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向來應該平等相處。
但有的人,卻喜歡站在凳子上與他人交往,在社交中沒有明確的高低邊界,做出一系列逾矩行為,令人反感。
特別是這幾種行為,只要適度無可厚非,一旦過度,只會讓一段關係加速走向陌路。
01
站在凳子上的計較,是過於算計
知乎網友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她跟班裡的一名女同學關係不錯。
她們結伴吃飯,同學總以零花錢少或不夠為由讓網友屢次請客,並承諾有錢就回請,可事後同學卻再沒提過。
平時二人打車逛街,網友想不過是順道帶人的事,就沒AA車費。
她認為和同學關係好,這些瑣碎沒必要計較。
可之後的一件事,讓她看清對方的人品。
前段時間,她們結伴吃飯,同學結的賬,她想着前幾次都是她請客就沒給錢。沒想到同學開口就說「這頓飯錢你給我135.8」。
她心裏有點不舒服,但還是給了錢。
回家打車時又是網友給的車費,這次她也學着主動找同學要拼車費,沒想到對方一臉嫌棄地說:「不就那點車費,你怎麼這麼小氣?」
網友懶得爭辯,自此之後,她和同學刻意保持距離,也再沒答應過對方的邀約。
其實,我們並不是討厭朋友計較,而是反感對方在友情中夾雜算計,非要從中占點便宜。看似嘗到甜頭,實則失去人與人之間該有的信任。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中提到一句話:「信任是稀缺的,是不可以隨便建立起來的。」
丟失的信任就像掉到海里的針,事後再彌補,也還是會心存芥蒂。
只有從算計的凳子上走下來,和朋友以誠相待,給對方合適的回饋,不辜負,不計較,才能留住真正的友情。
02
站在凳子上的直爽,是過於熱情
網上有人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怕自來熟?
其中有條高贊回答:「我不怕自來熟的人,我是害怕自來熟且沒有界限的人。」
這讓我想到一段真實發生的故事。
月月在一次聚會中,認識位新朋友,二人相見恨晚,並互留對方聯繫方式,一下子就成了無話不說的好友。
可沒想到的是,他們從開始的一見如故,到後來的形同陌路,只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
原來,月月和朋友剛認識第三天,朋友就主動提出到她家做客,月月有點反感,但礙於情面,還是讓朋友過來做客,二人順便在家吃了晚飯。
不僅如此,朋友總是隔三差五給月月發消息:幫忙投個票、朋友圈點個贊、幫公司運營轉發一篇文章、幫她發餐廳打折朋友圈等等。
而且,朋友還總是對月月的生活橫加干涉,不僅公然評論月月的朋友圈,還對她男友評頭論足,甚至她的工作指指點點……
與她相處下來,月月只感覺不甚奇煩,身心俱疲。
紀伯倫曾經說過:熱情,一旦加上過度,就是一個自焚的火焰。
任何關係都需要循序漸進,若熱情過了頭,反而會打亂感情的正常節奏。
通常,一段關係的發展,都需要以時間為基底,再逐層遞進,從而拉近與對方之間的距離。
而那些快速熱絡起來的感情,往往也會急速降溫,最終匆忙畫上句號。
所以,真正的關係從不是靠一腔熱情維持,而是恰到好處的關懷。學會把名為熱情的板凳暫時丟一邊,適當冷一點,才能長久留住友情。
03
寫在最後
與人交往,向來是人生的課題之一。
那些不起眼的小事,看似無可厚非,卻悄然影響着一段關係的好與壞。
那些在友情中帶着算計的人,他們沒占朋友多少利益,卻失去最寶貴的信任。
而在交往中過於熱情的人,沒有把握好尺度,反倒和他人漸生隔閡。
所以,我們只有認識自己,懂得適度而為,量力幫人,人生之路才能穩妥長久。
最後,願你我在未來的時光里,能真誠對待每個朋友,遠離不值得的人,從而做社交中最清醒的明白人。