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失望性情感隔離(為什麼有的人和父母不親?)

2025年03月14日22:03:09 情感 1465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失望性情感隔離(為什麼有的人和父母不親?) - 天天要聞

文|小雯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身邊總有一些人,他們和父母的關係,既不像電視劇里那樣溫馨,也沒有驚天動地的衝突,而是一種若即若離的冷漠?他們很少主動聯繫家裡,回家也只是例行公事,談話寥寥無幾,甚至對父母的關心都顯得客氣又疏遠。過年時候,我們都很想回家,但是他們寧願在外地待着也不願意回家過年,他們並不覺得一個人在外地有多苦,反倒一想到要回家,就開始頭皮發麻。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人,可能你心裏會有一個聲音:「我也想親近他們,但就是親不起來。」 你可能會羨慕那些能和父母推心置腹、無話不談的人,但你發現,自己做不到,甚至每次嘗試靠近,都會被某種無形的牆擋住。

親愛的,這,並不是你的錯,而是心理學上的 「失望性情感隔離」 在起作用。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失望性情感隔離(為什麼有的人和父母不親?) - 天天要聞

01. 你不是不想親近,而是一次次的失望,讓你學會了遠離

「失望性情感隔離」(Disappointment-Induced Emotional Detachment)是指,當一個人長期在重要的親密關係中遭受忽視、傷害或冷漠,他的大腦會自動建立起一套保護機制——減少投入,降低期待,甚至刻意疏遠,以減少受傷的可能性。

小時候,你可能也曾渴望被理解,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同,可現實卻讓你不斷受挫。你或許經歷過:

  • 傷心難過時,想找父母傾訴,卻換來一句「有什麼可哭的?」
  • 取得好成績時,期待被表揚,卻被一句「這不是應該的嗎?」澆滅了喜悅
  • 遇到問題時,想尋求幫助,卻被反問「你怎麼這麼笨?」
  • 甚至連表達自己的想法,都會被直接否定:「你還小,懂什麼?

每一次你試圖靠近,都被一盆冷水潑回去。

你會漸漸明白,父母並不懂你的情緒,也不會給予你想要的溫暖。於是,你開始學會忍耐,學會不再表達真實感受,學會在父母面前隱藏自己。

這不是冷漠,而是一種自我保護。是的,當一個孩子失望多了,心自然也就慢慢關上了。

尤其是,當你發現,不管自己做得再好,父母的標準永遠在提高;不管自己多難過,他們都不會真的關心你的感受。於是,你開始了習慣性地對他們報喜不報憂,甚至連「我很好」都變成了一種敷衍。

是的,你心裏一定經常對自己說:與其一遍遍期待,再一遍遍失望,不如乾脆不要期待。

這,就是「失望性情感隔離」形成的原因。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失望性情感隔離(為什麼有的人和父母不親?) - 天天要聞

02. 你不是不孝順,而是長期的情感匱乏,讓你學會了「理性盡孝」

很多人說:「父母再不好,他們也是生你養你的人,你怎麼能對他們冷漠呢?」 但事實上,親子關係,並不是單方面的恩賜,而是雙向的連接。

當你從小缺少真正的關愛,你會發現,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慢慢就會變成一種責任感驅動的「理性盡孝」:

  • 你會給他們錢,會照顧他們的生活,但不會主動分享自己的情緒;
  • 你逢年過節會回家,但更多是出於「應該」,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期待;
  • 他們生病時,你會盡到子女的責任,但你不會主動撒嬌或依賴他們;
  • 你會關心他們的健康,卻不會像朋友那樣和他們聊天、談心。

這種狀態,不是不孝,而是一種被迫的「情感降級」

當你從小就得不到溫暖,你長大後自然不會本能地去索取溫暖,也不會主動地給予他們情緒價值。

你對他們沒有恨,但你也沒有太多愛。於是你選擇了一種折中的方式:既不遠離,但也不親近。

我知道,這,是你能給自己找到的最合適的平衡。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失望性情感隔離(為什麼有的人和父母不親?) - 天天要聞

03. 你不是故意冷漠,而是你早就學會了「有些愛,是不可得的」

有些人可能會問:「那為什麼有些人被父母傷害過,長大後依然和父母關係很好?而你就不行呢?」

我想,這兩者的區別就在於,能不能「和解」這件事,取決於父母是否願意做出改變。

有的人,他們的父母后來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願意改變,願意真正傾聽孩子的心聲,於是孩子也願意重新靠近。

但有些人的父母,從未改變,也從未承認自己有問題。甚至他們會反過來指責你冷漠,覺得你「沒良心」,卻從未想過你為何會變成今天的樣子。

如果一個人曾經受傷,但後來得到了彌補,他的心就能慢慢癒合。但如果一個人曾經受傷,他表現了出來,卻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他後來又傾訴了一遍,還沒有得到心疼,那他就只能靠自己封閉內心,才能避免自己繼續受傷了。

是啊!有些父母也許總是喜歡維護自己的權威,總是不肯放下架子,真心地考慮一下你的感受,那你讓孩子還怎麼親近你?

有很多時候,不是你不願意靠近,而是你知道,這種關係,無論怎麼努力,永遠只能停留在表面。

你早就看透了,有些愛,是不可得的。那既然如此,就不如不去強求。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失望性情感隔離(為什麼有的人和父母不親?) - 天天要聞

04.梅娘說:如果你也在經歷「失望性情感隔離」

如果你讀到這裡,發現自己的情況和文章描述的一樣,請你知道:你並不孤單,也並沒有錯。
你的冷漠,不是你的性格問題,而是你曾經一次次受傷,最後被迫建立的心理防禦機制。

你不需要強迫自己「熱絡」,也不需要迎合別人的期待去假裝親密。你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方式,與父母保持合適的距離。

你不需要去控訴父母,苛求他們改變,更重要的是,你要明白:你的人生不應該被童年困住。

你可以選擇去修復自己,去建立新的、更健康的情感連接。你可以去尋找那些真正懂你、珍惜你的人,而不是一味沉浸在無法改變的關係中。

親情很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東西。你不需要讓他們來定義你,且你不欠任何人一個完美的自己,但你欠自己一個溫暖而自由的人生。

與你共勉。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淚目!這封寫給媽媽的信,藏着多少人難以言說的愛 - 天天要聞

淚目!這封寫給媽媽的信,藏着多少人難以言說的愛

親愛的媽媽:展信時,彷彿您溫暖的懷抱正將我輕輕環住,那些被歲月塵封的回憶,如同潮水般,帶着愛與愧疚,洶湧地漫上心頭。那些平日里羞於出口的話語,此刻都化作跳動的字符,急切地想要奔赴到您身旁。小時候,您是我心中無所不能的超人,是我在這紛繁世界裏
我媽78,每月退休金4500,如今她跟我住,把錢都給我,哥嫂不樂意 - 天天要聞

我媽78,每月退休金4500,如今她跟我住,把錢都給我,哥嫂不樂意

窮人的愛,富貴的情"老王家二小子,怎麼好意思要你媽那點退休金?她辛苦一輩子,現在連自己花都不夠!"鄰居劉大嬸站在樓道里,聲音像早市的大喇叭。我說不出話來,只能尷尬地笑笑。劉大嬸也不等我回應,繼續道:"你媽在紡織廠幾十年,腰都直不起來了,這點
時間過得真快啊?我們這批60後的人,快要邁進花甲之年了 - 天天要聞

時間過得真快啊?我們這批60後的人,快要邁進花甲之年了

不知道你們的感覺是不是這樣?時間過得真快啊?不知不覺一天又一天的過去了。我們這批60後的人,年齡大的都66歲,年齡小的也57歲,眼着都要邁進花甲之年。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我深有體會,不知道從啥時候開始,變得「認命、認慫,還不再認理」,曾經的那股
泰山陪爬大學生稱客戶主要為女性,一天接三單父母擔心其膝蓋 - 天天要聞

泰山陪爬大學生稱客戶主要為女性,一天接三單父母擔心其膝蓋

「五一」假期,「泰山陪爬」再次登上熱搜。5月5日,極目新聞記者從泰山陪爬大學生付同學處了解到,「五一」期間,他的工作室已經成交了37單,他本人的收入有幾千元。「爸媽會擔心我的身體,讓我保護好膝蓋,我自己感受還好。」付同學背着小朋友陪爬泰山付同學從讀初中起訓練短跑項目,目前是一名大三體育生,從事陪爬業務將...
女人最好的活法,不是為了誰,而是為了自己 - 天天要聞

女人最好的活法,不是為了誰,而是為了自己

婚姻不是終點,自己才是歸宿女人這一生,別把婚姻當成人生的全部。男人愛不愛你,婚姻幸不幸福,都不是衡量你價值的尺子。年輕時或許覺得嫁得好就是贏家,但活到後半程才明白:再好的伴侶,也給不了你一輩子的底氣。你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修車棚里的「月光寶盒」:打開父親沉默的愛 - 天天要聞

修車棚里的「月光寶盒」:打開父親沉默的愛

那年深秋的夜晚,我在老家雜物間翻出一個銹跡斑斑的鐵皮盒。盒蓋內側貼着張泛黃的日曆,1998年9月12日被紅筆重重圈住——那是我被診斷出先天性心臟病的日子。盒底散落着醫院繳費單、中藥藥方,還有張皺巴巴的便簽,上面歪歪扭扭寫着:「砸鍋賣鐵也要治
藏在快遞盒裡的秘密:當我拆開母親寄來的第108個包裹 - 天天要聞

藏在快遞盒裡的秘密:當我拆開母親寄來的第108個包裹

上周收到母親寄來的包裹時,同事們又開始打趣:"你媽是不是開快遞公司的?"我笑着拆開牛皮紙,二十包真空包裝的槐花蜜滾落出來,最底層壓着張泛黃的便簽:"新蜜,記得每天沖一杯。"這是母親今年寄來的第18個包裹,而從七年前我到外地工作起,這樣的包裹
凌晨三點的急診室,我終於讀懂了父母的「謊言」 - 天天要聞

凌晨三點的急診室,我終於讀懂了父母的「謊言」

凌晨三點零七分,急診室的熒光燈刺得人睜不開眼。消毒水的氣味混着此起彼伏的呻吟聲,我攥着繳費單的手指冰涼。走廊盡頭傳來熟悉的咳嗽聲,轉頭看見父親弓着背蜷縮在塑料椅上,母親正用掌心輕輕拍着他的後背,像哄着小時候發燒的我。
准婆婆用二手貨當婚房:二婚女孩的尊嚴,真的一文不值? - 天天要聞

准婆婆用二手貨當婚房:二婚女孩的尊嚴,真的一文不值?

「看到全屋二手傢具時,我突然明白——在她眼裡,離過婚的我,連套新傢具都不配。」最近,一位網友的婚房經歷引發熱議:她曾有過失敗婚姻,如今遇到真心相待的男友,卻因「二婚」標籤遭准婆婆嫌棄,不僅被安排二手房當婚房,屋內更是堆滿不知從哪淘來的二手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