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告訴我們改變你的認知就可以改變你的焦慮情緒

我經常說一個人有了抑鬱,有了焦慮,都是因為自己認識出了問題。那怎麼解決呢,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才是我們的認識。

認識就是我們對一件事情,或一個事物的看法。 這個分認識過程,和情意過程。

認識過程就是我們對外部和自身的了解了覺察的過程,比如眼前有隻公小狗,你看到了,並且知道這是條狗,而不一條魚。然後你發現,這狗沖你直呲牙,你嚇出一身汗,這都是認識,通過這種認識,你知道你害怕了,因為擔心狗會咬你,而處於焦慮之中。

接下來就是思維過程,因為你要考慮,你要不要逃跑啊,還是衝上去先咬狗一口呢。

再接下來就是想像過程,你會想像你逃跑時,被狗追,讓路人笑話的樣子。你還會想像,你衝上去,咬了狗一口,然後你一嘴狗毛的樣子。 這都是想像。


事情過去很久了,你每次跟朋友聊天時,你都會提到這件事,這個就是記憶了。

整個這些都是你的認識過程。

情意過程,就是情緒上和意志上的過程,比如你咬了狗,狗果然被你嚇跑了,你感到很快樂。這就是你快樂的情緒,比如你沒咬過狗,因為你發現你沒有尾巴來在趴下來的時候掌握平衡,你很沮喪。這就是你的沮喪情緒。

當外部事情與你無關時,你就沒有情緒, 比如邊上有一個小母狗正在觀戰,但你不覺得你的輸贏會影響你與這母狗的關係。這就不會影響你的情緒。

什麼是意志過程呢?就是當你發現你沒有能力咬得過一條狗時, 回家找出武功秘籍打狗棒,開始努力練習時,這個就是你的意志,你是採取行動來改變外部世界了。

比如我們意識到拖延不是一種好的行為,我們要行動起來,這也是一種意志行為。

心理學還有一種叫注意的心理現象,注意是我們心理把自己精力的一種再次分配。比如你跟狗咬架時,就不太會注意身邊跳廣場舞的大媽都在停下來看你。但是你卻知道身邊有廣場舞大媽,所以你這時的注意力是,分配給咬狗這件事七成,分配給其它的事情一成。還有二成是,你會意識到自己心跳加快,呼吸困難,心裏害怕等。

但這時你沒有注意到你已經尿褲子了,這個就是下意識,是在注意力之外的另一種意識,是本能的,但是卻是你不知道的。也有人管這叫無意識。


咱們說的抑鬱與焦慮,就是與這種無意識有關係了,因為你的焦慮或抑鬱到底是怎麼來的,你可能還真不太知道,就是感覺事情一發生,這種焦慮或抑鬱的情緒就上來了,其實這就是無意識。這種無意識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慢慢積累和養成的。比如你平時經常看狗咬人的新聞。比如對狗有深層次的恐懼,小時候被狗咬過等等,所以你遇到狗時就會本能地害怕。

那麼改變焦慮或抑鬱,就是要通過認知。比如你後來仔細觀察了,不是所有的狗都咬你。後來你又去寵物商店工作了一陣,發現,大多數狗都不咬你。當你有了這些證據支持時,你的認知就改變了。再遇到狗時就不怎麼害怕了。

終於在公園,你又遇到了上次的狗,你覺得你不再害怕了。你就大膽地上去摸了摸它。然後它就咬了你一口。

事實證明,認知只能改變你對事物的看法,通過改變你對事物的看法,就改變了你的行為。也就改變了事情的結果。結果就是你果然被狗咬了。


你以前怕狗,認為狗會咬你,於是你見到狗就會跑,後來你改變了認知,知道狗不會咬你,於是你就見到狗不跑了,敢去摸狗了,所以你就被狗咬了。從這點說,適度焦慮也是對人的一種保護。

#心理##中國式父母焦慮##關注抑鬱症##心健康信科普#

(此處已添加書籍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