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過了20歲,就不要太像個孩子!16種防禦機制,看看你有多成熟

上次咱們發起了一個投票,大家一致對「從心理防禦機制,看心智成熟度」這個話題最感興趣,今天,它來了。我給大家整理了16種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從不成熟到成熟,有好有壞,小夥伴們也可以參考一下,看看自己「是否成熟」。

我們先來看一個文學形象——阿Q。雖然在魯迅筆下,他是一個自欺欺人的反面教材,但拋開時代背景和創作目的,不能否認的是,他確實很會自我安慰。比如「我們先前比你闊多了」是理想化的編撰、「兒子打老子」採用了合理化的解釋,「和尚動得,我動不得?」又用到了情緒轉移。

雖然這些話不能減輕身體上的疼痛,但能讓他心裏舒服很多,這就是心理防禦機制的作用。你想啊,在那樣一種社會,一個最底層的僱農流浪漢,如果沒有「精神勝利法」來緩解外界的威脅和焦慮,阿Q的一生可能都不需要寫到第九章。

這樣說大家應該就了解心理防禦機制是什麼了,就是當一個人面臨挫折或者衝突的困境時,通過內心活動有意無意地幫自己擺脫煩惱,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適應性傾向。

當然,生活中的困難遠不止一種,也就決定了沒有一招鮮的防禦機制。而且,有的心理防禦機制能幫我們適應環境,但有些也會引起逃避退縮的行為,甚至導致心理疾病。而用哪種和怎麼用,往往取決於心智成熟度,所以它也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標準。

我把這16種心理防禦機制分成5大類,整體按照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順序來介紹,小夥伴們可以對號入座,看看自己符合哪幾種。

逃避型防禦機制

聽名字就知道,這一類是比較消極的心理防禦機制,主要包括:否認、退行、壓抑和潛抑。

否認是最原始最簡單的心理防禦機制,就是拒絕承認不愉快的事情。比如我小時候調皮,打爛東西立馬捂住雙眼,看不到就假裝沒發生。你看,還有點主觀唯心主義的味道,其實就是怕挨打。我媽問了也死不承認,「不是我弄的,它自己掉下來的」,結果很多時候,還是免不了一頓毒打。

退行是指一個人遇到了挫折,表現出跟其年齡不符的幼稚行為,是一種反成熟的倒退現象。比如我這幾天壓力大,寫不出稿子了,我會覺得自己生病了,需要休息。這跟我小時候一提上學,就跟我媽說肚子疼是一樣的,有沒有同款的小夥伴。而且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肚子確實會疼,這是極度排斥引起的生理反應,所以心理防禦機制大多數情況下不是有意為之,而是無意識的。還有像遇到挫折的大人,變得愛哭、更依賴父母也屬於退行。

壓抑和潛抑雖然也是逃避型防禦機制,但相對於前面兩種,稍微成熟一點。壓抑是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去想不愉快的事情,以減少心理上的創傷。潛抑是無意識的主動遺忘,就是大腦把不好的經歷隱藏在潛意識中,但這並不代表事就真的過去了,它還會無意識地影響着我們的行為。比如一個人養了五六年的狗死了,他非常傷心。一段時間後,別人聊起這個事,他都會快速轉移話題,這就是壓抑。又或者他的狗是在5月份死的,一段時間後他覺得自己沒事了,但每年的5月份他都會不自覺的情緒抑鬱,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就是潛抑。

自騙型防禦機制

這一類也是比較消極的心理防禦機制,因為都有點自欺欺人的成分,主要包括:歪曲、反向、合理化、抵消、分裂。

歪曲是把客觀事實加以曲解,使其符合內心的預期,雖然也很原始,但跟否認的死不承認不同,它是指鹿為馬。比如小時候,我跟別人搶玩具,我媽過來打我,我會說「那是我的玩具」、「是我先拿到的」,其實那明明是人家的。長大了也是一樣,只不過不會那麼直接。比如我看到同事升職了,會覺得「他走了關係」,而且堅信自己認為的就是事實。你看,小時候的玩具,長大了的職位,都是自己想要的,所以用的方法都毫無二致,關鍵這個方法也只能安慰一下自己,用多了只會封閉自己,歪曲現實。

反向比歪曲稍微高級一點,就是有意地採取與潛意識相反的行為,有句老話說得好,此地無銀三百兩。我家庭倫理劇看多了,咱們就舉個類似的例子,一個繼母不喜歡丈夫前妻留下的孩子,但如果表現出來,又害怕招來非議,就表現得很愛他,對他特別好,來證明自己是個稱職的後媽。再比如一個男生喜歡某個女生,不是直接表達愛意,相反總是捉弄她;一個女生喜歡某個男生,會經常把「討厭他」掛在嘴上,小夥伴們可以去驗證一下。

合理化就是找個合適的理由為自己的失敗和錯誤辯解,讓自己能夠接受,避免傷到自尊。像阿Q說的「兒子打老子」就是合理化的解釋,雖然這個理由並不合適。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酸葡萄甜檸檬心理就是這樣,別人吃葡萄不給我吃,我就說它是酸的,自己有個檸檬,再酸也要含淚吃下去,還說它的甜的。所以,這種防禦機制也不太成熟。

抵消就稍微有點小心機了,就是用象徵性的行為來抵消已經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或者犯下的錯誤,讓自己心裏舒服的同時也起到了掩蓋的作用,簡單說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比如,我小時候一旦表現得乖巧懂事,我媽就知道,我肯定又捅什麼簍子了;再比如一個男人出軌了,為了消除罪惡感,在家會對老婆更好更體貼,聰明女人都知道怎麼回事。

分裂在自騙型防禦機制中比前幾種高級一點,但不多,而且使用不當可能會影響心理健康。心理防禦機制的作用是適應環境,分裂就是根據不同的場合,把自己的意識割裂開來,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時候會出現矛盾和不協調的情況。比如張三在同事面前非常隨和,但對待老婆孩子就非常刻薄,上網的時候又變成了無腦噴,這並不是他虛偽,而是帶着不同的面具來生活。

攻擊型防禦機制

攻擊型防禦機制就是不逃避、不騙自己,把心裏的不滿都發泄出來,主要包括:行動化、轉移、投射。

行動化是比較原始的攻擊型防禦機制,通過行為把情緒發泄出去,而且往往是不理智的行為。比如小時候要買什麼玩具,父母不給買,就開始撒潑,躺地上打滾、摔東西,因為有次挨得太狠,後來我就不敢用這招了。成人也會通過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發泄,摔東西、酗酒,嚴重的也可能自殘和報復社會。

轉移可以理解為有條件的行動化,就是心裏不滿先憋着,等到了一個安全的環境再釋放出來。就像我剛剛撒潑挨打了,下次我就不敢再行動化了,但氣還得撒,我看到隔壁小孩正玩得開心,就上去給他揍了一頓,這就叫轉移。轉移也有積極的一面,比如一位老師沒有孩子,他就像疼愛自己孩子一樣,用盡心血關懷他的學生。而且轉移往往也是無意識的,比如上班被領導罵了,回家莫名其妙地就給孩子打了一頓,事後又後悔了。所以盡量找合適的轉移目標,不要把最親的人當成情緒垃圾桶。

投射是將自身一些不良的思想、動機、慾望,賦予到其他人或物身上,再反過來指責他們的行為和想法不當,則喊捉賊。比如一個學生考試作弊,他會覺得其他人也作弊,自己抄的那點不算什麼;再比如一個人平常喜歡看小電影,跟朋友聊到這種話題的時候,他會漏出鄙夷的表情,「你們還是少看點吧,傷身體」,其實內心暗自竊喜,「我就知道不止我一個人看」。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雖然可以讓內心得以安寧,但會影響對事物的客觀判斷,造成人際關係上的問題。

代替型防禦機制

代替型防禦機制是用另外一種事物來代替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減輕心理上的不平衡感,主要包括幻想和補償。

幻想可以說是一種思想上的退行,因為想像中的世界,就像小孩子一樣天真,天馬行空,完全不按套路出牌。比如小時候雖然考試及格都困難,我還是會幻想長大了上清華還是上北大,糾結得要命。長大了也一樣,經常幻想哪天要是中獎了,一定開豪車住別墅,欺負那個天天欺負我的領導。一些遊戲也是因為能滿足現實滿足不了的幻想,才這麼受歡迎,比如GTA,想怎麼玩怎麼玩。不過有一點要注意,幻想終究解決不了現實問題。

補償就相對成熟很多,就是雖然有不足、會自卑,但是努力通過其他方面的成功來填補缺陷、建立自尊。比如一個學生家境貧寒、自己身材弱小,但他學習刻苦,永遠都是都一名,這就是補償。很積極、很勵志,咱們上學那會,語文課本里就有很多典型的案例。它能讓一個人不被負面情緒壓垮,縮小缺陷帶來的影響,把阻力變成動力,放大成功的可能性。

建設型防禦機制

建設型防禦機制是心智成熟度比較高的一類,主要包括認同和升華。

認同就是在成長過程中,有意無意地通過模仿自己尊崇的人的特質和行為,來建立自我、肯定自我的過程。小時候老師家長都會跟我們說,「你看那誰誰,品學兼優,要向他學習」,就是仿同的例子。我們自己也會主動地仿同,比如崇拜一個人,會不自覺地模仿他的穿着打扮、說話行事。但這需要正確的判斷,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影響真的很大。

最後一種是升華,就是把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衝動、慾望這些,用能被自己和社會接納的方式建設性地表達出來。舉幾個例子,小時候經常被欺負,長大了考進警校,來維護社會治安;喜歡打架鬥狠,就跑去練拳擊,參加比賽;失戀了,把悲傷化為力量,投身到創作中,歌德就是失戀的時候寫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在所有防禦機制中,升華可以說是唯一一個,不管在兒童還是成年,都健康和積極的。

好了,這就是16種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經常用到哪些。

並不是說不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就一定不好,成年人的壓力遠比小孩子大多了,所以偶爾偷個懶、撒個嬌沒有什麼問題,也不代表就不成熟了。只有長期使用比較原始的防禦機制,除了安撫內心,對處境沒有正向作用,這樣的人才可能不夠成熟。

另外,也不必強迫自己立馬學會成熟的防禦機制,慢慢來就好,你像提出和完善心理防禦機制的兩個大神,弗洛伊德榮格還互掐呢,弗洛伊德說榮格跟他的患者有不正當男女關係,榮格說弗洛伊德對男性有依賴心理,一個比一個狠,跟村口大媽吵架沒啥兩樣。

所以,心理防禦機制可以拿來參考,沒必要被它們束縛。只要心理健康,有修養有擔當,就是一個非常成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