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這樣想,父母走了之後,還有祖業祖屋,應該去繼承。
對於有幾兄弟的家庭來說,留一個兄弟在老家,逢年過節還有一個地方落腳,祖上的一切都不會弄丟。
要是在外的兄弟到了退休的年紀,還能去農村定居,享受田園風光。
回到現實,我們會發現,父母走了之後,故鄉就回不去了,原因很現實。
01
打工人要回鄉,是有附加條件的。
我的同學老劉,70後,土生土長的山裡人。
初中畢業後,老劉就去東莞打工了。先後在石碣鎮、企石鎮等地待過。
前些年,老劉耗盡所有的積蓄,在縣城買了房子,還因此承擔了二十萬房貸。
一晃,老劉也是快五十歲的人了。
每次過年,同學小聚,老劉都在感慨:「真的不想外出打工了,太難了。」
今年,過完年之後,老劉和妻子商議,就留在了老家,本想「隨便干點啥,能養活自己」就行了。
春天來了,村裡的老人開始耕地。有人種西瓜,有人種芝麻,還有人種蘿蔔。
老劉則忙着修理老屋,因為父母過世兩年多,老屋已經變得滿目瘡痍,房頂也嚴重漏水。
老屋修好了,但是家裡的農具,缺胳膊少腿,根本就用不了。更可悲的是,老劉拿起農具,發現自己居然不會用,變成了「門外漢」。
要想在土地里找財富,這是要花本金的,還要種出點什麼,並且要自己找銷路。
一開始,老劉還以為,依託自媒體,能夠賺點小錢。但是他嘗試了半個月之後,毫無起色。
看着一籌莫展的老劉,妻子開始抱怨:「到處都是蚊蟲,每天都吃老本。修房子就花了一萬多......日子怎麼活?還不如去打工。」
家和集市,有五里路的距離。並且隨着年輕人進城,集市也變得冷冷清清。多數的東西,得開車到二十里之外的縣城去購買。
本地沒有工廠,就是養殖場,也多半是家庭經營,不要外請勞動力。
不得不面對現實,老劉悄悄關好老屋的門,繼續南下,走進工廠。雖然打工很煩躁,很累,但是能有收入,並且能退休。
不難發現,打工人要回到農村老家,起碼要這幾個條件:重新塑造農村生活的習慣,融入當地;有賺錢的門路,不能每天無所事事,坐吃山空;老家要有像樣的房子,距離城市不能太遠;家裡人要都支持;安排好了養老的退路,不能過沒有養老金的餘生。
沒有附加條件托舉,在農村待着,你的生活就會陷入困境,難以出頭。
02
人要是有錢了,此心安處是吾鄉。
古人說:「窮不走親,富不回鄉。」
人窮的時候,去親戚家走一走,本想得到幫助,但是親戚卻討厭你,笑話你,就怕你連累他。
人有錢了,回到家鄉,本想大展宏圖,但是左鄰右舍都嫉妒你。親戚朋友都找你借錢,也有人借錢不還,讓你防不勝防。
還有,農村人的狹隘思想,也會限制你的事業發展。
「鳳凰WEEKLY」平台上,講了一件真實的事情。
一位女大學生余某,回到家鄉武漢創業,種植了很多的南瓜,但是村裡的老人卻眼紅她,然後大搖大擺把南瓜偷走,就是村裡的幹部去阻止,也無濟於事。
女大學生通過直播,哭訴:自己投入了100多萬種的地,現在只回本幾萬塊。
無獨有偶,山東濱州的一男子,在家鄉種植玉米,被老人隨意採摘,導致損失很大。
當然,等待盜賊的,是法律的制裁。創業的環境,也會改善。
可是,投資創業的人,經過幾次折騰之後,就難以生存了,畢竟財力是有限的,虧損不起。
有一種致富的規律,叫「扶貧先扶志」。
人的精神面貌改變了,不會心窮了,然後就富起來了。作為打工緻富的你,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是村裡的人,素質參差不齊,要讓其精神富起來,是有難度的,也需要漫長的過程。
除去「眼紅、算計」的因素,作為有錢的打工人,回到鄉里,也就失去了持續致富的基本條件,一切都要重頭來過。
你要是去村裡炫耀一番,也會因為被嫉妒,陷入到人際交往的困境。
既然你已經漂泊了多年,那就習慣外面的生活,選擇自己喜歡的地方,繼續待着,好好退休,養老,也未嘗不可。
03
考慮子孫後代的發展,是打工人的責任。
我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人,一路上吃了不少苦。
祖輩沒有給我們錢財,就是好的教育條件都沒有。但是回頭看,我們不僅要管好自己這一代的生活,還得顧着父母的養老,子女的未來。
送別了父母,並不等於輕鬆起來了。我們的孩子已經長大,要去更遠的地方生活,要追求詩和遠方。
若是我們回到農村,那麼我們的孩子回鄉,就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並且,孩子結婚之後,還需要我們去管孫輩。
因此,很多五六十歲的打工人,選擇了和子女「隨遷」,這是無奈,也是對子女最好的幫忙。
04
詩曰:「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時過境遷,改變的不僅僅是容顏,還有家鄉的風土人情、投資環境、生活水平、人際關係等。
從現實來分析,很多人說「回鄉」,並不是回到村裡、鄉里,而是在縣城。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打工人,在縣城買房了。
打工人,自己選擇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到了退休,總會好很多。
回鄉去小住,就像做客一樣,還好,常住的話,還得慎重考慮。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