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為什麼要結婚?婚姻長久穩定的核心基石又是什麼?答案就兩個字:需求。人永遠無可能跳過自身的實際需求去做某件事,所以婚姻不是高尚的,也永遠不要把婚姻過於理想化、藝術化,這是首先要講的。
即便是因為愛情,那愛情又是什麼?是外貌與人格上的好感而激起情感上互相接近的強烈心理慾望,為戀愛的開端。
從本質上來說,兩性之間的好感也好,吸引力也罷,實際上不過是我們內心深處所貪圖的部分。
因為有貪圖,這才有了行動力;因為有需要,這才有了積極性。
如馬克思說過:「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利益的獲取。」霍爾巴赫也曾指出:「利益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動力。」
如果把夫妻關係的本質,理解成是你圖我什麼,是我圖你什麼的話,聽起來是很現實又扎心,但卻是最實在的。因為沒有貪圖,便意味着沒有吸引力,沒有吸引力,便意味着積極性和行動力的喪失。
要不然怎麼會說,好的夫妻關係永遠是兩個人能不停地互相需要,不停地滿足互相需要。
只不過這個需要、利益、價值不一定就是錢,也有可能是人的情感需求、心理需求、生理需求等等。
總之最通俗點來解釋,因為你身上有我貪圖的東西,這才調動了我與你結婚,與你共同經營婚姻的積極性,哪怕要付出與犧牲點什麼。所謂的積極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代表着我們的個人意願。
畢竟我們都是人,有自己的感受、情緒、意識。
02
前兩天和幾個朋友聚會,其中有一個朋友,他的條件還是蠻不錯的,但是婚姻不幸福,然後也不止一次地和我們訴苦。當再次聊到這一話題,便有個朋友失去了耐心,發出了靈魂拷問:「你到底圖她什麼?」
先簡單講講朋友的生活與婚姻情況。
朋友160斤,老婆也是這個體重,雖說是全職太太,但每天的主要職責就是打麻將,並且兩年欠下60多萬的信用卡,之前欠過的20多萬已經被家裡還清了,不知道是怎麼欠的,也不敢查。
老婆對孩子,餓了就訂外賣,換下來的衣服等着朋友回家洗,為了不讓孩子打擾自己打麻將,手機電腦隨便看。對朋友也少有關心和理解,掙錢再苦那是你的事,我該怎麼吃喝還怎麼吃喝。另外家庭條件也比不上朋友,岳母岳父有事沒事兒還要問他要錢花,更不是通情達理的人。
所以才有人根本不能理解:「要長相沒長相,要身材沒身材,要家庭沒家庭,要賢惠不賢惠,如今你一點都占不上,到底圖她什麼?」
朋友認真想了想,回道:「我也不知道,我什麼也不圖。」
於是那個問他的朋友也無語了,隨口一說:「你什麼都不圖,那跟誰不是過?」,聽起來,很現實,但這也是婚姻的真相。
你什麼都不圖,什麼也得不到,那跟誰不是過,跟誰不能過。
在這裡倒不是勸人離婚怎麼的,完全拋開朋友的情況,當一個人對婚姻沒有任何需求,或者什麼也得不到的時候,那麼這樣的婚姻就已經走在了危險的邊緣,背後就是在靠忍耐過日子,而一個人的忍耐是有極限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換位去考慮,要不然當下讓你享受的一切,終有一天會失去,其實這樣的婚姻也就變成了單方面的成全。
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人對婚姻沒有任何需求,對伴侶也沒有貪圖的情況,逐漸會形成一種無所謂的態度,然後開始隨便婚姻的走向,反正自己本來就什麼也沒有,到最後無非也是什麼都沒有。
孩子可不是婚姻的紐帶,那不過是婚姻處於苟延殘喘時的續命良藥,偏偏很多人則認為,結完婚了,什麼都一定了,無所謂了,這才埋下了離婚的種子。
03
貪圖和滿足是相互的,你不能總是想着自己的需求,你也得試着去滿足對方的需求,保證對方身上有你所圖的東西,你身上也有對方所圖的東西。
當然還有一點是特別要注意的,做人不能太貪心,佔一樣就行了。
好比你的主要需求是平日里的關心和體貼,那麼在被滿足以後,就不能再去要求他要大展宏圖,給你創造優越的生活條件。或者說,你可以有這方面的願望,但不能要求他必須要做到。
只當成是一個更好的願望和目標,實現了更好,錦上添花,如果不能實現,也不會產生什麼失望和沮喪,保持內心的平靜,找到一個平衡點。
所以漸漸你會發現,一切婚姻的問題與矛盾,根本問題大多數都是需求上的問題,要麼是得不到滿足,要麼是太貪心,得不到全部的滿足。解決這種問題的前提,彼此都要先去明確一個自己的主要需求。
另外我們也要接受需求的變化,主要需求的變化,因為這是必然的。
好比剛結婚的時候,一個人的主要需求可能是情感上的,那麼隨着生活、年齡、閱歷的變化,主要需求就會變為物質上的,以及過着過着又會變回情感上的。
所以真心覺得,想要把一段婚姻經營好太不容易了,但又不能因為困難就放棄,畢竟和誰結婚都一樣,有些最本質的東西改變不了,不要抱着一勞永逸的態度就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