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拒絕,可能每個人腦海中都會出現各種不一樣的畫面。
比如:被戀愛對象拒絕了,不能再繼續交往;被老闆拒絕、被辭退了;被朋友拒絕了一起玩耍等等。
或許有人不能夠理解:拒絕,就拒絕了唄!天涯何處無芳草;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TA不跟你玩,你就跟別人玩嘛!
遭遇拒絕,身邊的人通常會用這樣的話去寬慰TA,但往往效果非常不理想。在這樣的話背後,無一例外,透露着一個信息:被拒絕,你沒必要那麼在乎,你感覺那麼痛苦,是不對的!
但人家,就是這麼痛苦啊!這種感受,是非常真實的!
書中的一個實驗告訴我們:即便是遭受到一個陌生人的拒絕,心理上的痛苦,也是不可避免的。並且拒絕帶來的痛苦,要比其他的負面情緒,比如失望,沮喪,恐懼,來得更加的深刻。
拒絕,相當於心理上的「切割傷」和「刮傷」。
如果身體上被刀切了、割了,流血了,我們會知道:對方很疼,會去安慰對方,給對方清洗傷口,貼創可貼等等,但心理上的創傷,對方默默地在心裏流血,卻是我們無法輕而易舉地通過肉眼,所看見的。
所以我們常常會大大低估了拒絕,引起我們心理上的那種疼痛。任由它流血、化膿、感染,甚至進一步發展成更為嚴重的心理創傷和疾病。
1、為什麼「拒絕」會導致心理上如此巨大的情緒痛苦呢?
因為「拒絕」嚴重威脅到一個人的歸屬感。在人類的進化史中,人類是社會性動物。
在原始時代,如果被一個部落或者社群拒絕,就意味着:斷絕了食物的供應,受保護的權利,以及交配求偶的權利,相於自己被判了死刑,很難再生存下去。所以,人類祖先所帶給我們的集體潛意識,讓我們特別在意「被拒絕」,讓我們在遭受拒絕的時候,無法輕易,通過理性得到恢復。
實驗證明:一旦人陷入了「被拒絕」的痛苦當中後,他的智商,短期記憶,推理決策能力,都會大幅的走低。可見「拒絕」對一個人的破壞性。
2、遭受「拒絕」創傷的人極具攻擊性。
正因為「拒絕「給人帶來情感上的打擊如此之大,所以遭到拒絕的人,是非常憤怒和具有攻擊性的!這比較好理解。
比如說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曾經談過一個男朋友。相處的3次之後,我發現這個人比較自卑,總是在討好,雖然對我照顧得無微不至,但讓我感覺很不舒服,於是就提出了分手。
結果之後的經歷,讓我至今難以忘懷:他整整糾纏了我三個多月,一改原來溫柔體貼的樣子,開始給我輪番信息的轟炸。甚至於發過一條威脅的信息說:我們倆之間,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要把你的腦袋切下來等等……幸虧他是一個膽小的人,最終沒有做出什麼行動來,但他語言的威脅暴力,當時讓我害怕恐懼了很久。
3、拒絕之後的「自我批判」開啟了傷害的連鎖模式
拒絕給人帶來的傷害,是連鎖的。
我們心理上有一個說法,叫做「情緒推理」,就是說:人在不好的心境之下,不好的情緒狀態之下,會容易往壞處去想。
比如說:一個人因為公司削減成本,被裁員了,她會把被拒絕的原因「個人化」,覺得是我不好,我這個人很差勁,不討人喜歡,是沒有價值的,這樣的自我批判,就好像是往已經跌倒的自尊上再踢了一腳。
聲明:本文來源愛解答簽約作者:鵬菲心理-吳曉達,文中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