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遇事時,記住這7句有用的話


「熊,我覺得未來好迷茫啊……」


前兩天,有位女生在熊的後台留言,她說,自從疫情進入第三年,她就陷入了無止盡的焦慮。


這場不知道什麼時候到頭的疫情;

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

一直在裁員的公司;

不升反降的薪水……


都讓她有一種不安定、不知該何去何從的無力感。


「現在我每天晚上都要凌晨兩三點才能睡着,想東想西,越想挫敗感就越重,因為自己什麼都做不了。」


「熊,生活可真累啊……」


熊想,這位女生描述的,其實是這個時代我們所有人、熊都要面臨的共同課題。


這是一個快速變動的時代。


而每一個變動落到我們渺小的普通人身上,就變成了一個又一個具體卻無力改變的煩惱——


不知什麼時候就會失去飯碗,不知哪天就會被封控在家,這個月訂的計劃,不知下個月是否能順利執行……


我們都面臨著這相似的困境,身處時代的洪流中,似乎把握不了自己的命運。


但,我們真的什麼都做不了嗎?我們真的只能被時代裹挾着前進嗎?


熊最近讀到了一本書,92歲史學大家許倬雲先生的新書,《往裡走,安頓自己》。


而書名,就是許倬雲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答案:


不知該何去何從?那就「往裡走」。

不知該如何應對變化的時代?那就先「安頓自己」。



許倬雲,1930年出生,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講座教授,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榮獲亞洲學會特別貢獻獎,2020年榮獲第四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終身成就獎。


許倬雲先生的這一生,日子並不好過。


天生殘缺,出生時只有兩斤七兩重,因為肌肉發育不良,一直不能動,直到七歲才能坐在椅子上;


後來又經歷了戰爭與逃難,八九歲時,就已經知曉了什麼叫轟炸與流亡。


童年時期留下的悲傷和恐怖太過稠密,幾十年後仍舊沒有散去。


而那段「不知道下一站是哪裡,不知道下一步境況如何」的日子,也讓許倬雲先生看見了每個個體的苦難,更珍惜每一個人的價值。


他開始往裡走,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往裡頭去思考,然後引導自己去調整、追尋自己的內心。


後來,他說:「我也曾感覺生活沒有意義,如果不往裡走,我不可能活到今天。」


如今,92歲的許倬雲先生仍舊在和自己的身體作戰,也在動蕩不安的世界中,執着地尋找着解決方案。


他說:「現在世界全球性的問題是,人找不着目的,找不着人生的意義在哪裡,於是無所適從。」


但他同時也說:「如今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很多人資質比我強,機會比我多,條件比我好,應該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所以熊想,關於年輕的我們在如今這個時代經歷的種種困惑和煩憂,聽聽許倬雲先生的話,最有用了。


在這本《往裡走,安頓自己》中,許倬雲先生就寫下了很多他想要告訴當代年輕人的話。


熊也整理出了其中7句,分享給大家。


願大家都能往裡走,安頓好自己的心,在這個變化的世界裏,穩穩地活。


世界不可能永遠平靜,

只能求自己的安定、冷靜。


正如前面說的一樣,我們所處的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


哪裡又發生了疫情;

哪支股票又發生了波動;

哪裡又爆出了怎樣的新聞……


我們就像是瀑布下面遭受瀑布衝擊的小草,在時代變化的洪流面前,被衝擊得東歪西倒。


對此,許老提醒我們,世界不可能永遠平靜,我們能求的,只有自己的安定、冷靜。



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許老也說,訓練自己、教育自己、安定自己,是人一輩子要做的工作。


他建議我們,一方面,要讀書。


「讀書不是為了學位,讀書是為了獲得一種判斷世界的能力。保持相當程度的知識訓練之後,就能取得安定和冷靜。」


而另一方面,要積極應對自己人生中的挑戰。


「比如我自己,最近受到的極大的困擾就是身體老化迅速……幸運的是有我的太太,她的愛讓我能夠把眼前的日子過下去。」


總之,豐富自己的內心,外界的一切我們無法改變,唯有專註於自己的內心,才能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去日常生活里發現自己的快樂。


不知對於大家來說,怎樣才是快樂呢?


是足夠的金錢,衣食無憂的生活?

還是足夠的名利,受人敬仰的人生?


倘若真是如此,那一旦哪天富貴失去了、名利不再了,我們的快樂豈不是也就煙消雲散了?


所以,許老認為,最直接、最現實的快樂,其實並不來源於富貴與榮華;


而是來源於日常生活里平凡普通的安樂。



許老說,抗日戰爭時期,他曾住在農村,農忙的時候,他看着農夫們去田裡插秧、抽水,很辛苦,忙出一身大汗;


到了六七點鐘天快黑了,農夫們就到田邊洗乾淨手,坐在田坎兒上,太太送來一壺茶、一杯酒、一頓安安穩穩的飯,然後夫妻倆一起邊吃邊拉家常:


「你今天累啦?」

「還好啦,地里今天水很夠,一切很好,蟲也不多。」

「隔壁的老三怎麼樣啦?」

「老三今天病好了。」


許老認為,這種對話是很快樂的,夫妻倆吃完飯一同回去後,太太打理家務,先生整理農具,這也是很快樂的。


「其實,人生一輩子能求到這種快樂,也就不容易了。」


理想就是盡我所能,

做我可以做的事情。


在如今這個時代,已經鮮少有人還會提及「理想」。


或許是因為受到了太多的打擊與挫折,我們開始覺得,理想其實就是痴人說夢,「理想就是用來破滅的」。


但許老不這麼認為。


他覺得,有關個人理想,我們可以拿它當作一個人生規劃,但不應過於宏大,比如我一定要賺幾千萬,這是不現實的。


「理想就是盡我所能,做我可以做的事情。」



許老還說,每個人情況不同,對理想的樹立也會有所不同,這很正常。


一個人如果能力強,就盡量幫助國家,想辦法推動好的改變。


一個人如果能力不夠,那就盡己力做好該做的事情,也很了不起。


又或者,有的人理想可以很簡單,就是專註於做人之道。


「人人說這個人是好人,我們都喜歡他,他不害人,他不損人,他不欺壓人,這就夠好了。


能做到鄰居喜歡你,壞人不恨你,這就不錯了。這也是一種理想。」


先修己,再安人。


「在飛速變化的時代里,我們應該如何安身立命?」在許老眼裡,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按中國的老說法來講,安身立命應該是:「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或許這種大氣魄沒幾個人能夠做到,但許老認為,我們仍舊可以從這句話里悟出些「安身立命」的道理:


怎麼個安法?是讓你自己覺得安心;不是安天地之心,是要安你自己的心。


如何安自己的心?就是要,先修己,以安人。



所謂「修己」,許老說,應當像修一棵樹。


「剪掉樹上的殘枝敗葉,加水,加肥料,不斷成長進步,這是修己:修正自己做錯的事情,把做對的經驗留下來。」


接下來,才有能力去「安人」——


不惹是非,不害人,不做爛好人,不幫倒忙,這就是安人了;


在自己的本行工作里,做好一樁事,這也是安人了;


隨着時代浮浮沉沉,不怨恨,碰到機會就去做,無論結果如何只求「盡其在我」,這也是安人了。


總之,無論這個世界如何,我們都只需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向前走,不必急着照顧好一個大花園,先去照顧好三五棵小樹,就足矣~


不要糟蹋自己,

不要屈服於這個世界。


越是變化飛速的時代,人們就越是容易隨波逐流。


而許老認為,我們的「自己」是最寶貴的東西。


尤其是在二三十歲的時候,要尋找自我,不要讓這個時代「糟蹋」它。


「第一,不要被慾望糟蹋;第二,不要被自憐糟蹋。」



第一,慾望是最可怕的。若是被貪財的慾望、性愛的慾望、控制的慾望糟蹋,我們就會被毀掉,自己就不再是自己了;


第二,不要自憐,不要說自己太渺小。每個人都是渺小的,但正是許多渺小的人一起相處相識相濡,才能夠同心合力做很多事情。


許老叮囑我們,要在這天地之間保持一份清明,即使面對滔天大浪,要冷靜,要有信心;


要做到「我的自己有一半由我掌控——我的心態、我的意向、我的人格和我做人的道理」。


總之,以不變應萬變,保持自己的完整,就是一種成功。


每個人都有抓不到的雲,

都有做不到的夢。


我們的人生,註定是伴隨着很多遺憾的。


正如許老所說,我們必須知道:


「人不可能所有慾望都達到,每個人都有抓不到的雲,都有做不到的夢。」


而至於做不到的時候應該如何自處,許老告訴我們:


「抓不到的雲,讓它飄走吧;做不到的夢,有機會再做也好,沒機會再做,你還可以做別的夢。」


豁達些,洒脫些,要有拿得起的勇氣,也要有放得下的魄力。


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安頓自己。


面對人生困苦,

要感恩,不要抱怨。


在書的其中一個章節里,許老向我們講述了他的故事。


「我是雙胞胎之一,還是早產兒,……。所以我是高度殘疾之人,出生時能活下來就已經不容易了。


……。醫生告訴我,七八歲以前不會動刀,七八歲以後想辦法開刀。七八歲以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逃命都來不及,還開刀嗎?


所以從那時開始一直拖,在二十八歲的時候才開了五次刀,把兩隻腳矯正過來,可也不過是矯正到可以走路而已。


……。九年前,我又開了兩次刀,把脊椎骨重新整頓。


到了現在,我的脊椎骨再一次不聽話了,這次的結果是幾乎癱瘓——我不能站了。」


許老說,他就這樣在殘疾里過了一輩子,說不幸也不幸,但,說幸運也幸運。



讓許老感到幸運的是什麼呢?


是他出生時的醫院,用當時最進步的知識和醫術讓他活着;


是他的父母、兄弟和同學都願意做他的眼睛、他的手腳,讓他成長着;


是他的太太無悔無棄,一直守在他的身邊,讓他幸福着……


「上天給了我這麼多的恩惠,讓我活下去,讓我渡過人生的難關。」


「我必須儘力活下去,回饋世界。」


熊覺得,且不論許老在學術上達到了足以稱為「大家」的成就,單單是他的一生,就足以為我們帶來巨大的精神力量。


在遇到人生困苦的時候,要感恩,不要抱怨,用自己的力量能走多遠就走多遠,便是對自己、對世界負責。



在疫情初起的2020年結束之際,許倬雲先生於2021年元旦,發表了一篇新年致辭。


在這篇致辭里,他寫下一行字:


「讓我們一起歡迎未來。」


而現在,熊也想把這句話送給大家。


願我們都能活在當下,做當下該做的事情,用當下為未來種下一顆種子。


然後,未來會變好嗎?熊也不知道,但熊相信,會的。


各位,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