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現在我們處在一個「不確定」的時代。「不確定」這三個字後面,其實隱藏了一座命運的分水嶺。
有人遇事就會想,這件事不確定性太大,還是算了吧。你看,人類的理性和預測能力在起作用了,但真實世界的故事往往是怎麼發生的呢?
比如說,一個人幹了一件事,雖然事情本身沒成,但是他認識了幾個新朋友,了解到了一個新機會。他嘗試了新機會,也沒成,但是掌握了一些新資源。他想用這些資源去干點什麼,也不順利,但是順手掌握了一些新知識。看起來這個人似乎很魯莽,幹什麼都不成,還到處撞南牆,但每一次「撞」,總有一些意外收穫。這些意外收穫最後讓他拼出了一條路。
清朝中興之臣——曾國藩有個做事原則,他說: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關於曾國藩在歷史上的功過、是非我們這裡不做討論,只講他的「做事觀」。
沒有一成不變的事,任何事物都處在它內在規律的變化之中,還有可能受周圍環境變化的影響,所以對事情的任何判斷都是基於當前,而不是基於未來的確定的結果。
曾國藩做事情是如此,歷史上的任何偉大人物做事情也是如此。因為我們無法預知事情的結果,但可以努力做好自己。
讀過《凡人修仙傳》的朋友都知道,本書的主角——韓立去闖任何一個副本之前,從來就不知道面臨什麼具體的危險,雖然他也曾試圖了解副本里的危險程度,但他唯一做的就是武裝自己:多提高一層境界,多掌握一項法術,多煉製或購買一件頂級法器,多準備一些恢復法力的靈藥,多留幾手壓箱底的手段。所以,每一次副本韓立都能夠全身而退,而且收穫頗豐。
列舉《凡人修仙傳》中韓立的例子,是想告訴大家,面對未知的事物,真的沒有必要等到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時才去做,因為機遇與風險並存,往往風險越大,收穫就越大。而你所面臨的風險就是所能承擔的最大損失。
我曾聽到過一句話:當你猶豫着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勇敢一點,先做了再說;當你猶豫着要不要不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還是再思考一下,先不要去做。
所以,「不確定時代」就是用來嚇唬那些高度理性、沒有100%的把握就不行動的人的。而對於行動者來說,本來就不需要什麼確定性,他們的成功是用意外收穫拼起來的。
你認同不認同文中的觀點呢?而你又是不是果斷的行動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