,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困擾。父母對子女的適當「殘忍」是必要的。

武志紅在其著作《為何家會傷人》中所述,

每個人都要和父母進行分離,而且這種分離要由父母主動去踐行。

若父母不能實施這種「殘忍」,子女可能會變成所謂的「巨嬰」,這不是真愛,反而可能對子女造成傷害。

相反,子女對父母也需表現出必要的「殘忍」。在中國,許多父母都屬於控制型,他們未能實現與子女的適當獨立,常常干涉子女的生活。

因此,子女也需要學會向父母說「不」。雖然父母可能一時間難以接受或理解,但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子女不應永遠為了父母而生活。

尤其在明白了人性的脆弱與不堪之後,我們更應勇敢地活出自我。在工作場合,適度的「殘忍」同樣是求生的策略。

很多職場新人初入職場時會遇到老同事把工作推卸給自己的情況。起初,他們出於好心幫忙,積極表現。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如果不設界限,這種情況會愈演愈烈,這就是所謂的破窗效應——一旦第一個規則被打破,違規者就會繼續突破其他規則。

這時候,恰當的「殘忍」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東野圭吾在其推理小說白夜行中所言,

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能直視,一個是人心,一個是太陽


在了解了人性的弱點和醜陋之後,我們依然需要以善意對待他人,但這種善意不應無原則。

一旦原則被侵犯,繼續的善行也就無從談起,這是現實之道。

因此,真正的高手並不是真正的殘忍,他們雖手握兵器,心中卻懷抱善意,用以應對這個世界的險惡,這也是他們成為高手的原因。

The End -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本文關鍵詞:人性、心理學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