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內心的平靜與滿足:超越『混的好』的境界
在這個時代,我們都在追求成功和成就,渴望被認可和讚揚。我們常常將「混的好」定義為擁有高地位、高收入和廣泛的社會圈子。然而,這種定義顯然是片面的,因為它忽略了個人內心的平靜與滿足。假設你年紀輕輕進入大公司、考上公務員,你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會獲得一些人明面上的掌聲,你也許會迷失在掌聲中,甚至為了一直保持這種掌聲而倍感壓力。
我也曾一度認為並且經歷類似的事情,大學畢業進入一家上市企業、不到三年外派成為部門辦公室負責人(不是關係戶),意氣風發,聽到的都是誇讚。然而本身的閱歷積累是不夠的,這也導致後來在面對一些問題的時候,處理的方式不成熟理性,每天倍感壓力。
事實上,「混的好」並不只是外在的成功,更是一種內心的安詳與平和。當我們不再被物質和成就所驅使,而是回歸內心的平靜,我們會發現這種「混的不好」其實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幸福和滿足。
於是,在2020年在壓力和煎熬下,我選擇了辭職,在很多人看來無法理解,但誰又能說那是錯呢?我只不過是選擇了讓自己那時候開心一點,但是,顯然我還是忽略了社會的普遍認知,我需要面對「社會大事件」背景下的艱難和周圍人的不理解,甚至於最後發生了一些我難以承受的事情。
「混的不好」並不是一種消極的態度,而是一種更加積極、內斂和自省的生活方式。當我們不再過分關注外界的評價,而是更加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們會發現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今天是2023年11月7日,偶然讀到一篇文章,也緩解了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有時候內心的寧靜不是一個人突然的頓悟,而是一定要經歷很多的事情,才能看清。現在也培養了一些愛好,比如喝喝茶、寫一寫文章,拍攝一點短視頻,沒有固定的分類,也沒有所謂的「垂直」領域,就是想做一點自己想做的事情,寫一點自己想寫的東西。也許會有很多人說我是自我逃避或者說是一個失敗者的自我安慰,但,你能說我的內心不夠快樂嗎?快樂永遠是自己定義的,不是其他所有人。
在這個充滿競爭和壓力的時代,我們不妨嘗試一下「混的不好」。不要被外界的物質和成就所迷惑,而是要回歸內心的平靜與滿足。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更加豐富和充實,也可能會找到一種更加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混的好」並不是唯一的標準,我們也不應該被這個標準所限制。相反,我們應該嘗試去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和滿足。早經歷,早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