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旺自己的最好方式:12個字(深刻)

知乎上有人問:怎樣改變自己的運氣?

一個高贊回答是:所謂運氣,並不是偶然,而是藏在一個人的思維和生活方式里。要想改變運氣,先要改變生活方式。

旺自己最好的方式到底是什麼呢?

菜根譚》里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不輕諾、不生嗔、不多事、不倦怠。

人到中年,不妨用這四種生活方式,為自己積蓄能量、升級思維,好好「旺」自己。

來源:視覺中國

不輕諾

《老子》說:「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這句話是說,那些輕易發出的諾言,必定很少能夠兌現,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

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輕易許諾,否則,就會影響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

《左傳》記載,春秋時代魯國有個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就是說話不算數。

有一天,魯哀公舉行宴會招待群臣,孟武伯參加了。

在宴席上,孟武伯吐槽另一位大臣郭重:「您怎麼越來越胖了?」

魯哀公聽了,想起他平常言而無信的樣子,就趁機敲打他說:「一個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諾言,當然會胖起來呀!」

孟武伯頓時面紅耳赤,感到萬分難堪。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碰到這樣的人:

有的人信誓旦旦地說「這事包在我身上」,結果事到臨頭,卻找不到他的身影。

有的人求人辦事,事成之後張嘴就來「改天請你吃飯」,然後就沒了下文。

這些看似都是小事,但日積月累,足以透支一個人的信譽。

相反,如果言必信,行必果,就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宋朝余靖說:「諾不輕信,故人不負我;諾不輕許,故我不負人。」

意思是,不輕信別人的許諾,所以別人就不會辜負我;不輕易向別人許諾,所以我就不會辜負別人。

做不到的事,不要輕易答應下來。

答應了的事,就要一諾千金。

這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真誠。

來源:視覺中國

不生嗔

人人都有脾氣。

有的人,脾氣溫和自如,讓人如沐春風;

有的人,脾氣暴躁易怒,讓人退避三舍。

一個人有什麼脾氣,往往就有什麼樣的命運。

「不生嗔」是指不輕易發怒、不生氣,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寧靜。

當我們在面對不如意的事情時,不要輕易被情緒所驅使,而是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以理智和冷靜的態度來應對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各種挑戰和困難,有時可能會因為一些小事而感到憤怒或不滿。

然而,如果我們能夠保持「不生嗔」的心態,就能夠更好地處理這些問題,避免因為情緒失控而做出錯誤的決定或行為。

古語有言:「急則有失,怒則無智。」

當一個人經常處於憤怒的狀態之中,便容易失去理智,影響對事物的處理和判斷。

生活中有很多脾氣差的人就是由於不懂控制情緒,工作和家庭都是一地雞毛:

經常和同事發生矛盾,導致在工作單位四面楚歌;

受不了領導的批評,惡言頂撞,結果被炒了魷魚,無以為生;

總對妻兒大發雷霆,甚至拳腳相向,結果鬧得妻離子散……

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善於控制情緒,註定社交處處碰壁,家庭雞飛狗跳,事業一敗塗地,一生命運多舛。

俗話說:「百病生於氣也。」

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最為不智。

學着莫生氣,控制好脾氣,放寬心態,放鬆心情。

能將一腔怒火壓下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唯有如此,才能擁有一副好身體,過幸福美好的一生。

來源:視覺中國

不多事

弟子規》有言:「不關己,莫閑管。」

這句話告訴我們,學會放下那些與自己無關的事情,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在繁忙喧囂的世界裏,我們時常被各種瑣事所牽絆,然而,真正智慧的人卻懂得「不多事」的真諦。

他們明白,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其實並不需要過多地插手或干涉,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有一位名叫小林的年輕人,他性格熱情開朗,樂於助人。然而,他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喜歡多管閑事。

無論是鄰居家的糾紛,還是朋友間的矛盾,他總是忍不住要插上一腳,希望能為別人解決問題。

然而,很多時候,他的熱心腸並沒有得到別人的感激,反而引發了更多的麻煩和誤解。

有一天,小林的小區里發生了一起爭執。

兩位業主因為停車位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互相指責對方不講道理。小林見狀,立刻走上前去,想要為他們調解。他耐心地聽取雙方的意見,試圖找到一個公平的解決方案。

然而,無論他怎麼說,雙方都不肯讓步,爭執反而越來越激烈。最後,小林只好無奈地離開了現場。

這次經歷讓小林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行為。他意識到,有些事情並不是自己能夠輕易解決的,過多的插手只會讓事情變得更加複雜。

從那以後,他學會了「不多事」,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他會先冷靜下來觀察,如果確定自己有能力解決,再採取行動;否則,他會選擇保持沉默,尊重別人的選擇和決定。

不多事,並不是一種冷漠和逃避,而是一種成熟和理智的表現。

它讓我們能夠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幫助和支持;同時,也能讓我們避免無謂的紛爭和矛盾,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安寧。

人到中年,學會「不多事」,把握好與人相處的分寸,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還自己一份清靜。

來源:視覺中國

不倦怠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柯林斯,曾講過一個探險故事:「日行20英里。」

1911年,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和俄羅斯探險家斯科特,同時帶領團隊,兵分兩路,競爭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榮譽。

他們兩個團隊的目標相同,面對的外部環境也一樣,但因為採用不同的策略,結果卻大相徑庭。

阿蒙森團隊始終堅持持續推進的原則,在天氣晴好時,絕不走得太遠,以免筋疲力盡;在天氣惡劣時,也堅持前進,保持進度。這樣,他們每日前進的路程大約在15—20英里。

而斯科特團隊則完全相反,在天氣晴好時,他們全力以赴,一直趕進度;而天氣惡劣時,卻一步也不走,躲在帳篷里抱怨。

最終,阿蒙森團隊成功抵達南極點,成為史上第一支到達南極點的探險隊,而斯科特團隊晚了一個月到達,甚至有5名成員在途中不幸遇難。

事後人們總結,決定這次探險成敗最重要的因素是:不管天氣好壞,阿蒙森團隊堅持每天前進20英里。

雖然他們走得慢,但從不間斷。

正是由於這種毫不間斷,持續前進的態度,讓最初只是細微的差別,卻變成後來巨大的鴻溝,結果也是天壤之別。

《醒世格言》中有云: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入門。

很多聰明人,做事總愛鑽空子,結果反倒弄巧成拙,一事無成。

笨人則從不走捷徑,只用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練得真才實學。

正如古語所云:「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笨功夫里都藏着大收穫。

來源:視覺中國

結語

心理學教授理乍得·懷斯曼在《幸運要素》中寫道:

「幸運不是魔法,更不是上帝的禮物。幸運與否,是由你的思想和行為指向決定的。」

說到底,所有的好運,不是求來的,是靠自己努力爭取來的。

你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會有什麼樣的運氣。

當你開始修鍊自己,養好習慣,鑄好心態,生活自會變得風生水起。

未來的日子裏,願我們都能守住身上的旺氣,在持續磨礪中不斷前行,所願皆所得。

作者:逸蒙。生活的旁觀者,通過文字傳達生活的智慧和內心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