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動讀書 | 聊天也可以治病,你相信嗎?


如果你感情遭遇重大挫折,或者工作壓力巨大,又或者感到自己的人生迷茫不知該向哪走,你會怎麼辦?

活下去的希望

找個人聊聊。對,你很可能找自己的朋友或家人發泄一下。他們通常會說:「你男友就是人渣,分手吧一點不可惜,你會遇見更好的!」又或者:「你老闆就是蠢貨,這樣的人就不該當領導!」 再或者:「誰的人生不迷茫,大家都一樣,過去這段時間就好!」

你聽了也許心裏會好受一些,但對問題的解決並沒什麼幫助。

一位四十多歲的心理治療師,是單親職場媽媽,遭遇失戀,身體出現各種檢查都說不清的病症,人生的狀態跌到冰點。她的解決辦法也是找個人聊聊,只不過這個人是心理治療師。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 》,是一位心理治療師的回憶錄,講述了發生在診室中的故事。

作者洛莉·戈特利布曾是好萊塢的一名編劇。有段時間,為了搜集素材,洛莉常常跟隨急診醫生到醫院體驗生活,她對這裡發生的一切越來越感興趣。

當她看到一位殘肢壞死的病人躺在病床上散發著惡臭時,她都快吐了,但病人卻從容地握住她的手安慰她說 「沒事」。就在那一個刻,她內心經歷的震撼是在好萊塢的任何工作中都未曾體驗過的。

這徹底改變了洛莉的職業軌跡,她決定去學醫,放棄自己喜歡的編劇工作,她希望 「自己的世界裏充滿真實的生活和真實的人」,而不是把她親眼所見的故事 「塞進電視劇里」。

事實上,我們應該慶幸有這樣一位曾經是好萊塢編劇的心理治療師,因為這本書實在太吸引人,就像在讀一部小說,但心理諮詢的理論、技術和職業價值觀都在故事中點滴滲透,就像一個用各種花色的絲線編織的毯子,我們看到了整副畫卷,同時也能感受到這其中每根絲線的獨特。

正是因為洛莉高超的寫作技巧,這本書榮登《紐約時報》、《時代》、《人物》、《綜藝》等媒體2019年度必讀書榜單,是美國亞馬遜當年度銷售TOP10圖書、哈佛商學院年度推薦圖書,它的有聲書版本也是當年Audible非虛構類有聲書第一名。出版兩年來,已經在全球授權了四十多個語言版本,總銷量超過七十萬冊,並且正在拍攝電視連續劇。


找個人聊聊


瞧,曾經的好萊塢編劇給好萊塢奉獻了一個絕妙的好故事。

譽滿全球的心理學泰斗、美國斯坦福大學精神病學終身榮譽教授歐文·亞隆評價這本書時說道:「我讀心理治療的書超過半個世紀了,但從來沒見過這樣的書:這麼大膽、這麼直白、這麼多好故事,又這麼深刻而引人入勝。」

在書中,我們會看到四個來訪者的故事:一個四十多歲、事業成功、自以為是,認為身邊所有人都是蠢貨的好萊塢製片人約翰;一個三十多歲、剛剛新婚卻被診斷出患有絕症、時日不多的大學女教師朱莉;一個六十九歲、離過三次婚,感覺孤獨絕望,聲稱生活再不好轉就要在七十歲生日當天自殺的老太太瑞塔;一個二十多歲、有原生家庭創傷和酗酒問題、在愛情中頻頻受挫的姑娘夏洛特。同時,書中還有第五個尋求幫助的人,那就是治療師自己。

我們總覺得心理治療師有所有問題的答案,就像神一樣俯瞰在痛苦中掙扎的我們,我們期待着走進診療室得到具體答案,滿意而歸。

但洛莉告訴你,心理治療師不是神,不僅不是,而且並沒有比普通人更加智慧和通靈,他們不可能只見你一兩次就像算卦先生一樣告訴你未來會怎樣,更不可能讓你減輕工作壓力、找回男友、治癒絕症。

洛莉在給自己的來訪者做諮詢時,她具備優秀的職業素養和對人最大程度的慈悲之心,但是,很多問題她也一樣困惑。比如面對約翰喪子之痛,比如面對朱莉一再遭遇絕症的折磨,比如對瑞塔不肯放下曾經的過錯始終生活在愧疚中,洛莉的無力感常常不請自來。

同樣,作為一個心理治療師,她也一樣無法為自己解開心結,男友的突然離開讓她幾近崩潰,在自己一遍又一遍強迫性重複在網絡上搜索男友的動態時,她也和很多來訪者一樣拒絕向前看。「沒有什麼比從痛苦中解脫更令人嚮往了,也沒有什麼比丟開依賴更讓人害怕。」

陷在痛苦中的人恰恰在依賴那些無法改變的過往、曾經的喪失和沉浸其中的自己,他們拒絕離開,儘管那是沮喪、失望、悲傷,但他們依然依賴,因為這才是熟悉的自己。

洛莉從治療師和來訪者的雙重視角展現了心理治療的過程,讓我們發現:無論身份背景有多相異,人類面對的痛苦都是共通的——自由、責任、死亡和人生意義,這些正是歐文.亞隆提出的人生的終極問題。

傾聽安慰,找個人聊聊


洛莉的故事,那些來訪者的故事,都在告訴我們一件事——痛苦無法逃避,只能承認。這是心理治療無力的地方,但卻是事實。

正如心理治療師李松蔚在序言中所說:「雖然無力,但不得不承認現實。沉溺於『不痛苦』的幻想否認痛苦,有時反而會帶來更大的麻煩。」

當明白這個人生真相之後,面對不斷出現的、此起彼伏的痛苦,心理治療師對此有更清晰的認識,但她也需要讓來訪者明白這個道理。做到這一點的唯一辦法只有坦誠相待。

洛莉沒有掩飾自己對來訪者的情緒反應,展示出了恰當的共情。但來訪者的故事中也一樣隱藏着她面臨的困境。表面上她是因為男友離開而心情抑鬱,實則是對自己衰老的恐懼,擔心錯過這次戀情就錯過了這輩子找到伴侶的「末班車」,這和69歲的瑞塔面對衰老帶來的「這輩子完了」的恐懼如出一轍。

洛莉在自己的治療師溫德爾面前,反反覆復地說她的各種焦慮——男友的離開、一部已經簽約再不寫就要面臨毀約賠償的書稿、檢查了所有科室卻無法確診的病情,不論溫德爾怎樣引導,她都不願深入下去挖掘更深的恐懼,始終停留在具體的問題上,這就和約翰逃避別人也逃避自己向內心幽暗的角落探索一樣。

在面對自己不明原因的病情時的慌亂和擔憂,正是和時日不多的朱莉面對的是同一個母題——對死亡的恐懼。

痛苦在診療室里被一層層地剝開,或許需要很長時間,但總有一個人在這裡陪伴你走向黑暗,內心無的恐懼、無聲的哭泣被看見、被關照、被安慰

正如李松蔚所言:講述的意義就是講述本身。當痛苦可以被言說,人們才能獲得最基本的勇氣,去看,去感知,去信任。交談讓我們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痛苦,也接納我們用來逃避痛苦的徒勞無功的嘗試。

但講述的過程也充滿了玄機。


洛莉為《大西洋月刊》撰寫 「親愛的治療師」專欄備受讀者歡迎,她的TED 演講是2019 年播放率最高的十大演講之一。

因為她的專欄,她常常收到很多讀者來信,在演講中,洛莉講了一個女性讀者的來信:她的丈夫和她的親密越來越少,她發現丈夫經常深夜在另一個房間給一個女同事打電話,她上網搜索了這個女同事,她非常漂亮。這位女士感到很痛苦,她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出軌,棄她們母女而去,她在沒有父愛的家庭中長大。

如果維持婚姻,她將再也無法相信丈夫,如果離婚,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在單親家庭中長大。她該怎麼辦?

洛莉作為一個心理治療師,她深知讀者或來訪者在敘述自己的故事時,是一個經過過濾與加工的故事,因為同樣一件事,不同的當事人說出來可能是完全兩件事

於是,她讀了一位男士的來信:兩年來,這位先生和妻子的關係越來越糟糕,他覺得妻子非常討厭自己。

兩年前,他父親去世了,他和父親的關係非常親密,他十分悲痛,但妻子的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開她了,因此她無法共情丈夫的悲傷。這位男士的一位女性同事也在幾個月前失去了父親,他們能彼此理解與安慰,因此兩人常常通電話,但他希望他的妻子也能像這位女同事一樣和自己聊聊。

這位男士也許恰巧就是這位女士的丈夫。不同的人,用自己的視角在敘述同一件事,最終就像兩個故事。你在講述怎樣的故事,你就在相信自己有怎樣的人生。

面對一直徘徊不前、拒絕改變的來訪者,洛莉會說:「我們終有一死。」嗯?這和改變現狀有什麼關係?因為我們都會死,因此,為什麼不把你編輯的人生故事變成你想要的樣子,畢竟,人生就是一個主觀的體驗,沒人能替代你書寫你的故事,但作為自己故事的主角,你可以選擇精彩還是黯淡。

書中的每個人在意識到自己的痛苦並不可恥時,他們開始重新編輯自己的人生故事。

約翰直面喪子之痛,允許自己懷念兒子,也允許自己和妻子一起討論兒子,他終於卸下沉重的包袱向前走了。

朱莉在人生的最後階段,積極準備自己的身後事,接受死亡,接受這不公平的命運,帶着愛離開。

瑞塔給四個兒女寫了信,表達自己的愧疚,不指望原諒,但卻是對自己的救贖。

夏洛特決定不再酗酒,也不再和渣男亂搞,開啟自己的人生正軌。

當你被某個問題困住時,想一想朱莉的話「我們終有一死」,然後拿出自己的編輯工具,去書寫自己的人生大作。



作者簡介:

墨岑, 帝都上班族,愛讀書不求甚解,愛碼字自娛自樂,愛畫畫天天向上。一面仰望星空,一面柴米油鹽,左手詩意,右手苟且,在理想和現實的夾縫中倔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