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老年人、病患、傷患等特定群體,社會各界都應給予更多關注和關懷。
5月14日,湖南株洲一名62歲重病女子因急需取錢就醫,被銀行告知需本人到場後才能取款,在中國農業銀行株洲田心支行辦理過程中,不幸去世,引發社會關注。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5月15日,去世女子家屬告訴記者,當地派出所、街道辦等部門正協調銀行處理此事,目前仍在協商中。對此,中國農業銀行株洲分行回復稱,該行高度重視,已第一時間成立專項工作組,全力配合公安機關開展調查。該行向逝者致以沉痛哀悼,並將配合家屬做好善後事宜。
據家屬透露,去世女子患有偏癱、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此前摔斷腿在當地醫院治療。事發當天,家屬打算取錢後對其轉院治療,由於忘記密碼,被工作人員告知需本人到場才能辦理業務。家屬還表示,在其已經向銀行工作人員說明老人身體狀況的前提下,工作人員沒有主動提供上門服務,不得已家屬只能用輪椅將老人帶來銀行辦理。不過,對雙方溝通過程,銀行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說法,表示老人的家屬在輸錯密碼後,同意將老人帶到現場辦理業務,但並未向工作人員說明老人的身體情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名老人在銀行辦理業務時不幸去世,不論是對其家屬還是銀行而言,都是一場令人心痛的悲劇。這一事件的發生,固然有難以預料的意外成分,但從常識出發,讓一名患有多種嚴重疾病,又因遭受外傷住院治療的62歲老人離開醫院,長時間在外活動,顯然具有較高的健康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銀行非要讓一名骨折住院的偏癱老人親自來到銀行辦理業務,就算沒有發生客戶死亡這樣的嚴重後果,也存在不容推卸的過失。而倘若是死者家屬不顧自家老人身體情況,未與工作人員溝通便做出了帶老人來銀行的決定,恐怕也對親人的健康不夠負責。對此,負有責任的一方還應從悲劇中汲取教訓,深刻反思。
話說回來,對銀行方面而言,不論其在這起事件中是否負有責任,都不妨總結經驗,想方設法將涉及老年、重病客戶的服務做得更加周全,從而在未來儘可能避免類似悲劇再次上演。對此,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切實做到以人為本,站在客戶的視角上想問題。需要指出的是,像銀行這類機構,雖然是商業機構,但也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客戶來辦理的業務,很多時候都不是「可辦可不辦」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因此,銀行更需要對用戶的特殊情況有所考慮,作出合理的人性化服務安排。像是這種老年客戶未到現場辦理業務的情況,銀行方面不妨多問幾句,主動了解客戶的身體健康情況,如此也有助於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糾紛。
單就這起事件而言,其後續處理還需以更加明確的調查結論為準,對此,社會不妨靜待結果。真相總會水落石出,屆時,誰都別想把自己該負的責任推給別人。而從更宏觀的層面上看,這起事件則給社會提了一個醒——對老年人、病患、傷患等特定群體,社會各界都應給予更多關注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