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半年多來,我經常會感到心慌、煩躁。哪怕是有人放杯子的聲音有點響,我都會覺得心跳得厲害。平時跟其他人相處也有問題,常常會為一些小事情跟別人爭執。我看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覺得自己可能有問題。你看我是不是心理有問題?
」
蔣洋(化名)是上海市青浦監獄的一名服刑人員,一見到心理諮詢師,蔣洋就迫不及待地說起了自己的情況。而在看似簡單的情緒困擾背後,是他複雜的成長經歷和現實的情感問題。
在青浦監獄的心理諮詢師看來,了解服刑人員的過往,找到問題癥結,撫平他們的情緒波動,不僅是為療愈心靈打開一扇窗,也是為他們的「重生」提供一點助力。
缺愛的童年
青浦監獄的心理諮詢師王楓記得初見蔣洋時,他年近半百,神情焦慮,眼裡滿是對心理諮詢的期待。
一到諮詢室略作適應後,就急急地描述了自己遇到的問題,還不等諮詢師接話,蔣洋又自顧自地說起了自己的經歷。
在蔣洋的講述中,他的童年非常「缺愛」。
7歲時,蔣洋的父母離婚,母親帶着妹妹走了,蔣洋跟着父親生活。自那以後,蔣洋就幾乎沒見過母親,直到他工作後,自己去找母親,才發現母親已經再婚。
蔣洋的心情很複雜,最後只帶着妹妹出去走了走,還給她買了新衣服。
後來,蔣洋和母親的見面次數也不多,甚至他結婚時,母親也沒有參加他的婚禮。
在母愛缺席的童年,蔣洋獲得的父愛也不多,用他自己的話說「雖然我跟着父親,但印象中,我都是自己一個人住的」。
起初,蔣洋跟着父親生活,後來蔣洋的父親也組成了新的家庭,便和蔣洋分開住了。
「我和鄰居關係處得都挺好,有一次我突然腸炎發作,是鄰居把我送到醫院裏的。」在蔣洋的印象里,父親對他的照顧可能還不如鄰居。
那次生病,蔣洋在醫院住了大約一個星期,父親去看過他,也給過他一些錢,但陪伴的時間都不長。
童年的種種都讓蔣洋覺得,儘管自己跟着父親生活,可是和父親感情就和沒聯繫的母親一樣,非常淡薄。
蔣洋長大後,和父親的關係不僅淡漠,還有些故意的「過不去」。
在蔣洋的講述中,高中畢業後,他本有機會可以考大學,但當時父親覺得機場的工作不錯,就建議他去考相關學校。
就這樣,蔣洋念了一所專科學校,畢業後,蔣洋被分配到機場工作。可是,蔣洋卻不喜歡這份工作,表現得弔兒郎當,還故意犯錯,以至於後來單位領導看到他就頭疼。
「其實我是想用這種方式表達對父親的不滿,反抗他,這個工作是他讓我去的,我離開了,就是勝利了。」蔣洋說,因為他表現實在太差,最後果然丟了工作。
報復的念頭
反抗父親「勝利」的蔣洋自此不再受父親的「管束」,他決定做生意養活自己。靠着朋友關係,蔣洋做小商品批發生意賺了些錢。
不久,蔣洋還結了婚。而他性格上的問題在婚後不久也顯現出來。
蔣洋和妻子會由於生活上的事發生爭吵,吵着吵着他就賭氣不回家,「就像小時候我和父親賭氣吵架,我就住在同學家一樣。」
長期無法解決的矛盾和糟糕的溝通方式讓蔣洋和妻子越走越遠,最終裂痕無法修復,兩人走到了離婚的結局。
婚姻結束,生活還是要繼續。蔣洋後來做過不同的生意,也有了第二次婚姻。
第二任妻子小露(化名)和蔣洋的感情不錯,兩人還有了一個孩子。本以為生活會風平浪靜地過下去,然而,蔣洋的生意卻出現問題,資金周轉不靈,信用卡透支幾十萬元……
實在堵不上這個「大窟窿」的蔣洋因信用卡詐騙罪獲刑5年。
蔣洋告訴諮詢師,在他的生意出現資金問題時,他就怕債務會連累妻子孩子,就辦理了離婚,「但我們還是住一起的。我吃官司後,老婆還經常帶着孩子來看我。」
童年缺愛的蔣洋其實很希望擁有一個完整幸福的家庭,可是服刑的現實也讓他意識到小露可能會離他而去,「我曾試探性地對她說,外面如果有好的男人,你就跟人家過吧,不要再讓我拖累你了。當時她說,沒關係,會等我的。」因為小露的這句答覆,蔣洋篤定了一些。
可是,去年蔣洋突然接到小露的來信,說自己認識了新的對象,準備和對方結婚了。這對蔣洋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
「自從接到信後,我每天想的就是出去以後怎樣報復她。可是,想想兒子只有8歲,如果報復她,對兒子會造成不利的影響。但我又心有不甘,不知道該怎麼辦……」原來,蔣洋的痛苦、糾結都源自於此。
很顯然,這些話在蔣洋的心底已經壓抑很久了,心理諮詢給了蔣洋傾訴的機會。
憤怒的背後
「在蔣洋憤怒的背後,是深深的挫折和被遺棄感。」諮詢師分析,從蔣洋自述的童年經歷來看,他覺得自己是被父母「拋棄」的,後來第一次婚姻失敗,也是被對方「放棄」,如今他覺得唯一信任、可以依靠的小露又要撇下他,這對蔣洋來說無法接受。為了對抗這種挫折和被遺棄感,他想出的辦法就是讓自己顯得強大——報復小露。但現實又不允許他這麼做,所以他憤怒、矛盾、無措。
對於如何報復小露,在諮詢中蔣洋沒有做出明確表示。為避免引起蔣洋的抵觸心理,諮詢師也沒有立刻反駁、批評他的這種想法,而是耐心傾聽,詢問蔣洋跟兒子相處的情況。
提到兒子,蔣洋的語氣柔軟不少,他說自己和孩子的關係非常好,會見時兒子會來,兩人也經常通電話。
「如果你報復了前妻,兒子是否會重蹈你的覆轍?」聽到諮詢師的這個問題,蔣洋愣住了,他想了一會,如夢初醒。
當初蔣洋7歲時,父母離婚,此後一直生活艱辛。現在兒子也是差不多的年紀,也要面臨父母分開的局面。兒子以後是否會重演自己的經歷?對於愛子心切的蔣洋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的問題。而且父母分開的現實已是無法避免,難道還要讓孩子因為父親的「報復」成為「孤兒」,承受更多痛苦?這是蔣洋無法容忍的。
諮詢師的引導讓蔣洋「醒」了,為了孩子,他必須和前妻維持和睦的關係,他自己也應該重新振作,重新承擔起為人父的責任。
在後續的諮詢中,諮詢師引導蔣洋慢慢意識到,作為成年人,他有很多理性的選擇空間。
他可以通過給小露寫信來表達自己的委屈和不滿,而不是只能通過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也不需要通過憤怒的方式來顯示自己的強大,因為真正強大的人能夠更好地運用自己的理性,而不是被情緒所奴役。
最終的和解
逐漸平息蔣洋的「報復」念頭後,對於他提出的「自己可能有心理問題」的疑問,諮詢師分析,一個人的性格形成是受多方面影響的,蔣洋一直以來的經歷讓他容易產生極端的想法,做事不管不顧,缺乏考慮。尤其是在前妻提出要分開的情況下,他更是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心情煩躁。情緒波動影響了他的日常生活,對人際關係、行為模式都起着不良作用。
「人際關係問題是表象,與前妻的關係是內在,而他一貫的行為模式則是導致問題的根源。」察覺到自身存在問題不是壞事,諮詢師也希望能夠通過心理諮詢幫助蔣洋弄清楚他是怎麼會走到這一步的。
通過後續諮詢,諮詢師發現蔣洋需要改變的地方很多,比如,蔣洋說當與他人發生矛盾爭執時,要是選擇冷靜處理或者避開會顯得很沒有面子,而自己是一個很看重面子的人。
「什麼是真正的面子呢?」對於諮詢師提出的這個問題,蔣洋卻說不清楚了。
「我們接觸過不少服刑人員,一開始都是為了面子,後來卻連里子都沒有了。還有那些為了面子一時衝動的,最後更是後悔不已。」諮詢師希望蔣洋能夠在維護「面子」和妥善處事中找到平衡點。
除此之外,諮詢師發現在蔣洋的過往經歷中,有一種很明顯的行為模式:蔣洋覺得對方對自己有意見,會越想越生氣,和對方交流時就不由自主地帶着憤怒的情緒。對方自然也不滿蔣洋的態度,大多也會用憤怒的情緒回應。而在蔣洋看來,對方的反應就證實了他最初的想法。
「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自我實現預言。」諮詢師介紹,比如在成長的過程中,蔣洋覺得父親不關心他,但是他從未與父親有過深入的溝通或傾訴,而是將這股怨氣藏在心裏。
在發生矛盾時就以爭吵發泄情緒,之後也沒有解釋,甚至賭氣不回家。蔣洋的這些舉動會讓父親會覺得莫名其妙,同時也會對他的行為感到生氣,父子關係更加疏離。而在蔣洋心裏,這就驗證了父親不關心他的想法。
後來蔣洋更是為了發泄不滿,故意不好好工作,弄丟工作「報復」父親,讓父親為他的安排感到內疚。這種模式,在他的兩段婚姻中都得到了重演和複製,極大地影響了他的每一個決定。
在後續半年的多次諮詢中,諮詢師不斷引導蔣洋發現自己在性格、思維方式中存在的問題,改變看待問題的角度,尋找理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接受前妻要離開的現實。蔣洋終於逐漸從焦慮的情緒中解脫,人際關係有所改善,也終於想明白了「報復」的念頭有多不可取,選擇與小露「和解」。
「與小露和解,其實就是跟自己和解。我的問題太多了,如果不是性格上有問題,也不會走到今天這步。以後,我會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最後一次諮詢時,蔣洋這樣告訴諮詢師,他臉上的焦慮情緒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平和。
記者 | 徐荔
編輯 | 謝錢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