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孩子的故鄉情,一個80後男人的家戀

也許女人永遠不懂,男人長大後為什麼隔一段要回老家看看,哪怕父母已經不在。

如果從上大學開始算,離開老家已經近20年,父母十幾年前離開後,回家次數少了許多,每年大概三四次,一草一木依舊是那麼熟悉,雖然現在的農村變化很大,但踏上老家的泥土,塵封的記憶就會破土,往事幕幕,彷彿就在昨天。

漂泊十幾年,畢業,工作,買房,結婚,生子,老家總是一種抹不去的寄託,這是去年帶兒子回去,老家的院子有些荒蕪,但嬸嬸在院子里種了很多瓜果,看著兒子在曾經自己長大的地方跑來跑去,似乎又回到了童年。

青磚綠瓦,泥土的氣息夾雜了瓜果和花的香味,厭倦了城市的高樓與喧囂,這一切顯得那麼自然,是一種雜亂的有序。

還記得多年前,母親拿過來一根枝條種在院子里,如今已經碩果累累,雖然無人照料,它依然年復一年的開花結果,回去的時候,果子還不太熟,入口有些酸澀,像極了自己一路走來的歷程。

爬牆的絲瓜瓤已經蓋滿了圍牆,蔥鬱而繁茂,小外甥和兒子樂此不疲的把玩着它的碩果,一兩米長的絲瓜看着甚是喜人,估計可以炒兩盤菜了。

院子里的小貓睡成了表情包,可能我的靠近打擾了它的休息,讓恬靜的畫面有些許的警惕,不得不說,和城市相比,老家的慢節奏讓時間有些停滯,習慣了城市的奔忙,回到老家,時刻懸着的心突然有種落地的釋然,哪怕只是片刻。

嬸嬸家養的狗和我不太熟,一靠近它馬上一副敵對的姿態,曾記得小時候我家養的小黑狗,每次回到家它就圍在旁邊用它的身體去蹭我的腿,或者安靜的趴在我腳邊,而當它一個箭步沖向大門口,我就知道是忙碌一天的父親開着拖拉機回來了,當時一直很奇怪,小黑狗為什麼能準備識別父親拖拉機的聲音,長大後才明白,因為那是它的家,因為我們都是它的家人。

小時候拚命想走出去的柏油路,現在卻成了回不去的鄉情。那時候,二八大杠是家裡唯一的交通工具,父親俯身往前騎着車,我就坐在前面的橫樑上,哪怕距離再遠,有父親在身後都覺得很近,而現在,自己開車回去,卻覺得路是那麼長。

十六年後,自己花30萬重修了小院,一個從農村出來的80後,這裡才是我的家,是我童年所有美好和長大的記憶,這條,是父親開着拖拉機回家的路,這裡,有母親站在門口喊我吃飯的聲音。

這是我的根,記憶和夢想開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