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事情使用不同的角度,你也會獲得不一樣的價值

這是我持續寫作的第150天/200天

大家好,我是大明子。

人們總說優秀是一種習慣,其實優秀是一套心智模式

別人優秀,是因為他有一套對於自己來說,非常厲害的心智模式。

無論讓他做判斷和選擇,總是能找到對自己最優秀的解決方法。

同樣面對一個事情,你所想的很可能是和別人不一樣的。

因為我們之間的心智模式是不一樣的,自然得出的結論也是不一樣的。

就像給老闆打工,你認為老闆給多少錢,就應該辦多少事。

而有的人想的是,通過老闆給的這項工作我能提升多少能力,或者說我獲得了什麼。

當然,有的人說,我的工作只是重複操作而已,哪有什麼能力可以再提高呢?

這就在於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了。

周玲老師在《認知覺醒》里說到:

事情本身並不重要,我們只是在通過它獲取另外一種樂趣,順便把這件事給做了。

比如,你的老闆經常讓你加班,有可能加班費很少,或者沒有。

那你心裏肯定是不情願的,但是這個事情還得必須做。

如果你總是帶着怨氣去干工作,最後活也幹了,但是自己也被氣個好歹,得不償失。

雖說這都是外界給予我們的壓力,但是怎麼做,怎麼想,都在於我們自己的思考方式,也就是心智模式。

李笑來老師在《財富自由之路》中提到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

就是我們給老闆打工,掙工資,拿多少錢,辦多少事。

但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我們給老闆打工的時候,也想着是在給自己打工。

用工作來磨練自己,提高自己,而不僅僅是一份,不得不做的工作。

那我們工作起來,即使加班是不是也會少點怨氣,還會把工作保質保量地完成。

所以,當你用自己的心智模式做出不同的選擇,那做事情的心態也就不一樣。

周嶺老師在《認知覺醒》中,也提到了做事情,我們不僅可以是為自己而做,也可以是為了玩。

為自己而做,是為了應對外部的要求和壓力,為了玩而作,是為了應對重複、枯燥的事情。

比如,

為自己而做

就像上面講的,工作,不只是為老闆幹活,也可以是為自己幹活。

還有寫文章,我們也不必為了迎合讀者,寫那些熱點事件。

只要寫的文章對自己有幫助,對一部分讀者有價值,可以解決問題。

那就堅持寫下去,並且不斷精進自己的寫作技能。

為了玩而做

像周嶺老師所說,我們閱讀書籍,就像是跟不同的高人對話聊天一樣。

每隔一段時間,就去想想,又要和哪個高人對話聊天,感覺就會很棒,就像玩一樣。

我每天去做早飯,也可以當成玩一樣。

今天試試這個方法做一頓早餐,明天又學了一招做另一個口味的早餐。

不管手藝怎麼樣吧,至少可以去嘗試不同樣式的早餐,讓人總是充滿一種期待感、新鮮感。

總結

有人可能會說,這很像是阿Q精神啊,我們是不是在自我安慰。

人本來就是一個會不斷自我解釋的生物,而且有些事情必須要做,為什麼不讓這件事變得更有意義、或者有趣呢?

有意義、有趣,至少沒那麼枯燥,我們也能長久堅持堅持下去。

你覺得呢?

全文完,又是成長的一天,希望這篇文章也能帶給你一些思考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