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林進縣城當記者之後,終究還是拋棄了劉巧珍,愛上了相貌,學識各方面都要優於劉巧珍的黃亞萍。
一開始高加林的內心也十分掙扎,他到底要不要選擇劉巧珍?因為他清楚,在自己最低谷的時候是劉巧珍幫他一起度過的,但高加林的心裏更明白,久而久之,他這個能擺脫農村身份的准城裡人,會厭倦註定是個農民的劉巧珍。
而選擇黃亞萍的好處就在於,自己不但能夠更早擁有城市戶口,還能到自己嚮往的大城市上海去發展。如果靠高加林自己去實現無疑是天方夜譚,但有了黃亞萍,只要兩人領個證,高加林就能名正言順的在上海紮根。
一直想飛的高加林,在良心和前途面前終究是選擇了後者。他是喜歡黃亞萍的,兩人志同道合,但同樣是出於對未來的考量,黃亞萍於高加林而言,不僅僅是靈魂伴侶,更是可以助力他完成夢想的有用之人。
但劉巧珍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或許高加林選擇劉巧珍,時間久了也能把她培養成自己的靈魂伴侶,可劉巧珍註定對高加林的未來沒有幫助,只會成為拴住高加林想飛的那根線。
高加林拋棄了劉巧珍固然可恨,但並非是「膩了」,從劉巧珍的種種行為來看,被第三者插足的劉巧珍真的不無辜。
一,劉巧珍的自甘落後
劉巧珍對高加林的愛是願意傾盡所有的,哪怕犧牲自己都可以。因此當高加林對她提出分手時,劉巧珍想的不是自己,還是高加林。她沒有一句怨言,因為在她自己看來,與高加林在一起是自己高攀了,高加林可以有更好的發展,而自己會成為他的負累。
明明有一肚子的委屈,明明為高加林付出了那麼多,可劉巧珍一句話都不說,外人看來這是劉巧珍的可貴之處,但在一個並不愛她的人眼裡,卻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她的真心可以任由踐踏。
劉巧珍的家境比高加林要好的多,雖然她的父親不讓劉巧珍讀書,但她有大把的機會來提升自己。即便在當時的環境下,劉巧珍沒有重新拿起書本的機會,但她有一個讀到高中的妹妹,可以把自己的所學教給她。
但凡劉巧珍把滿腦子想着高加林的時間都用來提升自己,也不至於高加林好不容易寫的一封信,還需要妹妹讀給她聽。當高加林寫了一首詩,她也完全無法理解對方的意思。高加林喜歡劉巧珍時不把這些當回事,但他不愛了,劉巧珍就成了沒文化,還不求上進的農村婦女。
劉巧珍向高加林表白後,對方同意與他在一起,劉巧珍不僅僅是激動開心,更像是對高加林感激涕零,彷彿對方能夠與她這樣的人在一起,就是積德行善一般。
一開始高加林沒有看不起劉橋巧珍,是她自己把自己弄得一文不值。劉巧珍並非不知道與高加林之間的差距,可她沒有去縮短這種差距,而是想要用對高加林好,處處遷就他的方式來維持這段關係。一對做不到勢均力敵的愛人,又如何能夠彼此欣賞,相守終老呢?
剛從省里學習回來的高加林,正是講究說話寫文章都得注重文學表達,應當簡明扼要的時候,劉巧珍和高加林聊天拉家常,光是村子裏誰家的老母豬下了十幾隻豬崽,最後剩下了十隻,都被她嘮叨了半天,事無巨細。
我跟你談文學,你跟我聊母豬下崽,我在追求極致的表達方式,你卻跟我叨叨半天話都說不明白?高加林追求的是浪漫,而劉巧珍活在家長里短里,這樣需求與處境都不對等的愛情註定長不了。
二,劉巧珍的瘋狂倒貼
高加林的選擇一直都很現實,當他有望考上大學時,並非不知道劉巧珍對自己的心意,但他不接受不拒絕,任由劉巧珍對自己好,心裏想的是更廣闊的天地。
而劉巧珍偷偷的幫高加林修好了單車,她卻連告訴對方的勇氣都沒有,看到高加林帶着自己的同學到二姨的店裡吃飯,她更是忙前忙後的招呼。
當高加林成為小學的民辦教師後,劉巧珍又跑去幫他修學校,還答應他做免費的勞工,高加林都看在眼裡,但這時候的他依然覺得自己能夠有大作為,當農民的劉巧珍根本配不上自己。
直到他又一次遭受打擊,很有可能一輩子要做農民時,才發現劉巧珍與自己是合適的,畢竟劉巧珍不僅能幹活,能吃苦,還願意讓高加林在家裡寫字讀書。這就相當於找一個免費保姆,並且對方家境還比自己要好得多,高加林何樂而不為?
劉巧珍從一開始就在倒貼高加林,兩人在一起之後,這種行為更是變得十分瘋狂,哪怕是她看出高加林進城之後彷彿變了個人,也還是在村裡幫高加林照顧他的家人。
當高加林的母親病了,作為親兒子的高加林沒留在身邊照顧伺候,反倒是劉巧珍二話不說自動代入了兒媳婦的身份。雖然高加林的父母對她讚不絕口,但對方一沒提親,二沒給出任何准信,劉巧珍這麼做實在是顯得不值錢。
即便如此,高加林對她也並不上心,出差了不會提前告訴劉巧珍,讓她跑去縣城每一次都撲個空。長時間不見面,高加林也不會給劉巧珍寫半封信,就連劉巧珍這麼照顧高加林的家人,也沒有得到他的半句謝謝。
劉巧珍什麼都看在眼裡,卻依舊覺得這是自己應該做的,她不但間接的告訴所有人是她非抓着高加林不放手,也在提醒高加林自己隨叫隨到,想拋棄也可以隨手扔掉。這才使得高加林明知劉巧珍付出了那麼多,仍舊毫無顧忌的出軌分手。
高加林本就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對待劉巧珍他渣的足夠徹底,但劉巧珍不懂得愛自己,把高加林當成自己的全部,就註定會是這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