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普通人佔大多數,又為什麼普通人註定普通


其實我倒認為做個普通人挺好的,在這個社會焦慮日趨常態化的今天,其實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何嘗不是一個最優解呢,就像李誕所說:「所謂的焦慮,只不過是你不願接受,又無法解決的矛盾心理罷了」。對呀,普通人都在抱怨生活的苦,命運的不公的時候,那些成功人士,早就已經在實現目標的路上了,可能在去公司的車上,可能在健身房的跑步機上,可能在會議室里開會到天亮,可能。。。。。

今天討論的普通並不是接受能接受,改變能改變的擁有正向價值觀的人,我想談的是那些普通人的思維邏輯,以及為什麼走不出平庸魔咒的底層邏輯。

一個美國的社會學家在美國進行了統計,美國頭部集團(前100)的總裁,ceo,集團掌門人他們的身世和出身,基本不是寒門白手起家就是家族企業所謂的富二代直接繼承,並且80%以上的他們都是高學歷,為什麼小資本家和中產階級佔大多數的美國居然沒有一個人能成為頭部集團的總裁,是智商,基因,還是經濟條件?是受教育程度,還是眼界和知識?


其實是他們的習慣和從小養成的思維邏輯,這種思維會註定是他們普通,一個中產階級,經濟水平,家庭條件都比較中等,所以帶給孩子的就是不愁衣食,得過且過,並且在學校中很容易產生不去爭取,不樂於嘗試等特徵,而什麼都不缺,什麼都不精,什麼都不堅持嘗試,什麼都不好奇也會成為他們走向成功的絆腳石,平庸且不自知。其實普通的大多數之所以普通,是因為他們不自知,不自省,他們永遠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狀態,優勢,情緒,性格的社會化應用(不是簡單的內向外向,勇敢羞澀等),因為他們的眼睛也從來沒審視過自己,他們很忙,非常忙,可是一天下來,忙了什麼,有什麼進步和收穫,還有什麼不足,他們一概不知,甚至他們都沒時間想,因為睡一覺,還有很多事情要忙。

我有一個朋友,從小默默無聞,凡事不爭不搶,一直是班級的中游,從小到大沒有老師記得她,他也沒有學過任何的興趣班,對所有事情都不感興趣,漠不關心,我問她為什麼不去選一個社團參加玩玩,他告訴我不知道選什麼,我說你喜歡什麼自己不知道嗎,她說:「我什麼都沒有試過,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這樣一個什麼都沒有經歷過的人,活得像一張白紙,有人會說她單純,純粹,安靜,溫柔,但只有我知道,她內心是害怕的,是自卑的,你一旦和所有社會關係脫節,是一件很可怕的事,這意味着你沒有絲毫的話語權,沒有共同話題,沒有相同愛好,沒有社會經歷,甚至,沒有性格,想想就很可怕,所以上了三年學,我們班同學甚至不記得她的名字。


我還有一個朋友,和喜歡短途旅行,在南京上學的這兩年,基本把南京玩遍了,於是有一天我問她,這些旅行有什麼感受和收穫嗎,她說:「很放鬆,很好玩,很開心」。我又問,那其他的呢,比如地方文化,人文情懷,或者有什麼好吃的地方,她說:「我忘了」她連自己的感受都沒有,那這幾次旅行算是沒有意義,人其實做的每件事都是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尋找自己的過程,如果每次體驗能夠激發出你自己不同的一面或者更多可能性,那麼這就是件很值得的事情,這種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也註定了她普普通通,所以現在連她這樣喜歡的事情都要因為經濟無法支撐而被迫放棄了。


最後我想說,人一定要去不停地體會失敗,體會挫折,體驗成功的那份持久的滿足感和情緒,因為只有你體驗過挫折,你才能更加珍惜和感激成功,你只有不停地積累成功,你才有勇氣繼續嘗試並且戰勝看似不可能的挑戰和挫折。期實擺脫普通不需要很多成功,也不一定要很累,心理專家做過實驗,只需要一次,你的大腦便會記住這種感覺,並激發神經元,去挑戰更高難度的任務,比如看似一個月減掉10斤不太可能,但只要你做到了,你會更容易在下個月減掉15-18斤,也有可能你不需要減掉這麼多,那又有什麼關係的,反正你體驗過了成功,享受並變成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