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後事:十一年前,父親去世,我們姐妹一起為父親操辦後事,沒讓母親操心,也沒讓母親動用她和父親的存款,大家也沒有刻意商量,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一起為父親辦了場體面的後事。記得當時坐流水席坐了九十多桌。我們算了一下,花了不到9萬元,最後商量了一下,除去各自花的錢之外,從禮金裏面拿出5000元,給出力最多、日子最艱難的四姐,作為獎勵,至此,父親的後事算是圓滿的划上了句號。
母親的後事:今年九月下旬,母親去世,我們姐妹再次一起為母親操辦後事,像上次一樣,也沒有刻意商量,錢多的多出,錢少的少出,大家一起出力,辦完了母親的後事。事情完結後,徵得姐姐們同意,我把母親的存款,提前預留的一萬元給了四姐,讓四姐還她的舊賬,了卻母親生前遺願,讓母親在地下安心。另外,把村裡人和親朋的將近3萬元的禮金全給了四姐,把姐姐們交給我用過剩下的錢,由我補夠3000元給了大姐。母親後事花費的錢,一部分是母親的存款,其餘大部分三姐主動承擔,我和其他兩個有工資的姐象徵性的花了一點,沒讓其他姐出一分錢。
這就是我們姐妹處理父母親後事花錢的過程,我們沒有分攤,全靠自覺自愿。
村子裏的人及親朋很多人好奇:你們姐妹眾多,人多嘴雜,性格各異,都有主見,為什麼每次為老人辦後事,卻沒有爭議,沒有矛盾,辦的後事又體面又安生,是怎麼做到的?
姐妹們花錢辦事「稀里糊塗」
說稀里糊塗,並非是糊裡糊塗的不知道花了多錢,而是我們每次辦事前,不提前計劃非得花多少錢,也沒有人給大家攤派任務,只是讓四姐按照農村風俗拿個意見,各人出各人的錢,各出各的力,不商量、不攀比、不嫌棄、不嫉妒、不計較、沒意見,總之,「稀里糊塗」的把事辦完了。
事情辦完後,一般情況下都是搶着付錢,花多花少沒人抱怨,也沒人計較。
農村給老人辦後事,看起來很亂,其實無非就是兩點:人、錢,只要人和錢都到位了,事一定不會亂的。
而我們每次人和錢都能基本到位,所以事情辦的還算順利,最起碼不為花錢多少起爭議。
其實從父親的後事開始,我這個老小就成了被大家信任的「財務總管」,過去,姐姐們都是給我包里塞錢,後來,姐姐們都給我微信和賬號里轉錢。
而我這些年在母親的耳濡目染下,也學會了「看人收錢」、「劫富濟貧」,對於日子寬裕的姐姐我多收,日子一般的姐姐我少收,日子拮据的姐姐我拒收。
好在我不管怎麼做,姐姐們都會支持贊同,有異議的話,我會私下收集意見私下處理好,然後在群里通報。
辦父親後事的時候,我用姐姐們給的錢付了大幾萬元的菜錢飯錢樂隊唱戲的錢,沒想到她們私下裡還偷偷的搶着付出去不少零碎的賬,我裝錢的包包里竟然剩下了不少的錢,當問剩下的錢怎麼處理時,她們竟然說:這次給老爸辦喪事,你四姐最辛苦,給她發點獎金吧!你也辛苦,其餘的你自己拿上。
其實大家都知道,我一直拒收四姐給的錢,四姐兩個兒子負擔最重,加上一直在農村務農,平日里花錢又大手大腳不會計劃,導致日子總是緊巴巴的,幾個姐心疼她,總想貼補她一些。
給四姐發了獎勵之後,我沒有拿剩下的錢,全部給了其他兩個姐,她們兩個一個兒子剛買了房子,一個做生意掙錢不容易。
這次為母親辦完後事,我這個收錢支錢的賬房先生再給大家公布了花費情況,並告訴大家:上次給父親辦後事我沒出多錢,這次差的錢我來補。誰知三姐看了賬後馬上說:你不用管,你們大家都不用管,剩下的這些費用我一個人出了,你們平日里照顧母親照顧的最多,我離家最遠陪母親陪的最少,理應花這個錢!三姐剛說完,二姐又說:還是我來出吧!老三每次花錢最多,母親病重期間老三也花了不少,老八你快收我的。二姐話音剛落,其他姐都出來了:怎麼能讓一個人出?盡孝是大家的事,我們都要出錢,老八,快收錢!
剛在群里聊完,姐姐們的轉賬信息就到了,弄得我左右為難。
沒辦法,我只能私下裡和一個個解釋商量,最後決定:還是讓經濟最為寬裕的老三承擔了大部分費用,沒讓負擔重、收入低的幾個姐出錢,不僅不讓出,我們還決定再拿出一部分錢,給母親生病期間一直辛苦操勞的大姐包上三千元的紅包。
雖然最終沒讓幾個姐拿錢,但大家心裏知道,她們都在背後支這錢花那錢的,因為不在乎不計較,所以稀里糊塗也沒人提自己花的錢。
姐妹們把錢物都看的很淡
我說姐妹們把錢看的很淡,不是說我們姐妹不喜歡錢,而是我們姐妹把姐妹情、母女情看的比錢更重。
我們姐妹裏面,有一半是掙工資的,有一半是靠自己做生意種地來錢的,大部分日子一般,只有個別人日子殷實。
我們姐妹挺有意思,個性差異非常大,有一半人花錢大手大腳,有一半人平日里節儉樸素。
但不管大手大腳的還是節儉樸素的,我們對其他姐妹從不吝嗇。
日子殷實的人對自己節儉,對其他姐妹卻很大方,日子緊張的的人絕不會因為自己沒錢就捨不得花錢,不僅對自己大方,對其他姐妹更大方。
比如老四,在姐妹里學歷最低,除了種地沒有任何收入,家裡負擔重又是個沒底的錢匣子,雖然欠着賬,但花錢大手大腳、待人慷慨大方是出了名的,對姐妹們那可是掏心掏肺的好,從不吝嗇,害的姐妹們這些年總是牽掛着她家的日子。
比如老三,學歷最高工齡最長工資最高,負擔也輕,但因為從小、年輕時吃苦多,反而很節儉。雖然生活節儉,但她從不做守財奴,總是把錢花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這些年只有她對父母付出的最多,幫助姐妹們最多。
在過去的歲月里,不管是父母親生病,還是家裡有事,我們都會根據自己能力出錢出力,一般情況下,經濟寬裕的姐妹絕不讓經濟拮据的姐妹出錢。
姐妹們逢年過節聚在一起,聚餐時,經濟寬裕的姐妹總是積極的出錢,根本就不給經濟拮据的姐妹表現的機會,當然了,經濟拮据的姐姐也從來不落後,總是想偷偷的表現一下,說總不能每次都讓其他姐妹出錢。
就連每次大家一起去走親戚看病人,買東西花錢的時候,都要爭着掏錢出錢。
不管咋樣,我們的原則是:只要遇到一起需要花錢時,日子過的好的姐妹,絕不會讓日子不好的姐妹花錢,有工資收入的姐妹絕不會讓靠打工種地的姐妹花錢。
這麼多年,我們姐妹一直是這麼過來的,大家從來沒有計較過,誰給父母花的錢多了少了,誰佔了誰的便宜。
說句心裏話:我們幾個家庭負擔輕的經濟稍顯寬裕的,心甘情願給她們幾個花錢,姐妹是我們的手足,雖說過的是兩家的日子,可打斷骨頭連着筋,我們就是心疼她們。
上面的幾個姐姐們為下面的妹妹們做了表率
大姐是農民,雖然因為供兩個孩子讀書、給兒子買房娶媳婦,日子一直過的不是很寬裕,但絕對是個大氣的大姐。
大姐出嫁後才有了我這個小妹,我對年輕時的大姐沒有什麼印象,但聽二姐說大姐結婚前後那些年,可是為我們家立下了汗馬功勞的人。
大姐話雖不多,但頭腦聰明、性格堅韌、個性隱忍,吃得了苦、受得了罪,責任心極強,幫着母親帶大抱大了幾個妹妹,年紀輕輕吃盡了各種各樣的苦。
大姐雖然錢不寬裕,但因為在農村,種糧食種菜種的多,給親朋給我們拿東西從來不含糊,出手特別大方。
母親在老家住,大姐每每給母親做好吃的,總是順帶給我們也做很多,分裝後捎為我們。
老二老三對家庭、父母和妹妹們的付出和照顧,更是其他家庭姐姐們無法做到的。
我上初中時,老二三十歲出頭,既要工作,又要帶自己孩子,還要負擔負責我這個妹妹的生活和學習,替父母供妹妹讀書,她從未有怨言。後來,每每父母家裡遇到大事,二姐都要出面回去出錢出力解決,她總認為父母負擔重,身體又不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
我上中專時,老三還不到三十歲,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又要奮鬥自己的事業,還要供我這個妹妹上學,負責我的衣食行一切花費,她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卻從未向父母妹妹邀功訴苦,遇到困難總是一個人默默承受。
家裡沒有兄弟,父母每次建房子添傢具,都是老大老二老三默默的幫襯着。
妹妹們年齡小,父母親的衣食住行病,上面幾個姐姐操的心最多,出的力最大,花的錢最多,妹妹們都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裏的。
妹妹們的婚事,姐姐們也是操碎了心,這樣的姐姐,妹妹們能不念她們的好嗎?
妹妹們一天天長大了,結婚成家了,父母家裡有了事,妹妹們能去和姐姐們計較這個計較那個嗎?
互幫互助方顯姐妹情深
老大老二兩姐妹年齡離得近,同過苦共過難,老二經常感念大姐當年給我們家庭的付出,多年來,總會給大姐買衣服總是給大姐塞錢,她們兩個真的是姐妹情深。
老三老三年齡離得近,老三從小到大喜歡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刻苦、努力,一口氣讀到了碩士畢業,之後有體面的工作不錯的工資,學歷高收入也高。而老四從小就不喜歡讀書,早早的學會了穿衣打扮談戀愛,年齡不大便輟學回家務農,漸漸的嘗到了沒有文化的苦。
為了幫助老四,老三這些年可謂用心良苦,各種渠道的幫襯,投資讓做生意,幫還貸款,借照顧老人之名給錢,經常性給買東西,總之,幫扶工作一直沒停過。
姐妹里,老二老三幫襯我們姐妹的最多,為整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老四這輩子大手大腳花錢沒有個計劃,所以人都在不斷的資助她,明裡暗裡的幫襯她,看到孩子們終於成家立業了,村子裏的房子也砌了起來,我們終於放下了心。
老四雖然日子不寬裕,但人能幹又勤快,又肯吃苦,對大家「窮大方」。母親在世時,我們只要回村子裏,老四必然會騎着電動車去街道上大採購,做一大桌子豐盛的飯菜等我們回去吃,走時還要把自己蒸的饅頭種的菜給我們每人裝上一大包。
每年八月十五和除夕,老四會包幾大鍋五六種包子,讓兒子開車給大家每一家送一大包。
我們幾個每次買房子裝房子,其他姐姐做生意周轉,姐姐都會幫忙,姐姐們一聽到我說手頭緊,馬上就給我轉錢。
這樣的姐妹,估計打着燈籠都找不到吧!?
我們所做的一切源於父母的言傳身教
父親一生清高,母親一輩子要強,兩人都是要面子的人。
父母親的家教一直很嚴,我們都是在父母的嚴加管教下長大的,很少做出格的事。
我們姐妹八個,包括十幾個後代子女的婚姻沒有一個出問題,與父母的家教嚴不無關係。
父親的清高多多少少遺傳給我們姐妹,我們大多數人身上有父親的影子。
我們有一點都像父親:很少與人為了金錢斤斤計較,不屑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和別人斤斤計較。
我們有一點很像母親:不喜歡占別人的便宜,也不屑於占任何人的便宜。
我們有一點都像父母:那就是有底線,要面子,我們不做沒底線的事,都是顧及臉面的人。
父母一輩子勤儉節約,這一點,只有一半的人從小受到了影響,另外一半隨着年齡的增長漸漸改變了,唯有老四叛逆了多半生,估計要一輩子叛逆下去。
父母一輩子樂於助人,同情貧弱,總是想着方的幫助村子裏幾個身體有殘疾、日子艱難的人,年近九旬的母親這些年更是給他們送這送那。
父母親沒有兒子,卻為我們姐妹創造了一個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讓我們一直沐浴在血濃於水的親情里。
父母生育的孩子多,雖然給年齡大的孩子帶來負擔,卻無形中增進了女兒間的特殊情感,讓姐妹們之間的親情超越了姐妹情,不會因為父母的過世而淡化。
也許正因為我們的父母,才有了一群不一樣的我們,雖然父母不在了,我們姐妹間的牽掛不會斷,我們的親情也不會淡,我們的心會一直在一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