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以運動員為例,如果不能夠養成一個優秀運動員的行為習慣,就不可能像一個優秀的運動員那樣做好每一個動作。也可以說,有什麼樣的行為習慣,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樣說可能有一些簡單,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一個人表現出來的狀況,就是他們行為習慣的表現。也可以說,一個人的容貌與身材,就是習慣的產物。看到這裡,有人會說,一些習慣是不是會限制了自由。
某個角度來看,習慣不會限制自由,它們會創造自由。事實上,沒有建立習慣的人往往享有最少的自由。如果沒有良好的財務習慣,你將永遠為生計苦苦掙扎;沒有良好的健康習慣,你似乎總會感覺腎虛氣短;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你會覺得自己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由此可以看到,一些習慣的養成,不僅可以改變生活方式,而且還可以改變一些事情對自己的影響。以健康為例,那些不注意健康的人,再做起事來,往往會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那些有健康習慣的人就會有更多的精力做更多的事情。
再來看一下習慣是如何形成的,一般會有以下步驟,提示,觸發渴求;渴求,激發反應;而反應,則提供滿足渴求的獎勵,並最終與提示相關聯。這四個步驟一起形成了一個神經反饋迴路——提示、渴求、反應、獎勵,提示、渴求、反應、獎勵——並最終讓你養成自然而然的習慣,由此構成完整的習慣循環。
一種習慣的養成,是在無數次的重複之後形成的,這樣的一種形成會讓身處其中的不覺得那是一種習慣,更多的是覺的那是一種習以為常。就像我們平時的吃飯穿衣服那樣的行為,亦是在小時候一點點的練習形成的結果。
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會覺的先穿那一隻鞋有什麼不一樣,也沒有人覺的起床穿衣服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當我們的一些行為習慣主導了我們生活的時候,我們也逐漸的被那些習慣給固化了,這樣的固化,就像是進入到了斯金納箱子里。
斯金納箱子是科學家斯金納發明的,他把一些貓放進去,裏面有一個槓桿,觸動槓桿,就可以打開門,貓就可以到另一邊吃到食物。那些貓在沒有觸到之前,會在箱子里瞎撞,直到觸動槓桿,然後把貓放進去的時候,這隻貓就會在比較短的時間觸到槓桿。
隨着次數增加,貓出道槓桿的時間也會變的更短,到了最後,即便是沒有關門,貓也會主動找槓桿觸動。這就是一種習慣的養成之後,即便是沒有後面的獎勵,只要是在熟悉的環境,依然會觸發相應的行為習慣。
之所以會用改變習慣就是改變命運這個題目,就是因為想讓更多的人看到習慣對人的影響,也希望那些有心想要改變命運的人,可以從改變習慣開始。是這樣的,從一個微小的習慣開始觸發轉變的磨輪。
某種程度上來說,習慣並沒有什麼好壞之分,更多的是滿足了個人的需要。不管是什麼樣的習慣,都是由前面講到的那四個步驟完成的。改變也是一樣的,用新的指引來引導,在正反饋中一步步走出現實中的斯金納箱子,逐漸成長為那個想成為的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