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巨嬰」現象 ----探究時代背後的隱憂

2024年04月07日18:55:16 情感 1509

文/趙香玲

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我們經常聽到一個頗為諷刺的說法——「巨嬰」。這個詞彙通常用來形容那些心理年齡遠低於實際年齡的成年人,他們可能在情感上依賴他人,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在行為上表現出自私和任性。而在眾多群體中,有一個現象尤為引人注目,那就是一些男人展現出的「巨嬰」特徵。這是一種嚴重的社會現象。我所以說出來,不是只代表我個人的觀點,而是拿出來討論,以正己心。

這個題目出來前,我思考了很久,難道女人沒有「巨嬰」現象,只有男人有?題目出來時正趕上我每月作業接近尾聲,索性寫出來任由男人女人拍磚吧。

所謂的巨嬰表現在哪些

1. 情緒化:在面對壓力或挑戰時,他們可能會表現出過度的情緒反應,如憤怒、焦慮或沮喪。

2. 逃避責任:他們可能在經濟或情感上過分依賴他人,當工作或者家庭遇到困難時,他們傾向於逃避而不是積極尋求解決方案。

他們會過分關注自己的需求和慾望,忽視他人的感受。對家人特別是妻子或者兒女關注少,他們用聚會甚至賭博,出軌等方式釋放自己的壓力卻冷漠對待妻子及家人的訴求。特別是一些男人在子女教育問題上,表現出來的不夠成熟的行為更加明顯。

年輕時,孩子多數由母親但當教育的主角,當孩子情緒或者其他方面出現問題時,他會以經濟需要等各種理由將教育重任推給妻子,直到妻子和孩子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時,他又會譴責妻子情緒有問題,見識不夠,遇到事情不冷靜等等。即使在退休或進入老年階段,他們仍然缺乏成熟的生活態度對待生活。我們經常聽到很多離退休老男人,會將自己做的那點家務事引以為傲,拿出來渲染自己對妻子的體貼,卻不知道妻子夜以繼日的忙碌中犧牲了多少自己的時光。

什麼原因讓這些男人成為「巨嬰」的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 社會層面:傳統性別角色的教育,使得男性在成長過程中,社會角色刻板化,舉個例子:單位里做同一種工作,女性往往是下班後奔赴家中,處理雞毛蒜皮的家務事,孩子,父母等等,而男性,則會選擇外出會酒肉朋友,美其名曰是為了社會關係,其實認真想來,不過是逃避家庭責任。這也是導致他們在面對家庭重大事物時選擇逃避的主要原因。

2. 心理層面:隨着年齡的增長,一些男性可能會感受到力量和影響力的流失,這種無力感可能導致他們以「巨嬰」的方式尋求關注和安慰。我們看身邊70歲以後的老年人,最後夫妻剩下一人時,能獨自承受作為老年生活的孤獨,衰老,不容易抑鬱的大多是女性。而男性基本或者必須找個老伴,否責他的生活瞬間幾乎就失去了光彩,然後就是家裡雞飛狗跳,不得安寧了。

3. 個人層面:個人成長經歷、教育背景和家庭環境等因素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

個人文化教育的不同,對待生活態度也不同。60歲以上的人出生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時候物質貧乏,農村城鎮的男生多是用來對付農耕,體力勞動某些時期成為家庭中最重要的活着必要的來源。這批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生的男人被家庭社會教育成了自以為是的性格,很容易形成「巨嬰」的行為和人格。

60末70初的男人,多數家裡是為了要男嬰成了使命的年代,家裡有三兄妹的,最小的多數是弟弟。這些弟弟們長大過程里被母親,姐姐,妹妹的寵壞了,除了讀書還是讀書,就是不讀書的,也會為了城鎮戶口,父母嘔心瀝血。然後進城的弟弟成了家裡的驕傲,典型「鳳凰男」就出場了。70末80初的男生多數是獨生子女,或者是家裡的弟弟,很多農村政策都是:第一個是男生不準生二胎,第一個是女生,12歲後允許生二胎,如果二胎剛好是男生,大12歲的姐姐就成了「小媽」,這個在老媽小媽寵愛下的男人40歲後,典型的「巨嬰」現象就很明顯了,比如對妻子不夠體貼,過於重視母親的感受,拿着「孝」作為借口,成了某種媽寶男的代表。

男人的「巨嬰」現象  ----探究時代背後的隱憂 - 天天要聞

男人的「巨嬰」現象不僅影響他們自身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也會對家庭成員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成為社會上不安定因素一部分。

1. 家庭關係緊張:他們的行為可能會激化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特別是婆媳關係容易惡化,很多兒媳婦成了「怨婦」,大部分怨言都在熬成婆的老人身上,其不知,根源是沒有完全成熟的男人,男人的不成熟,會讓對他充滿期待的妻子失望,會讓好容易看著兒子成人甚至成氣候的母親對兒媳婦開始挑剔,於是造成家庭不穩定,甚至解體。

2. 子女教育問題:作為父母的他們可能無法為子女樹立良好的榜樣,影響子女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巨嬰」男性,多數從不認真去面對教育問題,對兒女以給錢為主線,自己認為能賺錢,能給孩子足夠金錢支持就是一切,這種家庭的子女多數歧視母親,不夠尊重女性,未來的家庭幸福堪憂。

3. 社會責任缺失:他們可能無法有效地履行社會責任,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產生負面影響。甚至道德淪喪,做出危害社會和大眾的事情來。如那些大的貪官腐敗,很多行為都來自最初的教育和影響。還有那些傷害女性和兒童的男人,這種惡劣的行為,多數來自扭曲的人格,不是人人喊打,而是罪不可恕。

男人自我反思是個比較困難的事。我經常說,為什麼多數女人「聞酒色變」?其根源多數來自不負責任的男人,以為了工作,為了上進,為了家庭種種理由,搞壞了本來可以因為酒而放鬆的生活,變得面目可憎,酒成了罪魁禍首,這類男人多數不夠成熟,接近「巨嬰」 的某些表現。

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模式並尋求改變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可以針對性尋求心理諮詢和支持服務,幫助自己處理情緒和心理問題。

男人的「巨嬰」現象是大問題,不僅僅會使自己和家庭陷入混亂,特別是陷入老年後的男性,固執,自私,很容易影響子女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目前看,我們更需要很多專業的心理學專家,針對這一現象給出一些指導和幫助。以公益講座等方式廣為宣傳。

對比當下社會,特別是60後的子女,在父母身邊各種付出的的大多是女性,當80歲之後的父母剩下父親時,很少聽到誰家不雞飛狗跳的。很多60後的朋友吐槽,生兒子沒啥用,你看看誰家的老人不是女兒在照顧?

男人的「巨嬰」現象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它需要社會各界共同的關注和努力。通過提高社會意識、強化心理支持、促進社會參與和改善家庭教育,使這些男人走出「巨嬰」的陰影,迎接更加成熟和諧的生活。

當然我這篇小文不夠引經據典,也有點以點帶面,總之,這種現象的存在堪憂,只希望少一些「巨鷹」的成年人。

人生苦短,但願少一些媽寶男,巨嬰男,鳳凰男。社會多關愛婦女兒童,家庭喜樂平安,社會繁榮富強,我想,這是很多人的夢中樂園吧?

男人的「巨嬰」現象  ----探究時代背後的隱憂 - 天天要聞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以為全世界都在針對你?1個心理陷阱正在偷走你的冷靜 - 天天要聞

以為全世界都在針對你?1個心理陷阱正在偷走你的冷靜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被各種突如其來的狀況絆住腳步,氣得直跺腳。可你知道嗎?讓自己快速冷靜下來有個特別重要的訣竅。哪怕處在特別棘手的狀況里,也要能分清別人實際做了什麼,和他們本來想做什麼。這看似簡單的區別,裡頭可有大學問。 在法律中,這種區別體
我離婚後才明白,女人最親的人並不是老公和孩子,而是這個人 - 天天要聞

我離婚後才明白,女人最親的人並不是老公和孩子,而是這個人

在人生的旅途中,許多寶貴的真理唯有在遭受挫折、歷經磨難之後方能領略。無論旁人如何苦口婆心,若非親身經歷,那些忠告往往難以入耳。正如此,某些彎路,唯有親自踏上,方知其險峻。我的摯友楊佳便曾如此感慨:「離婚前,無數人勸我不要辭職,不要成為家庭主
跪得越快,「放血」越狠 - 天天要聞

跪得越快,「放血」越狠

日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一場活動上發表講話,警告如台灣半導體公司台積電不在美國設廠,將繳納高達100%的稅金。此外,他還批評拜登政府向台積電廠房建設提供66億美元的補助,認為台積電不需要這筆錢。作為全球芯片製造龍頭企業,台積電在台灣經濟中佔有重要位置。多年來,在「科技霸權焦慮症」和「圍堵中國妄想症」支配下,...
鄉村輕喜劇(2025-73)一別兩寬 - 天天要聞

鄉村輕喜劇(2025-73)一別兩寬

聲明:本文為我是入葉見微涼的原創作品。禁止搬運抄襲。感謝大家的評論和點贊。內容純屬虛構,請勿過度解讀。人物皆為化名,如有雷同,請勿對號入座。大虎媽回來一次,前夫哥沒在家,只碰見了老太太。老太太苦口婆心地勸她,別再來找前夫哥了。
丈夫離世,生前欠債妻子應該承擔嗎?立「有條件欠條」能免責嗎?判了 - 天天要聞

丈夫離世,生前欠債妻子應該承擔嗎?立「有條件欠條」能免責嗎?判了

丈夫去世後,其生前所欠債務妻子應該承擔嗎?「若無法維繫家庭正常生活開銷可不償還」的特殊欠條能得到法律認可嗎?近日,平江縣人民法院審理了這樣一起案件。萬某生前經營一家汽車修理店,長期從供應商胡某處購買汽修配件,累計拖欠貨款90000元。萬某去世後,胡某找到其妻子陳某索要欠款,陳某表示她雖然認可萬某與胡某有...
《與神對話》3句簡單的話,讀懂了人生就順了 - 天天要聞

《與神對話》3句簡單的話,讀懂了人生就順了

《與神對話》由美國作家walsch創作,其獨特的對話形式,深入討論了人生,金錢,慈愛等話題,話題直擊生命的本質。當我們面對人生的困境時,如果能從更高的維度來看待生命,人生往往就會有不同的結果。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