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人的婚姻觀:不結婚,不生娃,只談戀愛

2023年08月04日22:40:05 情感 1561

當代年輕人的婚姻觀:不結婚,不生娃,只談戀愛 - 天天要聞

對於父輩而言,人總是要結婚生子的,不結婚,在鄰里鄉親們的眼中是要被笑話,被看不起的,而無論婚姻本身是多麼的一地雞毛, 和對面的那個人是多麼地相看兩厭。再不濟, 少年夫妻老來伴, 有個頭痛腦熱時,也有個人在身邊照顧。而其次,活在世上, 總也要留下自己的血脈。

但是年輕人並不這麼想,兩個人能在一起,靠的是兩個人的感情, 但涉及到婚姻,就是兩個家庭,而生孩子更意味着雙方要付出巨大的時間,金錢,精力來撫養。什麼風花雪月在日子的磋磨下, 也消耗殆盡,碰上豬隊友, 那更是氣不打一處。婚姻更多的,是合伙人。

生活中認識的一位長輩, 對於婚姻, 對對方抱怨頗多,年老時,仍咬牙切齒。在過去那個艱難的年代中,男方遊手好閒,一人扛起了全家的活計, 辛苦撫養孩子長大,到老後,卻並不願意繼續同男方生活在一處屋檐下。但是面對年輕人,仍然極力勸解結婚。或許, 婚姻在他們心中,是必須要有的,否則,人生便不完整。

當代年輕人的婚姻觀:不結婚,不生娃,只談戀愛 - 天天要聞

老一輩們對於孩子和後代的執着, 並不是沒有道理,打拚一輩子, 總是有個目的,而孩子與後代便是那個目的。年輕人並不這麼想, 人活着,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這或許也有個人主義盛行之下帶來的觀念。但是從另一方面, 如果對於基因有了解,也會發現,即使沒有後代,個人的基因也會傳遞——通過旁系的兄弟姐妹,甚至遠房的親戚。不論有沒有孩子,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有沒有孩子,你的基因都會在。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認識一對丁克夫婦,倒是對未來科技充滿希望,堅信幾十年後,科技的發展會進一步解放人類,老年生活不會比現在更艱難。其次, 老年生活如何, 最關鍵的是健康, 而不是孩子。

當代年輕人的婚姻觀:不結婚,不生娃,只談戀愛 - 天天要聞

高房價,高教育負擔,高醫療負擔, 讓不少人望而止步,如果婚姻與孩子帶來的是生活水平的急劇下降, 那麼意義又在哪裡呢?人本質上是趨利避害的,在不利的環境下, 人們會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中年男女,與異性關係曖昧,是怎麼產生的? - 天天要聞

中年男女,與異性關係曖昧,是怎麼產生的?

中年男女,與一個異性之間的相處,彼此之間的關係,大大方方,坦坦蕩蕩更長久,更值得珍惜。人到中年,在日常生活中,與異性的相處過程中,智者的選擇是保持距離,不頻繁接觸,靠近。
當情人臨終想見你,你會如何選擇?一場戳心的靈魂拷問! - 天天要聞

當情人臨終想見你,你會如何選擇?一場戳心的靈魂拷問!

愛情這事兒,多半藏在生活的雞毛蒜皮里,可要是生死關頭突然來了,那些被身份、規矩裹着的感情,到底會露出啥樣的真相?好多人把情人關係當成生活的調劑,卻很少琢磨:要是有天她躺在病床上,用盡最後一點力氣說想見你,拋開那些世俗說的角色,你心裏頭抗拒的
一個德國客戶的人生經歷,真正闡釋了什麼叫做九死一生 - 天天要聞

一個德國客戶的人生經歷,真正闡釋了什麼叫做九死一生

(原創,歡迎點贊評論~)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鮑勃·迪倫曾說過: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被稱之為人。今天和一個德國客戶聊天,聽了他的人生經歷,我想說,一個人要經受多少磨難,才能被稱之為強者。他這一生,挺傳奇,也足夠悲催。
普通人變強的第一步:丟掉羞恥心 - 天天要聞

普通人變強的第一步:丟掉羞恥心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焦點效益」。 是說人很容易太看重自己,從而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 因為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怕尷尬、怕丟臉,以至於不敢嘗試新事物,從而錯過很多成長的機會。 ....
玄學!他27歲宣布跟她戀愛了,她28歲時,卻傳來了倆人分手 - 天天要聞

玄學!他27歲宣布跟她戀愛了,她28歲時,卻傳來了倆人分手

玄學!他27歲時宣布跟她戀愛了,她28歲時,卻傳來了倆人分手剛好差7歲,剛好出處了8年,到底是他等不到她,還是她耗不起他呢?當年他27歲,他的事業還是巔峰期,她才20歲,她的事業還在上升期!他不管不顧的宣告了倆人的關係,他作為頂流,事業一度
在這複雜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像這樣的情人關係會真的有嗎? - 天天要聞

在這複雜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像這樣的情人關係會真的有嗎?

有一種特殊關係能夠長久維持。好多人都覺得這種關係不道德,會破壞別人的生活。其實在生活中每當出現這種關係的人,其實他們是真正有着真感情的人,其中互相之間沒有任何利益關係與算計對方的想法。這樣的感情是很難遇到的,也是很珍貴的。
女人這一生,什麼樣的活法最高級? - 天天要聞

女人這一生,什麼樣的活法最高級?

香奈兒曾說:我的生活不曾取悅我,所以我創造了自己的生活。在這個喜歡定義女性「應該這樣、應該那樣」的時代,有太多的標籤綁架。有人把婚姻當終點站,有人將年齡作倒計時,更多人困在「既要又要」的完美陷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