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共識效應和結果偏好

錯誤共識效應

我們總是傾向於假設人群中大多數人的偏好和我們自己的偏好是一樣的。我總感覺別人和我想的一樣,把自己的認知錯誤的投射到別人身上。就比如大家都在看電視,你負責找台,而你認為好看的節目你也會認為大家都會喜歡看。又如,你在聽音樂,你可能會想,為什麼我不摘掉耳機打開外放讓所有人都享受到這美妙的旋律呢?或者覺得,這麼好聽的音樂怎麼會有人不喜歡?或者看NBA時,會疑惑,還有覺得詹姆斯打球不好的人?

「偏差抽樣」會加重錯誤共識效應——當我去推斷人在面對某種情況下會做出什麼行為時,我一般會在腦海里抽樣選取我認識的人小A小B小C,A會這麼做,B會這麼做,C也會這麼做,所以我認為大部分人都會這麼做,這樣有道理嗎?ABC其實被抽取時是有偏差的,因為我熟悉的人,很多情況會和自己的思維模式比較像,畢竟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和你觀點不同的人也不可能成為朋友。這樣,你的推斷就會出現偏差。再加上我們總是傾向於去證實某個想法,而不是證偽某個想法,那麼獨立思考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結果偏好——你這次賺錢是靠的運氣還是實力呢?

《對賭》一書指出,你的每個決策,如果最終的結果是正面的,需要分清是你的運氣還是能力導致的。如果是歸功於運氣,那麼本次的結果就不重要,本次的結果不管是好還是壞,都不會影響你下次的決策;但是如果這次輸贏是因為正確的決策,那下次在遇到同樣的問題時,你就會依據本次的結果調整決策。很多股民夜晚復盤,就是要分清「小概率事件發生」和「決策策略錯誤」的區別。復盤之後肯定會做反思,但是有的時候你不知道到底是自己的交易系統出了問題還是市場的正常波動,所以反思過後就不太容易堅持自己的交易策略。本質上還是對待短期發生的事情有着更大的偏好。建議一年復盤反思一次,淡化某次操作的短期影響。我們必須區分清楚「賭贏了」和「賭對了」。

很多人以短期結果來倒推過程的正確。在股市中,短期來說,正確的過程可能給你帶來糟糕的結果,錯誤的過程可能給你帶來不錯的結果。如果要讓過程正確和結果正確達成一致,就必須經歷一段很長的時間。一種正確的過程和方法,能夠以較大概率保證你在5~10年中取得一個不錯的結果,但在6個月甚至一兩年的時間範圍內,有時候你用一種正確的方法做,可能不一定有好的結果。

多種原因會作用於一個結果,通過分析結果來調整信念來改善決策系統,弄清楚我們為什麼贏或者為什麼輸。我們總是把好的結果歸功於自己的決策英明正確,把壞的結果歸咎於運氣,這樣我們永遠無法學到什麼,陷入到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維怪圈中,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贏為什麼輸。很多時候導致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可控的運氣,也有自己的決策技能。而且你在觀察別人的成功或失敗的事例的時候同樣應該避免自利性偏差和動機性推理。

我們需要從壞結果中推測出我們決策的可取之處,從好的結果中總結出我們的不足,養成這樣反條件反射的思維習慣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的大腦本來就是被設計成為求生存的,而不是探求真相的,探求真相有可能耗損大量能量,有時會讓人心裏不舒服,有時會導致自我詆毀,這種感覺不好。我們必須學會專註於我可以控制的事情(決策技能)放棄思考無法控制的事情(隨機性)。對此種行為模式養成習慣,在決策過程中多聽聽那些懷着求真的信念的人的意見,有助於提高決策質量,消除認知盲點。意見和建議的多樣性就會避免你盲人摸象,並避免走入自我的迴音室,產生自我的羅生門

不能根據一個決策的結果來判斷決策本身的好壞。

新手怕就怕通過錯誤的決策瞎貓碰到死耗子掙到了錢,這比把錢全部輸光糟糕多了,你的錯誤經驗使得你的下注加大了,你會在下次交易中,賠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