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洞悉,管控,構建

拿破崙說:「能控制好情緒的人,比拿得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控制情緒的關鍵,就是控制自己對事件的看法。


經常陷入情緒問題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對事件的看法有問題。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隨便一件小事,甚至是一兩句話都可以讓自己大發雷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發脾氣。


為什麼情緒總是不由自主地被一件小事牽着鼻子走?


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出的合理情緒療法指出情緒產生的abc模型,a是誘發事件,b是對事件的看法,c是產生的情緒或者情緒導致的行為。


完整的路徑起於a,經過b,產生了c。


為什麼無法掌握情緒?

大多數人無法控制情緒,根本原因在於直接從a到了c,完全忽略了b。


比如你家孩子不聽話,你很生氣,生他養他辛苦這麼多年,居然養出這麼個不孝子;


表面上看好像沒什麼問題;


但這中間默認了一個前提:你是對的,孩子是錯的;當你默認這個前提的時候,即使孩子說的是對的,也是錯的。


這種默認自己正確的情緒模式,就是很多人無法控制情緒的真正原因。


心理學把這種行為狀態叫作定勢,如果在有限的經驗下產生的定勢,大多數時候對事情的發展會產生消極作用。


當你不了解真相還要用自己有限的經驗去強行解釋一個現象的時候,大概率會出問題。


一位古希臘哲學家說過: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


主動掌握情緒的關鍵?

大多數人對掌控情緒的第一印象就是忍;


遇到脾氣古怪的上司,忍;家人因為一點小事跟你鬧騰,忍;同事擠兌你,忍。


但忍和釋放情緒本質上幾乎沒有任何區別,情緒還是那個情緒,當你忍不住的時候將會更加失控。


唯一的不同是,隱忍難為了自己,釋放難為了別人;

就好像同樣是黃河水,區別是流入渭河還是汾河。


掌握情緒的關鍵是改變情緒產生的根源--對事件的看法,也就是埃利斯口中的b(beliefs)。


如何主動掌控情緒?

很多人的情緒反應早就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


父母面對孩子頂嘴會生氣,孩子面對父母管教要反駁;得到就高興,失去就快樂。


就好像巴甫洛夫的狗,看見燈光就會流口水;


主動掌控情緒就是打破這種條件反射。


01.洞悉自己的情緒


掌控情緒從洞悉自己的情緒開始;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太難了,如果能做到,也不至於情緒崩潰;


但只有自己清楚自己的情緒,因為只有自己知道自己什麼時候開始內心真正開始難受起來的;


只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罷了。


這種不願意承認的本能反應,就是情緒產生的開始;在這一階段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捕捉並承認自己產生情緒這件事。


02.審視自己對事件的看法


每個人對事件的看法都不盡相同,一千個讀者就會一千個哈姆雷特;


但大部分情緒的產生都有一個共同特徵--不合理信念。


這些信念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糟糕至極,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


他們分別的含義是:糟糕至極通過對發生事情的想像推論到災難化後果;


比如因為當下的生活受到了挫折就感覺此生無望;不會洗衣做飯就認為自己今後無法正常生活。


絕對化要求以個人的觀點為出發點,要求自己或別人必須做到目標,或者默認某些事情一定會發生並對此深信不疑;


這類情緒化的本質不是在跟某個人或某件事作鬥爭,而是在跟自己的這種絕對化信念做鬥爭。


過分概括化則是以偏概全的由個別推導出一般的思維方式,比如根據自己失敗的人生經歷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孩子經常犯錯就認為他朽木不可雕也。


03.審視自己對事件的情緒和行為是否合理


比如當你受到自己糟糕至極的情緒影響,開始認為懷疑餘生,開始一蹶不振的時候,可以回過頭來重新鏈接一下,過去的不成功人生經歷,和現在的一蹶不振是否有必然聯繫。


當你要求自己或別人必須做到某些事的時候,是不是曾經沒有發生過做不到的情況。


當你主觀判定自己一無是處的時候,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這個結論?這個證據是否可靠?


構建新的情緒思維模型

01.重新審視事件


這是個什麼事件?你對事件的第一印象是什麼?還可以有別的不同看法嗎?


02.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


假設你正在嘗試用本文的方法管控自己的情緒。


雖然你嘗試了很多次但都失敗了,但你無法證明一輩子都會陷入情緒的泥沼里。


你希望自己可以很好的控制情緒,但這件事並不會因為你的希望必須發生,事實是即使你很努力的做過,也有可能會失敗。


方法和理論都有其範圍適用,如果你嘗試一種方法之後沒有效果,既不能證明你不行,也不能證明方法不行,很有可能是方法對你而言不適用;


就好像蘋果手機的充氣頭不能給安卓手機充電,但它們都可以給各自對應的手機充電。


03.新的態度


非批判態度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觀點都有適用範圍,因此觀點的正確性是相對的。


不急於下結論


合理情緒療法中有個技術叫作「停留於此」,意思就是當你處於自己抗拒的情景中時,不急於尋求一個答案,而是盡量讓自己處於這種狀態,以對抗逃避行為。


比如面對其他人的詆毀,污衊和攻擊的時候,盡量不去反駁,保持這種被攻擊的狀態。


探究真相


所有的技巧最終都要落實到事情的解決上,找出事情的真相才是最終目的,管控情緒是為了更順暢地還原事情的本來面貌。


它就像是大廈的根基,萬丈高樓平地起。


情緒就像是你和真相之間隔着的迷霧,情緒管控的過程更像是撥雲見日的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掌控情緒並不是完全抹殺自己的情緒,而是通過一系列科學的方法讓自己的情緒變得可控和合理。


04.評估情緒


不是所有事情都是一蹴而就的。


當你完成了一系列情緒管控之後,需要反覆評價自己的情緒,以保證自己情緒的合理化。


如果你最後重新評估自己的情緒,依然發現有不合理的情況,需要重新審視自己對發生事件的看法,重新修正。


注意事項

掌控情緒的觀點從本質上來講就是改變引起情緒的不合理信念;


越是有深遠價值的事情就越是難以一蹴而就,這本身就屬於埃利斯提出不合理信念的一種,在你嘗試用這種方法管控自己的情緒時,注意自己是否因為急於求成引起負面情緒。


任何習慣都是需要長期訓練才能形成條件反射,如果你覺得這個方法對改變自己的情緒有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實踐,直到自己形成內隱記憶,不用刻意保持。


最後,控制情緒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加沉着冷靜地處理好事情,並不是為了控制情緒而控制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