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抽煙喝酒打女人,但我還是個好老公」


從上周開始,我一直在關注一條熱搜:



時隔十年,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再次被爆家暴。


視頻里小孩的尖叫撕心裂肺,僅隔着屏幕你都能感覺到那種絕望。


事發之後,李陽仍在正常上課。


和大多數施暴者一樣,沒有懲罰,生活如常。



我們對此憤怒,心痛,但也清楚地知道,這種事此時此刻可能仍在發生。


今天我採訪了4位朋友,他們有男有女,但無一例外的是,他們都是家暴的受害者。


我想知道他們曾經歷什麼,面對暴力時又是作何反應。



我被我媽家暴,持續十幾年。


小到晚回家幾分鐘,大到逃課去網吧。很多原因,都會引起一場暴打。


拽頭髮撞牆,扇耳光,用電線抽,用棍子打。


她的表情一垮下來,開始關門,找工具,我整個人就開始顫慄。


我知道,這次挨打我又逃不過了。



每一次挨打時,我真的很想像電視劇中被俘虜的戰士一樣,堅貞不屈怒目圓睜地對她說:你打吧,你打死我好了。


但是,真的太疼了,我做不到。


逃竄,求饒,哭得涕泗橫流都沒用,說多錯多,可能還會引起她更大的怒火。



唯一喘息的機會是,她打累了,停下來。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在心裏祈禱,祈禱她這次停下是火發完了,祈禱她不要再接着打我。


我記得很清楚,有一次上學前,朋友來找我,我正在被打。


她停下來,對我的朋友說,XXX還有事,等會再上學,你先走吧。


我在旁邊狼狽縮着,哭都哭不出來,那一刻跟被扒光站在朋友面前沒區別。



這一切很矛盾,她不打我的時候對我特別好,可打我的時候,我感覺下一秒她恨不得殺掉我。



最後一次挨打,我盯着她的眼睛對她說:你下次再打我,我就直接自殺。


她整個人暴怒,用盡全力抽打我。


說好,你要死是吧,那大家一起死吧,誰都別活了,我養你這麼大就是為了讓你自殺的。


打到沒力氣了,她又開始痛哭,細數這些年她對我的好,說我為什麼總是不聽話不領情。


我在旁邊冷漠又憤怒地聽着。


在此之後,她再沒有打過我。


我想大概是我說要自殺的話嚇到了她,她不敢真的把我逼上絕路。



我之前從不曾把這些經歷示人,一是覺得丟臉,二是不知道怎麼把這麼沉痛的回憶傾倒出來。


每次看到家暴、毆打這種字眼,我都假裝不曾經歷過這一切。


前段時間看到那個女孩的遺書里寫:


巴掌打在臉上最疼,然後是手背,再是手臂,最後是大腿。被皮帶或電線抽時腿上最疼,然後是背上,最後是雙臂。


我整個人靜止了,那些從沒忘記過的驚慌,哭喊,絕望開始翻騰。


我甚至有些羨慕這個女孩,因為在青春里我曾無數次產生過這種想法,用我的死亡來報復所有人。


這些年,我變得特別會察言觀色,情緒反覆,有時會像她一樣突然暴怒,有時又突然悲傷得要命。


幸福的人用童年來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癒童年,大概我就是這句話最好的例子。




我的老公沒有出軌,也不是酗酒。


他只是嫌棄我不識字,沒用,丟人,生不齣兒子。


他最喜歡打我的方式,是扇耳光。


打得狠了,留在我臉上青黑的痕迹一兩個星期都下不去。


最嚴重的一次是被打到腦震蕩去住院。



一開始不是沒反抗過,但是我一個1米52的女人怎麼能對打的過一個五大三粗的男人。


沒反抗幾下,就被打得更厲害了。


不是沒想過離婚,跟姐姐哭着打電話,我倆隔着電話痛哭。


但是能怎麼辦呢?


在我們那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村裡,要是離了婚,不光丟人,村裡人的唾沫星子都能給你淹死。



沒生兒子的時候,他連帶着女兒也打。


我們娘仨有啥讓他不順心的,就開始吵,動手。


剛剖腹產生完二胎的時候,我躺在病床上動不了,讓他給孩子餵奶。


他直接把奶瓶塞在孩子嘴裏,手都不扶一下。


護士罵他,說這樣會把孩子噎死的。


就因為她是個女孩。


後來生了兒子,他整個人看着舒心多了,也不怎麼發脾氣了,對我們娘仨也好好說話了。



現在他基本不動手了,可能是年紀大了,再加上順心了,脾氣自然而然就好多了。


還是那句話,還能離咋地,湊活過吧。




從我有記憶開始,我爸就酗酒成性。


他一喝多,我媽必定挨打。


每到這時候,媽媽總是把我們反鎖在房間里。


門外是讓人心驚肉跳的廝打、咒罵,門內是我和姐姐上氣不接下氣的嚎哭。



其實我媽離開過很多次,但最後又都被勸回來了。


這些親戚們不止一次對我跟我姐說:「你們要乖,別惹媽媽生氣,不然以後就沒有媽媽了。」


我覺得這些大人挺可笑的,他們真以為自己做了什麼好事嗎?


明知道我媽過的是什麼日子,不僅一次次把她拉回泥潭,還讓兩個孩子背上負罪感。


不是我說,聽過這麼多家暴事件里,一定有幾個又蠢又壞的外人在和稀泥。


他們知道我媽捨不得我和我姐,她沒能力帶我們一起走,更不想丟下任何一個。


我爸現在上年紀了,過度飲酒讓他的手抖到有時候連筷子都拿不住。


可能是意識到自己很快就會變成一個離不了人的老廢物吧,他終於戒酒了。



他不喝酒以後,我悲哀地發現,原來我爸是可以做一個好人的。


但在過去的十多年裡,他是我們全家的夢靨。


我、我媽還有姐姐,沒人願意跟他說話,很多時候他都像這家裡的一個遊魂。


有時候我覺得他這副樣子很可憐,但我沒辦法也不願意原諒他。


家暴這事,沒得原諒。




前夫只跟我動過一次手,是我當著他父母的面叫囂「你他媽就是個同性戀」的時候。


當時我只想試探他,但我沒料到他那麼恨我。


幾秒的工夫里,我被他抓着腦袋狠狠撞了幾下牆,又被重重摔到地上。



公婆想要阻攔,他就鉗着我的胳膊把我往卧室拖。


我一邊哭,一邊死死扒住門框。


三年前,我們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他說我溫柔恬靜,我覺得他穩重靠譜。


兩家人都以為是一樁門當戶對的婚事,我也沒發現一切早有跡象。


我生完兒子,從醫院回家的那天,他就借口說怕影響孩子,主動搬到了客房去。


他外出的時間遠多過在家,哪怕不出門,他也把自己鎖在房間里。


直到那次,我發現他放在桌上的手機沒滅屏,忍不住翻了翻微信,發現裏面的聊天內容曖昧不清,但對面明顯是個男人。


我沒機會看下去,被他逮個正着。


他一把奪過手機,像看仇人一樣怒視我,然後一聲不吭摔門出去。


從那天以後,他既不跟我說話,也一眼都不肯看我。


我不知道你們看沒看過一個電影,女人因為常年被丈夫冷暴力,最後崩潰跳井自殺。


我說,有一天我也會這樣。


他淡淡回了三個字:那最好。


他什麼都沒做,但他希望我死。



在網上看到,同妻被家暴和冷暴力的概率,是正常婚姻的四倍。


但我想說,騙婚這個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暴力。




澎湃新聞《心理諮詢師張春談「女性抑鬱」》中說,通常家暴者不能馬上離開,有很多複雜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她們會反思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甚至會懷疑,這是家暴嗎?


但家暴並不只身體暴力一種,精神暴力、性暴力、經濟控制也都處於家庭暴力範疇。


今天我們整理了幾點關於如何識別家暴者心理特徵+家暴自救指南,供大家參考、預防、求助。


家暴者的13條心理特徵:


@生命時報


如果你或者身邊的朋友正在經歷家暴需要幫助:


@生命時報

「在這個世界上最極端的暴力是戰爭和殺戮,而家庭暴力是緊隨其後的。」


家暴行為並不只是一次肉體傷害,它帶來的持久綿長的心理傷害,甚至影響人一生。


作為旁觀者,甚至親歷者,我們連保全自身都已經費儘力氣。


而家暴者應該面對的討伐和制裁,卻遲遲沒有來。


家暴受害者常常能聽到旁人這些勸慰:


「他也不是有心的,床頭吵架床尾和,打是親罵是愛嘛」

「湊活過吧,你離了,你孩子怎麼辦?」

「你這孩子,還能跟你爸你媽過不去?誰家小孩長大不挨點打?」


把暴力用愛的名義、家的名義包裹住,好像就擁有了實施的合法權利。


你只要是誰的丈夫、父親、母親,你就可以隨意用暴力手段處置這個人,且不用付任何代價。



但家暴絕不只是旁人嘴裏的家務事,它是違法犯罪行為,施暴者也決不可能在其中完美隱形。


2016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家暴構成犯罪的,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家暴不是私事,和稀泥也絕不是為她/他好。


如果你身邊有朋友正在經受家暴,請理解、支持、幫助ta,必要時撥打110求助。


別再勸她/他忍忍就好。



採訪 / 從不喝奶茶 左拉

策劃 / 姜 姜

視覺 / Richcat


註:圖片來自於網絡&影視劇作品《你是好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