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群聚還是獨行?一場社交實驗揭示背後真相!

曾有人一邊喝着酒一邊與人感嘆,發現了嗎?沒能力的人,多半獨來獨往,有社會地位的人,成群結隊。

乍一聽,似乎覺得挺有道理,但仔細琢磨一下,卻覺得不是那麼回事。


首先,我認為「沒能力的人」與「有社會地位的人」的劃分就十分模糊

一個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因為一個人的某些能力不足,就認定這個人沒能力。

而社會地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並不是簡單的可以用能力來衡量的。

所以,這一觀察,顯得很片面。


其次,這種觀察其實暗示了一個很深的偏見:一個人如果獨來獨往,就說明這個人沒有能力。

反之,如果一個人身邊總是有很多朋友或者合作夥伴,那就說明這個人有能力。

這種觀點在某些社交類的書籍里經常可以看到,然而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

馬雲曾說:一個成功的人永遠不會在別人面前顯示他有多麼成功、多麼厲害。

相反,在馬雲的合作夥伴以及阿里巴巴的團隊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合作,共同追求一個目標。

而馬雲本人也是一個十分低調的人,他並不喜歡在人前炫耀自己的成就。

所以,獨來獨往的人並不一定就是沒能力的人。


再者,有些人可能因為性格內向或者喜歡安靜而選擇獨來獨往。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能力

在中國古代的詩人中,很多詩人都是孤獨的行者,他們獨自在山水間遊走,用詩歌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這些詩人雖然獨來獨往,但他們的詩歌流傳干古,顯示出了深厚的能力和才華。


社會地位也並不是人選擇群聚的唯一理由。

人是有思想、有靈魂的生物,與人結伴可能是為了追逐現實利益、享受權力地位、增進心靈共鳴等各種原因。

當然不排除追逐現實利益與享受權力地位的可能性。

這些或許在某一階段有明顯的效果,但是不可能佔據人生的全部過程和最終歸宿。


比如楊絳先生一生安於平凡、低調著書立說、安享晚年、自在生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沒有過多的在物質利益與名利場上耗費心血和時間,看似隨大流,其實是避免對立的麻煩與憂慮。

總之,「沒能力的人」並不一定就是獨來獨往,「有社會地位的人」也並不一定就是成群結隊。我們應該摒棄這種偏見,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和生活方式。


​【註:所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來看我][來看我][來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