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斷聯的人,就不要再聯繫了

2023年04月21日20:35:05 情感 1048

有些感情,不是說你努力去挽回就有用的,也不是說一定要追問原因,繼續糾纏,直到傷透才能放下。

對於一段斷聯很很長時間,彼此都沒有主動聯繫的感情,最好的處理方式是,不再聯繫,停止想念,慢慢恢復原來的生活。

斷聯兩個月以上,中間沒有任何的聯繫,這樣的關係,就不要再聯繫了。

這樣斷聯的人,就不要再聯繫了 - 天天要聞

兩個月的時間,足以夠兩個人想清楚是否合適,是否還會在一起,如果在這期間內,誰也沒有聯繫對方,之後再聯繫,大概率是不會和好的。

唯一能讓你感受到的是,在同一個人身上,受第二次傷害。

原本慢慢恢復的情緒,因為時隔幾個月後的再次聯繫,對方的拒絕,會讓你再次陷入一次痛苦難受的境地。

失眠、抑鬱、想哭、吃不下,對任何東西都沒有了興趣,又要重新開始梳理心情,還要經過漫長的時間重新放下。

這樣斷聯的人,就不要再聯繫了 - 天天要聞

斷聯的時間太長,也給了彼此冷靜思考的時間,以及各自朋友對這段感情的看法,綜合下來,如果這期間,誰也沒聯繫誰,就是在權衡。

直到愛得不想放手的一方主動聯繫,那一刻才知道,原來真的存在「感動的只有你自己」。

為什麼各自的朋友沒有勸和,大概是因為,彼此都是在對方做得不好的時候,情緒崩潰的時候跟朋友傾訴,控訴對方的不好,在朋友看來,你們的相處沒有一件是開心的事,所以不勸和。

這樣斷聯的人,就不要再聯繫了 - 天天要聞

斷聯後,其實最佳的挽回時間,是對方在朋友圈裡寫小作文的時候,只要你還愛,在看到小作文後,放下所謂的面子跟自尊,搭起溝通的橋樑,就還有可能。

但無論如何,當你感覺這段感情沒有可能了,彼此都再也沒有跨出主動那一步,就不要再去糾纏聯繫了。

再想念,再喜歡,再不甘,再想要再在一起,都要剋制住,因為,再傷一次的心,它承受不住。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女人有這些「微反應」,明顯是動情了 - 天天要聞

女人有這些「微反應」,明顯是動情了

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女人對你態度冷冰冰,對你的事情不上心,你親近她,她會後退,會下意識將你推開,你有事情要麻煩她,女人很容易失去耐心;某些時候,你穿荊度棘,為女人做一些事情,試圖哄女人開心,女人卻不受哄,總是怠慢你,在這個時候,你應當明白女
中年男女,與異性關係曖昧,是怎麼產生的? - 天天要聞

中年男女,與異性關係曖昧,是怎麼產生的?

中年男女,與一個異性之間的相處,彼此之間的關係,大大方方,坦坦蕩蕩更長久,更值得珍惜。人到中年,在日常生活中,與異性的相處過程中,智者的選擇是保持距離,不頻繁接觸,靠近。
當情人臨終想見你,你會如何選擇?一場戳心的靈魂拷問! - 天天要聞

當情人臨終想見你,你會如何選擇?一場戳心的靈魂拷問!

愛情這事兒,多半藏在生活的雞毛蒜皮里,可要是生死關頭突然來了,那些被身份、規矩裹着的感情,到底會露出啥樣的真相?好多人把情人關係當成生活的調劑,卻很少琢磨:要是有天她躺在病床上,用盡最後一點力氣說想見你,拋開那些世俗說的角色,你心裏頭抗拒的
一個德國客戶的人生經歷,真正闡釋了什麼叫做九死一生 - 天天要聞

一個德國客戶的人生經歷,真正闡釋了什麼叫做九死一生

(原創,歡迎點贊評論~)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鮑勃·迪倫曾說過: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被稱之為人。今天和一個德國客戶聊天,聽了他的人生經歷,我想說,一個人要經受多少磨難,才能被稱之為強者。他這一生,挺傳奇,也足夠悲催。
普通人變強的第一步:丟掉羞恥心 - 天天要聞

普通人變強的第一步:丟掉羞恥心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焦點效益」。 是說人很容易太看重自己,從而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 因為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怕尷尬、怕丟臉,以至於不敢嘗試新事物,從而錯過很多成長的機會。 ....
玄學!他27歲宣布跟她戀愛了,她28歲時,卻傳來了倆人分手 - 天天要聞

玄學!他27歲宣布跟她戀愛了,她28歲時,卻傳來了倆人分手

玄學!他27歲時宣布跟她戀愛了,她28歲時,卻傳來了倆人分手剛好差7歲,剛好出處了8年,到底是他等不到她,還是她耗不起他呢?當年他27歲,他的事業還是巔峰期,她才20歲,她的事業還在上升期!他不管不顧的宣告了倆人的關係,他作為頂流,事業一度
在這複雜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像這樣的情人關係會真的有嗎? - 天天要聞

在這複雜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像這樣的情人關係會真的有嗎?

有一種特殊關係能夠長久維持。好多人都覺得這種關係不道德,會破壞別人的生活。其實在生活中每當出現這種關係的人,其實他們是真正有着真感情的人,其中互相之間沒有任何利益關係與算計對方的想法。這樣的感情是很難遇到的,也是很珍貴的。
女人這一生,什麼樣的活法最高級? - 天天要聞

女人這一生,什麼樣的活法最高級?

香奈兒曾說:我的生活不曾取悅我,所以我創造了自己的生活。在這個喜歡定義女性「應該這樣、應該那樣」的時代,有太多的標籤綁架。有人把婚姻當終點站,有人將年齡作倒計時,更多人困在「既要又要」的完美陷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